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志琴,李壯苗,黃惠榕,余真鈴,余夢霞,吳翠娟,薛佳璐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指由腦卒中等疾病引起的肩關節(jié)疼痛、手指疼痛、水腫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一種綜合征[1],是卒中偏癱患者常見的致殘因素,其發(fā)病年齡多集中于45~78歲,發(fā)病率占偏癱患者10%~75%[2-3]。目前,卒中后SHS 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多認為是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局部組織結構損傷、“肩-手泵”作用減弱等多種因素作用后形成的[4]。西醫(yī)治療包括藥物療法、運動療法及星狀神經阻滯療法等,但臨床實際療效不一。卒中后SHS 屬中醫(yī)“痹證”范疇,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氣滯血瘀、水濕內停為標[5]。近年來,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多[6-7],其主要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以達溫通經絡、疏通氣機之效,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8]。但臨床上使用灸法多樣,且同一灸法的臨床取穴部位、歸經及方法各異[9]。因此,本研究運用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相關文獻,總結其常用腧穴及配伍規(guī)律,以期為臨床合理規(guī)范的艾灸治療提供依據。
1.1 資料來源 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 Data)、EMbase 數據庫于2011年1 月—2021 年11 月發(fā)表的關于艾灸治療腦卒中后SHS 的期刊文獻。
1.2 檢索策略 中文以“艾灸”“灸法”“灸”“腦卒中”“中 風”“腦 出 血”“腦 梗 死”“肩 手 綜 合 征”“反 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為檢索詞,英文以“stroke”“apoplexy”“cerebral hemorrhage”“infarction”“SHS”“shoulder-hand syndrome”“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moxibustion”為檢索詞,共檢索到相關文獻957 篇。
1.3 納入標準 ①參照文獻[10-11],診斷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②性別、年齡不限;③滿足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病例觀察及經驗總結;④干預措施為艾灸或艾灸聯(lián)合其他療法治療腦卒中后SHS。
1.4 排除標準 ①文獻類型為個案報道、文獻綜述、系統(tǒng)評價、動物實驗類的研究文獻;②干預方案未明確具體腧穴;③重復發(fā)表的文獻。
1.5 數據標準化處理 根據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經絡腧穴學》[12]和2021 年版國家標準《經穴名稱與定位》[13](GB/T 12346-2021)規(guī)范腧穴名稱、歸經、部位、經外奇穴種類及特定穴等信息。
1.6 數據錄入和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NoteExpress 剔除重復文獻,Excel 將腧穴名稱、所屬經絡、部位等關鍵信息錄入構建數據庫。使用SPSS 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使用層次聚類對高頻次腧穴進行聚類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4.2 中Apriori 算法探索高頻次腧穴的關聯(lián)規(guī)則并構建關聯(lián)網絡圖。
2.1 文獻檢索結果 最初檢索到957 篇文獻,去除重復文獻416 篇,剩余541 篇,經閱讀題目、摘要及全文后,參照納入、排除標準刪除文獻465 篇,最終納入文獻76 篇。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如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2.2 艾灸方法統(tǒng)計結果 納入的76 篇文獻共涉及9 種灸法,統(tǒng)計各種灸法使用頻次及所占總頻次的百分比,其中以溫針灸使用頻次最多,達44 次,占全部頻次的57.89%;其次為懸起灸和艾炷灸,其中懸起灸包括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炷灸包括隔姜灸、隔附子餅灸、隔藥餅灸。見表1。
表1 艾灸療法統(tǒng)計表
2.3 高頻選穴頻次分析 納入的76 篇文獻共涉及52 個腧穴,腧穴總頻次為445 次,每個腧穴平均使用次數為8.56 次。將使用次數大于8.56 次的腧穴作為高頻選穴,高頻選穴共有12 個,使用頻次占比77.08%,腧穴使用頻次前5 位的是肩髃、曲池、合谷、外關、肩髎,使用頻次占比50.79%。見圖2。
圖2 高頻選穴頻次圖
2.4 腧穴歸經分析 對檢索出的52 個腧穴,分別按照頻次及所占總頻次的百分比分析其在十四經的分布情況,發(fā)現所選用的腧穴涉及12 條經絡,腧穴使用頻次前3 位的歸經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使用頻次分別為203、93、72 次,累計百分比為82.70%。陽經腧穴使用頻次與陰經腧穴使用頻次比值為6.8∶1。使用經外奇穴腧穴4 個,其使用頻次加阿是穴使用頻次占比7.41%。每條經脈腧穴使用頻次占比及頻次排前3位的腧穴信息,見表2。
表2 腧穴歸經分析
2.5 腧穴部位分析 本研究將檢索出的腧穴按部位分別統(tǒng)計其頻次和用穴個數,結果顯示:四肢腧穴的使用頻次占總頻次的92.36% ,其中上肢部占90.11%,下肢部占2.24%;上肢部腧穴以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為主,下肢部腧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為主。每個部位腧穴使用頻次及頻次排前3 位的腧穴信息,見表3。
表3 腧穴部位分析
2.6 特定穴使用分析 對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選用的特定穴分析,若某個腧穴同時屬于多個特定穴,其用穴個數及頻次累加。結果顯示:本研究特定穴共35 個,占67.31%;總使用頻次為300 次,占67.42%;特定穴使用的集中趨勢明確,多集中在五輸穴、交會穴、八脈交會穴、原穴。特定穴腧穴使用頻次及頻次排前3 位的腧穴信息,見表4。
表4 特定穴使用分析
2.7 腧穴聚類分析 對使用頻次前15 位的腧穴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腧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由肩髃-曲池-肩髎-手三里-外關-合谷構成,第二類由后溪-肩井-臂臑-中渚構成,第三類由阿是穴-肩前-肩貞-天宗-養(yǎng)老構成。見圖3。
圖3 腧穴聚類分析樹狀圖
2.8 腧穴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 利用SPSS Modeler 14.2對使用頻次前15 位腧穴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設置最小支持度為10%,最小置信度為80%,最大前項數為5,共計產生69 條關聯(lián)記錄,僅顯示支持度>30%的關聯(lián)記錄,具體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結果見表5?!扒?肩髃”支持度最高,其支持度提示曲池和肩髃在76 篇文獻中同時出現的概率為72.37%;“曲池-手三里、外關”置信度最高,其置信度提示曲池、手三里、外關同時出現在含有曲池的關聯(lián)規(guī)則中的頻率為100%。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網絡圖見圖4,兩者間連線的粗細代表腧穴關聯(lián)性的強弱。
圖4 腧穴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網絡圖
表5 腧穴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統(tǒng)計表(支持度>30%)
3.1 艾灸療法在卒中后SHS 中的應用 中醫(yī)理論認為:卒中后SHS 是由于腎精虧虛不能生髓充骨,肝血不足不能濡筋養(yǎng)絡,導致筋節(jié)失養(yǎng)、氣血瘀滯[14]。艾灸療法是傳統(tǒng)康復治療方法之一,具有散寒理氣、通經活絡之效。《醫(yī)學入門》載:“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毕嚓P研究顯示:艾灸治療卒中后SHS,可使局部皮膚腠理開放、藥物快速滲透達相應腧穴,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15-16]。現代研究證明:艾灸主要作用于腧穴感受裝置與外周神經傳入途徑,使機體調動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調整內外環(huán)境,進一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7]。
3.2 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選穴規(guī)律
3.2.1 灸法選擇規(guī)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方法多樣,以溫針灸、懸起灸為主。溫針灸是集溫熱、腧穴及藥物刺激等多種作用為一體的治療方法,可促進氣血運行,加速水腫吸收。余運影等[18]研究認為:溫針灸改善卒中后SHS 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治療。懸起灸包括溫和灸、回旋灸等,其作用力較為溫和,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等優(yōu)勢[19]。但是不同灸法對應的優(yōu)勢病種及適應人群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使用頻次的多少判斷哪一種灸法療效更佳[20]。今后將艾灸應用于卒中后SHS 患者時,應根據灸法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及療效等綜合因素選擇適宜的艾灸方法。
3.2.2 腧穴選取規(guī)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的腧穴涉及12 條經絡及所有特定穴,使用頻次排前5 位的腧穴分別為肩髃、曲池、合谷、外關、肩髎穴。肩髃穴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手陽明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且與陽蹺脈相交會,可推動陽氣的運行,使循行部位的氣血更加通暢[21];此外,陽蹺脈可調節(jié)全身經絡氣血,主肢節(jié)運動[22]。因此,艾灸肩髃穴可改善卒中后SHS 患者患側肌肉萎縮,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刺激該穴可達調和氣血、理氣降逆之效,如《卷八·續(xù)增治法·雜病》所言:“中風:百會、曲池……肩髃,皆可灸之以疏風”[23]。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主調氣,能調理大腦氣血,通經開竅,使局部血液運行通暢,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有疏經通絡,溫陽散寒之效,同時刺激外關穴可調節(jié)神經功能,獨取外關常用以治療運動系統(tǒng)疾病[24]。手三里穴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灸之可發(fā)揮溫經通絡之效,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癥狀。SHS 臨床病變部位主要涉及肩及上肢部,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療理論,宜選取上肢部腧穴。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腧穴所屬部位方面,上肢部使用頻次遠大于下肢部。同時,在腧穴歸經方面,主要選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及手太陽小腸經,上述經絡發(fā)生病變時均可導致腦卒中患者肩、腕及手指的疼痛,充分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理論。
在特定穴的使用上有較明顯的集中趨勢,以五輸穴、交會穴為主。五輸穴配屬五行,刺激五腧穴可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進而緩解軀體關節(jié)疼痛癥狀[25]。在《難經》中載有:“輸主體重節(jié)痛”,提示對緩解SHS 患者“不通則痛”的臨床癥狀可選用五腧穴。交會穴是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的腧穴,脈氣相通,《針灸大成》提到:“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提示交會穴的治療特點可疏通經氣,改善患者疼痛癥狀。
3.2.3 腧穴配伍規(guī)律 腧穴的聚類分析結果顯示腧穴被分為3 類:第一類腧穴均屬上肢部陽經腧穴,穴位間通過相互配伍可提高療效;第二類腧穴均為與上肢關系密切的陽經腧穴;第三類為阿是穴、肩前、肩貞、天宗、養(yǎng)老穴,上述穴位多位于肩關節(jié)局部,以局部取穴為主?!肚Ы鹨健份d:“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边x取阿是穴,“以痛為腧”則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關聯(lián)規(guī)則中支持度反映整個數據集中規(guī)則出現的情況,置信度則反映規(guī)則的可靠程度。根據本研究腧穴的關聯(lián)規(guī)則得出22 個支持度>30%的穴位配伍,均為聚類結果中第一類的6 個穴位,即肩髃、曲池、肩髎、手三里、外關、合谷穴之間相互搭配,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曲池-肩髃”。曲池和肩髃穴均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本經配穴,可引導經氣的運行,使氣至病所。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卒中后SHS 患者艾灸療法較多,以溫針灸為主;選穴主要以局部取穴為基礎,配合循經取穴,上肢部腧穴及陽明經腧穴居多,充分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理論;同時,選穴偏重特定穴的使用,以五輸穴為主,在腧穴的選擇上建議取肩髃、曲池、肩髎、手三里、外關、合谷穴,合用干預卒中后SHS。本研究腧穴的聚類及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結果,可為臨床運用艾灸治療卒中后SHS 合理規(guī)范選穴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