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華
近日,有關神龍汽車公司將進行內部架構調整的傳聞,引起行業(yè)關注。
傳聞稱: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和東風公司達成共識,神龍汽車的股比不會調整,內部分工將有所變化,神龍汽車旗下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兩大品牌的主導權,將分別由法方和中方執(zhí)掌。
這被東風有關人士稱為“兩室一廳”的架構設計,可能奠定神龍未來10年的運營格局。
另有傳聞稱,斯特蘭蒂斯將于3月1日公布在華新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其中包括增持廣汽菲克25%股份,持股提升到75%。
這讓外界懷疑,神龍的股比是否也會因此調整。不過,如果“兩室一廳”的架構落實,股比應該不會變動,否則“兩室”若有大小之分,“一廳”也就失去平衡。
迄今為止,尚未宣布的新架構,在中國汽車合資企業(yè)中間,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戰(zhàn)略構想,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反映的是神龍和背后的中法股東,對當前合資業(yè)務的認知。
在具體分析之前,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是一個頗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但難度在于,雙方如何把握競合尺度。
這既有賴于規(guī)則的事先劃定,也有賴于雙方在實施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智慧。因為無論規(guī)則多么詳細,都不會窮盡所有場景,也不會在問題未發(fā)生之前給出完美答案。
所有合資企業(yè)架構都是理論上的合作關系。但實際上,雙方存在著競爭。
這是任何一家企業(yè)所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兩種企業(yè)文化、兩撥團隊之間的碰撞融合。即便“責權利”貌似劃分清楚了,但在灰色地帶,照樣會產生分歧,而且在不同業(yè)務方向上會存在資源競爭和話語權的爭奪。
既然都是實際上的競合,為什么神龍要做出獨特的新架構?
合資業(yè)務亟待復蘇重新崛起,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神龍業(yè)務經歷了漫長的下滑,以至于中汽協(xié)將法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統(tǒng)計為“其它”(不足1%)。
2015年,神龍汽車銷量70.2萬輛。而此前的2014年,神龍在成都開建第四工廠,當時預計2016年竣工投產。該舉措顯示了PSA和東風對神龍業(yè)務未來看好。
但大家都未料到,這已經是神龍的巔峰,此后陷入了長達5年的衰退。
2016年,神龍銷量60.02萬輛,下跌14.50%;2017年銷量37.75萬輛,下跌37.10%;2018年銷量25.34萬輛,下跌32.87%;2019年銷量11.36萬輛,下跌55.17%;2020年銷量5.03萬輛,下跌55.72%。
而2021年,神龍絕地反擊,2021年9月上市的雪鐵龍C5X在市場引起了良好反響,月銷量上了5000輛。對于市面上的暢銷車型來說,這個成績當然不值一提;但對于神龍來說,這是久違的反沖,也是反彈的增長。
神龍最缺乏的是一個遏制下滑的信號、一個大賣的主力車型。這些如今都有了。
2021年神龍批發(fā)量超過10萬輛,反彈超過100%。其中,上市僅3個月的凡爾賽C5 X全年銷量達1.21萬輛,一舉成為雪鐵龍和標致旗下銷量最高的產品。
在此之前,市場不斷有傳言,說中方撤資、法方撤資等,不一而足。但是經過審慎的評估之后,雙方都決定繼續(xù)投入,重振神龍業(yè)務。
對于斯特蘭蒂斯集團而言,廣汽菲克和長安標致雪鐵龍的體量偏小,神龍業(yè)務已經是在華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個戰(zhàn)略堡壘。
斯特蘭蒂斯中的PSA早已退出美國市場,如果再從中國退出,那么就很難稱得上跨國企業(yè)了。維系在最大單一汽車市場的存在,如今已經是退無可退。
如果斯特蘭蒂斯的確這么考慮,就可以窺見其底線,即必須繼續(xù)投入神龍合資,促使其盡快恢復業(yè)績增長,從而穩(wěn)定在中國的基本盤。
這幾年的市場失意,讓中法雙方都著意總結教訓。執(zhí)掌神龍汽車業(yè)務的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張祖同曾表示:“以前是PSA有啥產品,我們就把它導入進來,沒有真正去做商品企劃。未來真正的研發(fā)、開發(fā)本身問題不大,但是對商品企劃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這番話實際上總結了神龍兩個癥結:一個是車型不對路,不適合中國市場,這其實是事實;另一個是神龍營銷做得差。前者是法方問題,后者是中方問題。
2021年,重回中國、任斯特蘭蒂斯中國區(qū)COO的奧立維稱:“我們非常注重本土化人才團隊的建設,所以斯特蘭蒂斯集團的高管團隊中有很多都是中國本土化的人才?!?/p>
這暗示了法方認為“本地化不夠”是業(yè)務走下坡的原因。其實不僅是人事,也變相承認了產品思路不適合中國市場。
法方給出的思路,要更多信任和授權中國高管和團隊,只不過仍要在法方的主導下。
而中方則認為單純做產品本地化,中方還是干的原版“漢化組”的活兒。這條線不如意,就需要改成中方主導,重新梳理產品線,對營銷體系(經銷商網(wǎng)絡、營銷戰(zhàn)略和商務策劃)采取大動作,并大幅增加中方在研發(fā)線的話語權。中方可能寄望于快速推出新能源化產品線。
在2021年12月31日上市的東風雪鐵龍“天逸共創(chuàng)版”,就反映了這種快速更新產品節(jié)奏、將用戶納入產品反饋回路,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加速新能源滲透的思路。
這半年來,東風雪鐵龍的宣發(fā)聲浪高過東風標致,既是中方主動進取、主動投入的反映,也是雙方各自“主抓一攤”的明顯信號。“兩室一廳”可能早就默契地執(zhí)行了,只不過沒有落在白紙黑字上而已。
東風方面認為在電動化、智能網(wǎng)聯(lián)和軟件的優(yōu)勢,可以促使產品力的提升,更好適應當前的市場主流消費趨勢;但法方恐怕持保留意見——以前也一再見識了,法國人不大容易改變自己的運營和產品思路。
雙方仍面臨無法說服對方的現(xiàn)實。各自主導一個品牌,就成了解決戰(zhàn)略分歧的最佳方案。
不過,這是“非典型”合作模式。
雙方各自主導,但在兩個品牌統(tǒng)合上仍然都是合作方式,并未徹底分家,分的只是各自獨立的決策權。這樣帶來了一個新問題,如何解決內部競爭關系。其實在很多合資企業(yè)中間,都有類似問題。
同一個外方,不同的中方伙伴,則基本是競爭關系。即便有合作,也是象征性的。
同一個中方,不同的外方伙伴,則呈典型的競合關系。雖然品牌各自獨立,但中方集團層面要處理好一系列資源分配的問題。
而神龍如今的局面,則需要合作為主,避免內部競爭。這其實是“并行版”內部賽馬機制,即兩條賽道并行,雙方同時在對方賽道上“打輔助”,雙方目標KPI不同。
理想情況下,唯一競爭的內容是業(yè)績數(shù)字本身,但實操層面肯定涉及更復雜的關系。必要時候,需要超然地位的協(xié)調人,來處理任何背離主旨的偏差。說白了,需要設置一個不管具體事務、但擁有雙方股東授權的仲裁官。
這其實是“并行版”內部賽馬機制,即兩條賽道并行,雙方目標KPI不同。
不過,雙方在出清冗余產能這一塊存在高度共識。神龍一工廠由武漢市政府在2020年收回,改為商業(yè)用地重新拍賣;神龍二工廠很可能賣給東風本田(尚未發(fā)布正式消息);神龍三工廠(武漢)和四工廠(成都)產能基地予以保留。
現(xiàn)在是抓住上升勢頭的好機會,氣可鼓不可泄。盡管新戰(zhàn)略尚未發(fā)布,但神龍上下的心氣已經起來了。
1月28日,神龍汽車就迫不及待地發(fā)布1月份汽車銷量。截至發(fā)布當日,神龍汽車的銷量已超過1.3萬輛,預計1月銷量同比增長將達85%以上。這也是神龍汽車時隔四年之后再次首月銷量過1.3萬輛。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興。既然中法雙方決定神龍必須做下去,也必須做好,新的合作框架有利于雙方甩掉歷史包袱,拿出戰(zhàn)略資源,乘勢將反彈做成反轉崛起,還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