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興
晏嬰,也稱晏子,春秋戰(zhàn)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仕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代50余年。他個子不高,其貌不揚,但一生謙恭廉潔、睿智超凡,主張“以禮治國”“以禮愛民”,提倡節(jié)儉,輕賦省刑,史家稱之為“千古賢相”。
晏子認為,禮乃治國之根,愛民乃治國之基。一次,齊景公出游麥丘,見一位85歲的封人(典守疆土兼負責(zé)筑城的官員)。民間傳說,得長壽者祝福可福壽延綿。齊景公就要封人為他祝福。封人先祝他健康長壽,有益于國家,景公不滿足。封人又祝他的后代健康長壽,景公還是不滿足。封人無奈,只得說:“使君無得罪于民?!本肮磫枺骸爸挥忻竦米镉诰鞯?,哪有君主得罪于民的?”在一旁的晏子插嘴說:君主錯了,難道當(dāng)年商紂王不是得罪了民而被民誅滅的嗎?
一次,齊景公要將兩座城賞賜給晏子,卻被拒絕。晏子說:君主喜歡造宮殿,但未想過民的體力、財力能否忍受;君主喜歡游山玩水,將后妃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未曾想過民有沒有余錢來承擔(dān);君主整天想的是用兵打仗,以證明國之強大,但民每天在為自己能否活過今天而擔(dān)心。使民身心疲憊、錢財耗盡,乃民最痛恨的。這無異于自掘墳?zāi)?,是我最?dān)心的,故不敢接受您的賞賜。
齊景公問:如此,我該如何獎賞你呢?晏子說:與其獎我兩座城,不如賞我三項惠民策。接著,他針對齊國當(dāng)時因重賦酷刑而致民不聊生的情況,以歷史經(jīng)驗為例指出,國之強,在于愛民。今天,民最需要的是安居樂業(yè),有飯吃,有衣穿,社會太平;民最恨的是重賦酷刑。當(dāng)下,急需做三件事:一是降低魚鹽農(nóng)耕稅,十之九收獲歸農(nóng)戶,獎農(nóng)耕、促魚鹽業(yè);二是拆除關(guān)卡,開放市場,只稽查,不征稅,促流通,活躍經(jīng)濟,藏富于民;三是省刑,各罪均判輕一等,以寬松政治生態(tài)。
晏子說:如果君主能采納這三條,就是對我的最好獎勵。百姓也會感激您、支持您。唯民心順,經(jīng)濟有活力,國家才會真正強大。晏子的建議有理有據(jù)、利弊清晰,齊景公決定予以采納,并支持其付諸實施,很快就見到了成效。
對個體來說,兩座城邑顯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獎賞何等誘人?晏子是常人,接受君賜無可非議。但作為齊相,他須站在治國理政的山頂上,謀求強國富民之道。所以,他拒絕接受賞賜,轉(zhuǎn)而將其作為向君主“討價還價”的砝碼。這樣的舍己奉公,折射出超凡智慧與寬闊情懷。
哲學(xué)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由低趨高分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圣人境界)。常人能達到第三等,已很不容易。晏子被稱為“圣人”,其屬何等人生境界,不言而喻。
人生境界決定人生價值、生活品質(zhì)乃至命運歸宿。晏子的崇高境界,一定程度上成就其輝煌政績和松鶴之壽。史書記載,齊國在晏子主政期間,農(nóng)興商榮,國富民強,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他深得百姓愛戴和諸侯贊崇,以95歲高壽無疾而終。
凡有心的釕導(dǎo)者都愿有一個好的生活品質(zhì)、好的歷史口碑,功名而終,安全“致仕”。想如愿以償,不妨在提高人生境界上多下些功夫,在崗位上致力于想民、愛民、為民。
選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