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怡
在久遠的西方傳說中,有那么一個女孩,青春年少,懵懂無知,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將渴求的目光投向智慧禁果……
伊甸曾是她的居所。
我是乖孩子。這分量極重的稱號曾獲父母、同學及老師的一致認可。我如今十六歲,近年來聽過最多也最高的一句褒獎是:“聽話得簡直沒有叛逆期似的?!?/p>
他們總結得有道理啊。我安分守已,至少在他們視野所及的范圍內姑且算得上安分守己。九年來,老師在我的學年總評中少不了“學習勤奮,積極上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評語;同學們印象中的我是埋頭啃書本的書呆子,追星追劇和電競游戲是不被允許的,就連非“必讀”的課外閑書也要盡量疏遠。而我逆來順受,順著早已鋪設好的“康莊大道”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我知道我該這么做。
他說,只有學好學扎實,才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出路,才有選擇成為人上人的權利。
她說,我們吃過的飯比你吃過的鹽多,我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按我們說的去做,要相信我們不可能害你。
他們說,如果禁不起魔鬼的誘惑而覬覦你不該接觸的,會被從伊甸園趕出去,在沒有上帝庇護的世界里你不會幸福。
所以我強迫自己偽裝出“乖”的假象,然而青春期作為生命周期的一環(huán),無法就此消彌無形。
也許沉迷于解奧數(shù)題的小孩真的存在,但即便如此那也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相較于宅在家里刷堆積如山的教輔資料,我更樂意在院子里轉轉,侍弄花草也好,能坐在石椅上捧讀一本武俠小說更是求之不得。我也想弄懂同學們津津樂道的奇怪詞匯是什么意思,我也想嘗試寫點自編的小故事和家人分享,也想學那些玩得“瘋”的同齡人去體驗漂流或是蹦極,也想知道:倘若我不是這樣順從的類型,青春本來會是什么樣子?
原諒我太怯懦,不敢想象提出抗議或改變的后果;原諒我太瞻前顧后,向往恣意,卻又畏懼現(xiàn)實而退縮。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趴在小夜燈旁悄悄畫一份周游世界的策劃圖,在注明最后一處圖例后又將紙張撕得粉碎塞進垃圾桶的角落。
世人譴責夏娃的貪婪,認為是她過盛的好奇心給亞當與她自己帶來了無盡苦難。其實我倒頗敬佩她的勇氣,若沒有邁出伊甸的第一步,又何來此后生生不息的璀璨文明?
也許上帝給予那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夏娃與如今的我同樣的難題,她早已作出抉擇,而我仍在猶疑:是甘于平凡,終生居于樂土循規(guī)蹈矩,還是沖破桎梏,在荒夷與未知中掙扎開拓——究竟怎樣才算成長?
評點
無迷茫,不青春。這篇文章之優(yōu),不僅僅在于一氣呵成的流暢文筆,更在于其情感之真摯及構思之巧妙。
標題中“放肆”一詞的選用,貶詞褒用,真實再現(xiàn)了膽怯又想勇敢、懦弱又想放肆的矛盾糾結的青春期,表達了“青春就應該是無所畏懼、肆無忌憚,像太陽一樣光芒萬丈、放肆生長,做真實的自己”的心聲。且在班里朗讀后,全班同學都心同此心、情同此情,對當下青春,引申出了想“反卷”卻又不得不“卷”著走的反思。其次,“伊甸”首尾的象征運用非常妥帖。伊甸園本身就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樂園,從禁區(qū)到樂園的距離,其實就是學生對選擇自己喜愛生活的傾吐與追問。文末的夏娃已做出了選擇,而正值青春的“我們”呢?
(指導教師:王勁慧/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