馬艷妮 馬子君 葛巖 宋宇軒
[摘要]目的開展健脾咳喘靈顆粒工藝研究,為院內(nèi)制劑備案制奠定基礎。方法運用單因素考察方法,對輔料、輔料用量、潤濕劑、潤濕劑用量、顆粒干燥溫度進行考察,并進行工藝驗證。結(jié)果經(jīng)考察輔料用量最佳比為1∶2;選定潤濕劑最佳濃度為95%乙醇,用量為20ml;最適宜在50°C條件下干燥30min;經(jīng)驗證顆粒軟材適宜,成型性較好,含水量適宜,表明該顆粒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結(jié)論健脾咳喘靈顆粒的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靠,粒度良好,口感適宜,為進一步改進顆粒制備工藝,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顆粒制備;參數(shù)選擇;工藝改進;單因素考察方法
[中圖分類號]R2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1-0084-03
健脾咳喘靈顆粒是由陳皮、茯苓等11味藥材組成的復方制劑,以提取、濃縮、制粒、包裝為主要工藝制成的一款具有健脾止咳功效的中藥制劑[1]。本方由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本院)兒科資深專家依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按照組方原則研制而成,因其療效確切、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少,在防病治病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患兒而言,中成藥尤其受到患兒家長的青睞,臨床應用數(shù)廣、量多。但中藥湯劑需臨用時新制,久置易發(fā)霉變質(zhì),不便攜帶,服用容積大,尤其是患兒難以服用;脂溶性和難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中藥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為適應兒科用藥需求,解決液體制劑存在的缺點,增加制劑穩(wěn)定性,本院制備了一款符合兒科需要的產(chǎn)品[2-4]。
1儀器與試藥
1.1儀器
精宏DK-S24恒溫水浴鍋(上海精宏實驗儀器有限公司)、十萬分之一電子天平DZTP002(賽多利斯集團)、精宏GRX20熱風循環(huán)烘箱(上海精宏實驗儀器有限公司)、電子調(diào)溫電熱套S20(天津市泰斯特)、電子恒速攪拌器201137(8常州國宇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1.2試藥
水為純凈水、蔗糖(安徽山河藥用輔料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005)、玉米淀粉(Huacheng Biotech Company,批號:20200904)、乙醇(北京化工廠,批號:20201012)。
2實驗方法
2.1提取工藝研究
該處方藥材多為揮發(fā)油成分,遵循傳統(tǒng)工藝提取方法,固定提取工藝,浸泡30min,8倍水煎煮30min,濃縮成稠膏(密度1.15g/ml)[5-6]。2.2制劑工藝成型性研究2.2.1輔料的篩選中藥提取物易吸潮,流動性較差,添加一定數(shù)量的藥用輔料,塑造或改善其物理特性,使儲存和使用更加適宜。本研究選用玉米淀粉及蔗糖為輔料,淀粉可食用、無毒、無刺激性,且淀粉極少有過敏反應,吸濕性強,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應用輔料之一,蔗糖可用于甜味調(diào)節(jié)劑,更適合兒科臨床應用[7-8]。2.2.2輔料用量考察輔料的用量,是保證顆粒成品形成和溶解的前提,輔料含量應盡可能少,以保證產(chǎn)品服用量少。本研究考察干膏粉與輔料(玉米淀粉、蔗糖:1∶1)比,分別為1∶1、1∶2、1∶3,加入95%乙醇潤濕劑,進行制粒,20目篩制粒,在烘箱50°C烘干,干燥顆粒經(jīng)18目篩整粒,即可。2.2.3潤濕劑考察適當?shù)臐櫇駝?,有助于軟化軟材,這一步驟直接決定顆粒是否能形成。本研究選擇乙醇作為潤濕劑,考察不同濃度(85%、90%、95%)乙醇,進行制粒,20目篩制粒,在烘箱50°C烘干,干燥顆粒經(jīng)18目篩整粒,即可??疾鞂χ栖洸募邦w粒成型性的影響,確定最佳濃度[9-10]。2.2.4潤濕劑用量增濕劑添加量少,形成的軟材不夠濕;而潤濕劑添加過多,會導致軟材太軟,容易粘到設備上,做成的顆粒也會粘在一起。本研究固定干膏粉用量,分別加入不同體積潤濕劑,進行制粒,20目篩制粒,在烘箱50°C烘干,干燥顆粒經(jīng)18目篩整粒,即可??疾鞂χ栖洸募邦w粒成型性的影響,確定最佳體積[11-12]。2.2.5顆粒干燥溫度選擇經(jīng)上述實驗優(yōu)選最佳工藝參數(shù),考慮成方多為揮發(fā)性成分,因此本研究選用50°C、55°C、60°C條件進行顆粒干燥,進行濕顆粒干燥溫度的考察[13-14]。2.2.6制劑成型性工藝驗證稱取提取物(處方3倍量)稠膏,加輔料適量,加最佳濃度乙醇溶液進行制粒,50°C烘干,即得。
3實驗結(jié)果
3.1輔料用量考察結(jié)果
當提取物浸膏與輔料比例為1∶2時,顆粒成型性最好,其他比例條件下,其黏度大,顆粒成型性差,故輔料用量最佳比為1∶2。見表1。
3.2潤濕劑考察結(jié)果
當潤濕劑為95%乙醇時,制得的軟材握之成團觸之即散,制備的顆粒成型性也較好,而低于95%濃度時軟材及顆粒成型性較差,故選定潤濕劑最佳濃度為95%乙醇。見表2。
3.3潤濕劑用量考察結(jié)果
95%乙醇用量為20ml的施入量能夠制成適宜的軟材,也易于制備顆粒,故確定用量為20ml。見表3。
3.4顆粒干燥溫度及時間考察結(jié)果
在50°C和55°C條件下,干燥后的顆粒細粉較少,干燥30min后含水量小于5%;在60°C條件下,濕顆粒在干燥過程中變軟、結(jié)塊、無法干燥,干燥效果較差。因此,適宜的溫度為50°C,時間為30min。見表4。
3.5制劑成型性工藝驗證
量取浸膏30ml,加輔料60g,加入20ml的95%乙醇溶液制軟材,20目篩制粒,置烘箱中50°C干燥30min,18目篩整粒,即得。結(jié)果制備的軟材適宜,水含量為4.0%,表明優(yōu)選的顆粒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3.6中試試驗驗證
量取浸膏3000ml,加輔料6000g,加入2000ml的95%乙醇溶液制軟材,20目篩制粒,置烘箱中50°C干燥30min,18目篩整粒,即得。結(jié)果適宜的軟材含水量為4.3%,表明優(yōu)選的顆粒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4小結(jié)
本研究開展健脾咳喘靈顆粒制劑的成型工藝考察研究,其中提取工藝遵循傳統(tǒng)提取方法(煎煮),考慮該方陳皮、茯苓、蘇子、白前等多含揮發(fā)油成分,因此煎煮時間固定為30min,提取次數(shù)固定為1次,盡量減少揮發(fā)油有效成分的損失,因制劑室大生產(chǎn)烘箱無法將稠膏烘干為干膏,因此將提取液濃縮成稠膏,經(jīng)多年顆粒制備經(jīng)驗以及大生產(chǎn)混漿儀試用稠膏密度情況,考慮將提取液密度固定為1.15g/ml[15]。
開展制劑成型性研究,分別考察了輔料的選擇,因該方為兒科用藥,考慮兒童多排斥苦味中藥,因此將輔料(玉米淀粉、蔗糖)比例固定為1∶1,該口感較為合適??紤]該方多為揮發(fā)油成分,因此單因素考察顆粒干燥溫度確定為60°C以下,最終確定顆粒成型最佳工藝為提取物浸膏與輔料比為1∶2,95%乙醇作為潤濕劑進行制粒,顆粒干燥溫度為50°C,即得。對最佳工藝進行驗證,結(jié)果表明工藝穩(wěn)定、可行。
因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高效液相設備正在采購當中,未對提取工藝該方君藥陳皮中的橙皮苷等成分進行含量測定,以考察提取工藝,后續(xù)高效液相設備投入后,將進一步對提取工藝進行細致研究,以進一步完善提取工藝。
[參考文獻]
[1]彭君茹,左儒楠,陳胡羚,等.復方慶大霉素顆粒劑制備與含量測定方法的建立[J].動物醫(yī)學進展,2021,42(11):69-73.
[2]吳玉瓊,金永新,張紅梅,等.健脾通氣無糖顆粒制備工藝的優(yōu)化及質(zhì)量控制[J].中成藥,2021,43(10):2788-2793.
[3]李小偉,栗進才,陳云飛,等.茵梔黃護肝顆粒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的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21,30(17):47-52.
[4]王雨彤.中國兒童用藥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8:6.
[5]鞠娜.玉液湯顆粒劑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1:4.
[6]尹燦,昝俊峰,王平,等.鮮天麻汁顆粒制備及質(zhì)量控制[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21,41(16):1612-1616.
[7]喬子安.葵花盤中黃酮成分鑒定及葵花盤顆粒劑的制備工藝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8.
[8]靖汝楠.藏藥復方寧隆清顆粒的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12.
[9]薛闖.復方鹿骨健骨顆粒制備及其對骨質(zhì)疏松癥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D].吉林:北華大學,2021:8.
[10]龔曉云.麥芽總生物堿治療高泌乳素血癥的作用機制及其顆粒劑制備工藝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21:8.
[11]周天姣.生慧顆粒的制備工藝與益智延壽藥效物質(zhì)基礎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21:14.
[12]鄭宇.五味子配方顆粒制備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D].南昌: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21:10.
[13]魏文增,王宮,趙寧寧,等.復方參葛顆粒制備工藝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21,28(3):383-386.
[14]戈大春,王卓君,許韓婷.八味茵術顆粒劑制備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與解決方法及其思考[J].抗感染藥學,2021,18(4):598-600,618.
[15]牛天增,石林,王永宏,等.養(yǎng)心安眠顆粒的制備工藝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8,14(8):36-38.
(收稿日期: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