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電視劇中的包拯,面色黝黑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中的包拯不僅不黑,反而可以說得上白凈,那么,包拯的黑臉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包拯其實很白
在《宋史·包拯傳》中,并沒有關于包拯膚色的記載,然而,在包拯的家譜——《包公書院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今睹遺像,乃清雋古雅,殊無異于人?!庇纱丝梢?,包拯的臉跟常人的膚色是一樣的,并不黑。清朝的孫輔臣在《包公頌》中則寫道:“肖像滿天下,訛傳嘆失真。剛方不在貌,冠玉自驚人?!敝问穼<?、開封包公研究會會長李良學也有類似的分析:“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只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并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p>
后來包拯的臉“被變黑”,甚至成為大眾的共同認知,還得從他是個鐵面無私、清正廉明的好官說起。史料記載的包拯是個清官,這毋庸置疑。包拯在任時,一直依法辦事剛正不阿,讓當朝的貴戚宦官都十分害怕,不敢為所欲為。因為那張嚴肅的臉,包拯甚至被大家調侃為“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意思是看到包拯的笑臉比看見黃河水變清還難。這種嚴肅的臉可能是后來黑臉說法的來源。
戲劇里先出現(xiàn)黑臉
包拯在世時,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明的事跡就開始廣泛傳播,去世不到十年便傳到了西羌民族中。青唐羌族首領俞龍珂歸順宋神宗時說“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讓皇帝賜姓包,于是叫作包順。包拯過世后,百姓們更是將包拯的事跡記載下來,希望還會有包拯這樣的清官能夠為他們伸張正義。老百姓們甚至還對包拯的事跡添加情節(jié)進行演繹和想象,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極其富有傳奇色彩。于是,包拯的傳說便流傳在宋元話本、元雜劇中。
戲劇中,臉譜十分重要,在演出的時候,人們能通過臉譜對人物的性格有個大致了解。黑色能夠表現(xiàn)性格嚴肅,不茍言笑,也能代表猛志。因而,包拯的臉譜往往是黑色。此外,包拯腦門上的月牙設計,是民間傳說加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果。因為月亮代表著正義、黑暗中的光明,非常符合包拯清正廉明的氣質,于是化妝師便在包拯腦門上畫了個月牙。
《三俠五義》將黑臉推向高潮
到清代時,一本叫作《三俠五義》的書出現(xiàn)了, 這本以包拯為主角的俠義小說將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推向了頂峰。包拯的黑臉也在此書中找到了出處。書中說包拯出生的時候,“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長到七歲時,直接起名叫了“黑子”,后來又改名叫“黑三”,后來便在民間有了“包黑子”的綽號。此時,包拯的黑臉不僅活躍于戲劇舞臺之上,也有了文字來源, 并且同我們今日熟知的包拯形象趨近了。
選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