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霞 谷利國 楊順達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
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是爭取社會支持、社會公眾普遍參與、增強社會防災減災心理素質最直接的手段[1]。2022年2月2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3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3.0%。近年來,地震行業(yè)開通政務新媒體,向社會公眾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地震應急避險技能,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對地震系統(tǒng)關鍵時段媒體運營情況的跟蹤分析和實測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單位存在 “僵尸發(fā)布” “以我為主” “拿來主義” 等問題,缺乏對公眾的感知與應對。有時也通過測評答題、問卷調查和有獎競猜等形式與公眾開展互動來吸粉,但由于主辦方未能在第一時間采取積極有效的互動應對措施,待活動結束之后就很快掉粉。不僅沒有擴充粉絲,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公眾并未獲得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實際掌握能力,也不知道公眾最需要的是什么。在關鍵時段,公眾會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地震部門互動,做好此時的留言回復,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始終給公眾以正面、科學的解釋,起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安撫公眾心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拉近與公眾的心理距離,獲得公眾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理解、關心與支持。同時,也能在與公眾的交流溝通中獲取公眾確實關注的地震知識與內容,為后期創(chuàng)作指點迷津。最終希望通過良好的互動體驗,達到防震減災宣傳的應有效果,切實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技能,實現地震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建設平安美好家園。
由于防震減災工作的初衷是服務民生,地震新媒體的誕生必須緊緊圍繞 “為民服務” 的根本宗旨。在日常的防震減災工作中亦是如此,而在關鍵時段則更應該體現防震減災工作以 “網民” 為中心的必要性。鄒文衛(wèi)等[2]提出地震流言流傳時期、發(fā)生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或受到鄰近地區(qū)地震波及造成公眾心理恐慌的時期等均作為特殊時期。在本文研究中,關鍵時段是指地震系統(tǒng)防震減災宣傳的特殊時期,在 “地震預警” 項目建設時期、地震系統(tǒng)召開重大會議之際的熱點新聞期,地震發(fā)生后的地震應急期間及由地震引發(fā)的輿情期。此時,公眾會對這些事件、信息比較敏感,在官方平臺留言進行詢問、了解地震工作進展、震情、災情和應急救援情況,如果能夠抓住此時的黃金時期對公眾及時精準地報道發(fā)布信息,恰如其分地回答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一定能與公眾開展良好溝通,穩(wěn)定公眾的心理恐慌,獲得公眾的認同感。綜合以上分析,關鍵時段可分為特殊的常規(guī)時段、地震熱點新聞期、地震應急期和涉震輿情期。
特殊一詞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為:不同于同類的事物或平常的情況。這里特殊的常規(guī)時段是指每年在日常宣傳時段內具有固定宣傳周期和重大策劃的地震紀念日,專指5·12、7·28和國際減災日期間(圖1)。這些時段作為宣傳的常規(guī)時段,有其特殊的紀念意義。為最大程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使更多公眾掌握地震應急避險技能,地震系統(tǒng)會通過有獎答題、問卷調查、視頻播放和科普宣講等多種形式,向全社會普及防震減災知識。通過近幾年對這3大時段的跟蹤分析,可以得出,公眾通過良好的互動式體驗,在活潑生動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圖1 特殊的常規(guī)時段Fig. 1 Special regular time slot
一般來說,熱點新聞指的是在社會上有著巨大影響力和感染力的社會問題以及社會現象,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國家大事。地震熱點新聞期是指每年在地震系統(tǒng)召開的重大會議、地震重大項目工程的施工建設和地震科研取得最新研究進展之際,公眾對于這些事件的熱議、討論或對地震事件影響的關注。比如,公眾對于地震預警工程的熱議,還有關于地震速報、地震預報的討論。
地震應急期是指在每一次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事件發(fā)生后,地震部門按照各自的地震應急預案啟動地震應急響應,有條不紊地開展地震監(jiān)測、災情收集、網絡宣傳和現場救援等工作的時期。此時,由于公眾對地震本身的關注度較高,急需了解相關的震情、災情和救援情況,他們會從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的信息中獲取有關情況。
涉震輿情是較多群眾關于地震信息的傳播、言論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恐慌情緒在網絡的蔓延。涉震輿情期的發(fā)展具有不確定性,主要指一段時間內,公眾通過網絡傳播大量關于地震的不真實信息,或是地震三要素十分精確的地震在網絡的蔓延,還有在地震發(fā)生后,公眾對于地震事件信息的過分渲染。由于涉震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需要地震部門密切關注,也需要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新媒體平臺自身具有強大的互動功能,廣大網民已習慣通過這些 “草根化” 平臺發(fā)表己見,暢所欲言。從網民中博采眾長,集思廣議已成為地震行業(yè)新媒體運營必不可少的支撐手段。有專家認為,今后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發(fā)展方向應遵循大眾傳播過程模式。這個模式體現了大眾社會傳播的特點,即傳播是在一定的場域中進行的,而且是雙向的、互動的,彼此相互關聯(lián)的、作用的[3]。
通過對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和地震系統(tǒng)新媒體運營情況的跟蹤對比分析,可得出當前地震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和基本規(guī)律: ① 省級實現全覆蓋,31個省級地震局均開通了政務新媒體; ② 關注人數持續(xù)上升,截至2022年1月,地震行業(yè)已有17家單位開通了抖音、快手短視頻和今日頭條等,關注用戶也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到今天的幾十萬人; ③ “數字化” 和 “移動化” 是新時期宣傳教育受眾群體的顯著特征,針對受眾的這一特征開發(fā)生動、形象的數字化宣傳資源,可以顯著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減少大地震、特大地震等重大災害對人民群眾造成的傷害[4-6]。網民閱讀習慣的改變?yōu)檎招旅襟w的傳播帶來巨大活力,為贏取民心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中國地震臺網最早于2011年開通運營微博,繼微博之后,陜西省地震局于2012年開通運營微信公眾號,河北省地震局最早于2019年開通抖音短視頻,隨后其他省局陸續(xù)開展短視頻方面的嘗試。
在2021年5·12期間,安徽省地震局聯(lián)合新浪安徽共同開展 “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fā)展基礎” 防災減災宣傳周有獎知識競答活動?;顒討{借新浪安徽媒體的影響力和其豐富的媒體經驗、品牌優(yōu)勢,以微博矩陣、互動H5答題、微信朋友圈等時下熱門推廣的形式,借助新浪網+微博雙平臺的影響力開展推廣活動(圖2)。答題H5頁面瀏覽量累計達162萬次,參與答題47.7萬人次??梢钥闯觯脚_的用戶參與度和互動性才是衡量傳播有效性的標準。
圖2 安徽省地震局5·12知識競賽Fig. 2 5·12 knowledge competition of Anhui Earthquake Agency
在地震熱點新聞期,網絡上有許多關于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的熱議。根據網民的真實需要,各省局紛紛應用新媒體平臺,正面?zhèn)鞑サ卣痤A警、地震速報和地震預警的科普知識,始終給公眾以科學的解釋(圖3)。
圖3 各省局地震預警宣傳掠影Fig. 3 Snapshot of seismic warning propaganda of local earthquake agency
現在的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互動功能,廣大網民紛紛應用這一平臺功能發(fā)表自己的言論與看法,力爭自己與主體宣傳方的平等地位,維護自己的合法話語權。2020年2月26—28日,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連續(xù)3天發(fā)生4次2.0級以下地震,駐地有些居民震感明顯,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紛紛在山西省地震局政務微博后臺留言,詢問當地地震情況及未來趨勢。面對地震輿情期的公眾,山西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迅速發(fā)布了 “3天4次地震來聽答疑解惑” 的信息,及時平息了此次輿情事件(圖4)。
圖4 地震輿情期正面宣傳Fig. 4 Positive publicity during earthquake public opinion period
傳統(tǒng)媒體只有主體地位,對方在接受信息之后的反應與感知無法獲知,忽略了對面公眾的心理感受的表達。新媒體在自身設置和功能上更加完善,建立起了公眾表達自己心聲的橋梁。特別是在宣傳的關鍵時段,網民激增,有大量的評論、點贊、留言和轉發(fā),更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而新媒體的功能恰巧為此鋪平了道路。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就在地震發(fā)生幾小時后,各地關于地震的謠言也紛紛在社交網絡上發(fā)酵。中國地震臺網和四川省地震局速報迅速發(fā)聲,稱看到此類消息時,要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以免引起恐慌,不信謠,不傳謠。地震發(fā)生后,民眾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緒,四川省地震局迅速反應,充分應用新媒體全面報道,向民眾傳遞震情災情,實時追蹤地震應急工作進展,對社會公眾輿論進行正確有效引導。
在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中,需抓住一些關鍵時段的黃金期與公眾開展互動,巧妙應用科普宣傳策略,引導公眾積極、正確地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我們可以對每年3個特殊的時段進行統(tǒng)一宣傳互動規(guī)劃,確定一個總的宣傳主題,避免了宣傳的重復性和盲目性。大的互動主題為 “防震減災,人人有責” 。下面敘述3個常規(guī)時段具體的分主題之下的互動策略。
(1)5·12期間
第一時段主題為 “以史為鑒” 。鑒于目前網民對于短視頻的喜愛,可把汶川、唐山等大地震做成短視頻,視頻里不僅要有當時大地震的動畫,更為主要的是,還要有這些大地震的歷史知識梳理和經驗總結,可穿插應急避險常識,教給公眾正確的避震方法。同時,結合在特殊的常規(guī)時段開展的線下宣傳活動,把這些宣傳資料做成光盤,在活動現場分發(fā)給公眾,讓他們長期保存,隨時觀看學習,牢牢掌握防災避險知識與技能。
(2)7·28期間
第二時段主題為 “以史明理” 。在公眾對歷史地震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可采取綜合手段,避免過去那種只舉辦一種互動的弊端。在唐山地震紀念日期間,可開展 “防震避險正確做法” 有獎問答。之前一直停留在文字游戲上,都是通過語言來開展問答?,F在不妨通過制作動畫視頻,如,通過在汶川地震中錯誤的避震方法視頻來讓公眾回答正確的方法;同時,在此期間,還可以向公眾發(fā)放電子調查問卷,征集公眾對次年宣傳周的主題,以便拓寬思路,吸引網民的關注與支持。
(3)國際減災日期間
第三時段主題為 “以史共建” 。在國際減災日期間,可與氣象、地質、水利等部門聯(lián)合,對多災種進行共同防御。地震發(fā)生后容易引發(fā)次生災害,可發(fā)生火災、水災和泥石流等,因此,需要公眾掌握正確應對次生災害的避險方法。借助權威的部門共同發(fā)聲,實現地震部門不是單打獨斗搞防震減災,而是全社會在共建共治共享。
熱點新聞期分為地震系統(tǒng)策劃的重大會議、活動或社會服務工程的熱點新聞期和行業(yè)外的重大事件產生的熱點新聞期。
對于第一類地震系統(tǒng)自己設置議題的熱點新聞期互動,可在事前做好充分準備,制定宣傳互動計劃,通過主動設置互動議題的方式分階段開展宣傳。以預警工程項目為例,在啟動階段,可通過新聞發(fā)布會、系統(tǒng)內宣傳平臺等渠道同步開展宣傳,將預警工程的頂層設計、具體實施計劃及建成實效及時與公眾分享,形成一個全媒體宣傳矩陣,讓政府和社會公眾了解、理解和支持預警工程,為預警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在實施階段,可定期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通報最新進度,通過科普繪圖、小視頻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和普及地震預警的技術原理,強化預警工程的社會意義;在完成階段,可抓住某次真實地震發(fā)生后的宣傳關鍵期,宣傳地震預警取得的實際成效,還可通過一些深度的專題報道或綜述報道,回顧總結國內外地震預警的發(fā)展歷程等。2021年5月21日21時21分、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縣連續(xù)發(fā)生5.6級、6.4級地震。震中附近的云南、四川地區(qū)開通了地震預警功能的手機、電視、 “大喇叭” 等發(fā)出預警,中國地震預警網大陸地震預警中心也第一時間通過近50個政務和媒體微博發(fā)布了地震預警信息,還為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國家預警信息發(fā)布中心、國家減災中心、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等同步提供了預警信息。公眾獲此信息后,第一時間開展應急避險,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與此同時,地震預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產生一些相關的熱點新聞,如預警信息發(fā)布的速度、準確度、覆蓋人群的廣度等,以及預警盲區(qū)的問題,這些新的挑戰(zhàn)需要科技人員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宣傳的及時給力。在預警信息發(fā)布方面,因預警終端數量有限,對可覆蓋范圍造成影響,可通過農村廣播、手機APP等新的方式彌補這一不足,此時的互動宣傳就更需要及時跟進,可通過開發(fā)一些小游戲的方式向公眾模擬預警信息的發(fā)布,使公眾了解預警信息的發(fā)布及應該采取的科學措施。
對于第二類,要做到隨機應變 “蹭熱點” 。從熱點新聞中尋找切入點,把防震減災工作想要宣傳的東西搭乘熱點新聞一起宣傳出去。但要注意兩點: ① 切入點要準。如面對北京大型機場建成這樣一則熱點新聞,切入點就落到機場建設中運用的減隔震技術及機場的抗震能力上來,這樣的切入點就比較自然;反之,一些生硬的關聯(lián)和轉折過渡則會引起公眾的不適,不僅起不到好的宣傳效果,甚至還會引來不必要的爭議。 ② 速度要快。網絡環(huán)境下,一個熱點新聞是存在最佳 “消費期” 的,因為很快就會過了 “保鮮期” ,被另一個熱點所取代;如果 “蹭熱點” 的速度不夠快,也不易在信息量巨大的網絡信息里激起防震減災宣傳互動的 “水花” 。
突發(fā)性地震事件發(fā)生后,往往會在社會上形成極高的關注度。其中,地震部門在應急處置中,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開展科學的地震應急新聞宣傳工作,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尤為重要。
地震發(fā)生后,社會公眾會很快應用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詢問震情、災情和地震應急救援等情況,如未能抓住此時的 “黃金” 宣傳期對公眾開展宣傳,可能會引發(fā)新一輪的地震輿情。此時的地震部門應主動出擊,積極開展正面回應,迅速對地震參數、救災情況進行實時發(fā)布。在地震應急期,要及時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主動與網民交流,深入廣大網民心中,真正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和關注焦點。對于公眾反應較多的持續(xù)時間較長的詢問,工作人員可統(tǒng)一回復或有針對性地制作一期科普宣傳作品來進行宣傳,達到緩解公眾焦慮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在地震應急期,會出現網民詢問的空窗期,針對此種現象,地震部門可采取提前出動的方式,將平時備好的地震應急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教會公眾如何開展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的技能。由于此時公眾的特殊心理狀態(tài),發(fā)布方可采取蹲點服務的方式,隨時關注后臺公眾的動向,積極及時回復公眾留言,與公眾一道平穩(wěn)度過地震應急期。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具有快速的特點,網絡突發(fā)事件所帶來的網絡輿情危機會隨著人們的轉發(fā)而迅速擴散,如果不及時解決會使政府形象嚴重受損[7]。涉震輿情的爆發(fā)不確定性高,涉及面廣,轟動性強。
3.4.1 加強輿情監(jiān)測,早發(fā)現、早處置
對監(jiān)測到的涉震輿情信息要及時按照預案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對網絡過激言論、不實信息或行動性內容及相關鏈接及時刪除,并會同相關部門有針對性的對網民開展正確引導的宣講或回應工作,減少群眾對事件和政府態(tài)度的誤讀,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先防范、有效應對的作用。
3.4.2 有針對性的開展輿論引導
把引發(fā)涉震輿情事件的網絡話題變成 “死火山” ,阻止誘發(fā)新的網絡話題或反復出現類似網絡話題。對于在新媒體平臺監(jiān)控到的涉震謠言,地震局要首先應用各類平臺進行澄清解釋,維護良好的社會形象;同時,可將平時備好的應對地震謠言的科普素材加以發(fā)布,以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與公眾開展交流,并安排專人在后臺進行新一輪輿情的監(jiān)測統(tǒng)計,以義正言辭的方式對謠言各個擊破,保持清朗的網絡空間。
3.4.3 做好輿情傳播規(guī)律分析
在涉震輿情處理結束后,可組織有關人員開展總結,對公眾的言論頻次、輿情產生的特征、發(fā)展態(tài)勢和傳播規(guī)律進行分析,為下一次輿情應對提供堅強保障。
在防震減災宣傳的關鍵時段進行有益互動可以有效化解公眾內心的疑慮,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技能,減輕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通過對地震政務公號的跟蹤發(fā)現,存在一些 “僵尸” “睡眠” 賬號,還有些公號對于公眾的留言、轉發(fā)、評論和分享毫無感覺,不理不睬,熟視無睹。因此,要想更大范圍的傳播防震減災成果與知識,贏得公眾信賴,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公眾心甘情愿地 “追捧” ,落實為民服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