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昕玥
內(nèi)容摘要:《藩籬》是奧古斯特·威爾遜最為著名的一部戲劇,曾獲得過普利策戲劇獎和托尼獎。蘿絲·麥克森作為《藩籬》中唯一的主要女性角色,相較于劇中其他角色,不僅在思想上,還在身份上,有著非常明顯的轉(zhuǎn)變。本文基于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女性身份,試圖解釋蘿絲如何通過找尋自己的身份,完成“他者”到“自我”的轉(zhuǎn)變,并通過分析她如何獲得主體意識并拋棄“他者”身份,論證作為非裔女性的蘿絲·麥克森,其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關(guān)鍵詞:奧古斯特·威爾遜 《藩籬》 女性自我意識 女性身份 “他者” “自我” 非裔女性
奧古斯特·威爾遜是二十世紀著名的非裔美國戲劇家,他以描寫典型的非裔美國家庭形態(tài)和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而出名。威爾遜曾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匹茨堡循環(huán)”(Pittsburgh Cycle),所包含的十部戲劇的背景依次對應(yīng)二十世紀的每十年。這十部戲劇全部都以匹茨堡地區(qū)為背景,描述了典型的非裔美國家庭內(nèi)部的矛盾,如婚姻關(guān)系,父子關(guān)系和兄弟關(guān)系,以及社會中的隱性但仍存在的種族歧視。同時,借以威爾遜巧妙的心理描寫和精細的語言設(shè)計,這些戲劇也表現(xiàn)出了黑人在社會中所承受的種族和階級壓迫。
1987年出版的《藩籬》,作為“匹茨堡循環(huán)”中的第三部戲劇,曾獲得過普利策戲劇獎和托尼獎,后在2016年被改編為電影。這部著名的戲劇主要圍繞1957年一個典型的非裔美國家庭中的矛盾展開。特洛伊·麥克森作為一家之主,靠收垃圾維持著整個家庭的生活。即使黑人的境遇已悄然改變,他始終認為非裔美國人在社會中遭受著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在劇中,因為自己曾受到過歧視,特洛伊堅決反對兒子科里繼續(xù)打橄欖球。而本文要討論的對象蘿絲·麥克森則是劇中唯一的主要女性角色。蘿絲是一位典型的非裔美國家庭主婦,不僅需要操持家務(wù),還經(jīng)常幫助丈夫緩和父子和兄弟關(guān)系,處理家庭矛盾。當特洛伊坦白自己出軌并且私生子即將出世時,蘿絲對待丈夫、家庭和自己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蘿絲開始逐漸拋棄家庭主婦的身份。威爾遜給予了蘿絲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的權(quán)利和抵抗丈夫的背叛的力量。通過她在家庭中身份以及行為上的變化,在某些程度上,蘿絲在劇末時已經(jīng)完成了“他者”到“自我”的轉(zhuǎn)變,并找回了自己的主體性。至此,蘿絲·麥克森完成了非裔美國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
以往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威爾遜的成長經(jīng)歷是怎樣影響其寫作,使其將蘿絲·麥克森這樣一個典型的非裔美國女性塑造成一個“極端母性的人物”[2](p17)和家庭中“自我犧牲的縮影”[4](p5)。同時,這些學者認為威爾遜賦予了蘿絲·麥克森足夠的力量,讓她能夠代表其他非裔女性說出自己作為家庭主婦的感受。而其他學者基于女性主義,通過對威爾遜不同劇本中對女性人物的刻畫比對研究,分析蘿絲·麥克森是“如何通過重新定義女性角色來定義自我”[3](p55),并且追逐自己的夢想和自我實現(xiàn)。盡管之前的一些研究基于女性主義,將蘿絲·麥克森的角色理解為——一個重新定義了自己作為家庭主婦的角色的非裔美國女性。但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本文將著重探討羅斯·麥克森如何獲得女性自我意識,以及她如何通過尋找“自我”來改變自己的身份。
《牛津女性主義理論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Feminist Theory)一書中提到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觀下的女性身份觀。作者認為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的身份被視為是“完全的差異”。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這本女權(quán)主義的“圣經(jīng)”中也提出了“自我”和“他者”[8](p11)這兩個相對的術(shù)語。在《第二性》中,女性被認為是與男性相比不夠自主的人——因為定義和區(qū)分女性的參照物是男性,而不是女性本身。因此,波伏娃寫道:“定義和區(qū)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qū)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對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體(the Subject),是絕對(the Absolute),而她則是他者(the Other)”[8](p11)。很顯然,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蘿絲·麥克森在家庭中是相對于男性來說的“他者”。同時,“女人的戲劇性在與每個主體(ego)的基本抱負都同強制性處境相沖突,因為每個主體都認為自我(self)是主要者,而處境卻讓他成為次要者”[8](p27)。所以,蘿絲在發(fā)現(xiàn)丈夫背叛自己后,吐露出內(nèi)心最深處關(guān)于自己如何放棄生活和夢想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試圖打破現(xiàn)狀,逃脫現(xiàn)有處境,尋找“自我”。
一.作為“他者”的家庭角色
在戲劇的最開始,蘿絲·麥克森被描述為一位忠誠的妻子和溫柔的母親,她傾盡一切照顧和維護自己的家庭。對她的兒子科里來說,蘿絲是一個調(diào)和者,總是在幫助調(diào)解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特洛伊的固執(zhí)己見導(dǎo)致他并不同意科里去打橄欖球。同時,科里也十分害怕并且抗拒他父親談?wù)撉蜿犝行碌氖虑?,因為科里知道特洛伊對此事的消極態(tài)度。在第一幕第三場中,科里對蘿絲說:“你跟他說招新的事了?”[7](p101)然后繼續(xù)問道:“他怎么說?”[7](p101)很明顯地,科里一直在通過母親蘿絲向父親傳話,旁敲側(cè)擊地想知道父親的態(tài)度。接著,在第二幕第一場中,科里雖然已經(jīng)下定決心與父親抗爭,但在行動實施中,僅僅告訴了蘿絲:“我不能退出球隊。我才不管爸爸說什么呢”[7](p115)。自然而然,作為母親,蘿絲就變成了那個“跟他說說”[7](p115)的人。蘿絲不得不面對特洛伊的不耐煩和頑固反對態(tài)度——這樣的壓力本應(yīng)該是科里應(yīng)該承受的。由于科里的逃避,蘿絲只能被迫承受壓力,充當兒子的“傳話筒”和丈夫的“受氣筒”。對于科里來說,蘿絲更像是一個承受著他不想面對的壓力的關(guān)系調(diào)和者,而這種壓力的轉(zhuǎn)移對于蘿絲來說也是一種壓迫。
對于丈夫特洛伊來說,蘿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她經(jīng)常提醒丈夫要改變舊觀念,勇于打破偏見追求平等,并幫助緩和特洛伊與大兒子里昂和兄弟加百利之間的關(guān)系。當特洛伊沉浸于舊時代的偏見中時,她告訴特洛伊:“特洛伊,時代變了。你打棒球那是戰(zhàn)前的事了……現(xiàn)在很多有色人種男孩都在打球了”[7](p91)來試圖改變特洛伊偏執(zhí)的看法。此外,蘿絲在特洛伊責怪自己沒有照顧好兄弟加百利時也在極大程度上安慰了他。無論是對繼子里昂還是特洛伊的兄弟加百利,蘿絲都在這段婚姻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出了她作為妻子的愛和關(guān)懷。盡管蘿絲為特洛伊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們的婚姻關(guān)系顯然是不平等的。作為一個家庭主婦,蘿絲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權(quán)利,因為特洛伊才是那個可以做決定的一家之主。她能為科里做的就只是說服特洛伊簽署文件讓科里去打橄欖球,這也從側(cè)面說明蘿絲在這段婚姻關(guān)系中沒有做決定的基本權(quán)利。在這個家庭中,作為丈夫和父親的特洛伊才是絕對權(quán)利的化身,處于支配地位。
不難看出,蘿絲在家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男性,而她卻從來不關(guān)心自己的生活:
特洛伊!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花了十八年的時間,陪你站在同一個地方。難道你以為我就不需要其他的東西嗎?你以為我就沒有夢想和希望嗎?我的生活呢?我自己呢?你以為我就不想見見其他男人你?我就不想去別人家里消遣一下,暫時逃避自己的責任嗎?…不是只有你才有需求和欲望…因為我只有這樣才能作為你的妻子把日子過下去…[7](p121)
蘿絲選擇了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因為她必須捍衛(wèi)自己作為妻子的身份。她認為作為一個忠實的妻子,只有她有責任守護家庭,讓家庭和睦。路易斯·泰森認為黑人女性總是在努力地維護自己的身份,就像許多早期作品那樣,為了家庭、社區(qū)和種族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然而,蘿絲犧牲自我而去追求的妻子身份,只有在與男性相比時,才能顯示出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因此,泰森在書中指出黑人女性其實處于家庭中的從屬地位。實際上,蘿絲并沒有獨立或者主觀性的思想,她在家庭中將自我依附于特洛伊。蘿絲對特洛伊說的話證明了她的依附與從屬地位——“我把我所有的情感、需求和夢想…都壓抑起來。我在心里種了顆種子,我細心地照料它,為它祈禱。我把自己種在你心里,等待著它開花結(jié)果”[7](p121)。蘿絲也承認:“這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沒讓他給我留點空間……我把他的生活當成我的生活,并把它們交織在一起,這樣你就無法分辨”[7](p135)。她自己的話語也表明了她的女性自我意識被妻子的身份所掩蓋,將自己的生活埋葬在男性之中。同時,她還被迫承受著來自兒子的壓力,以及淹沒在家庭中絕對的主體特洛伊制造的身份中。因此,對于男性來說,蘿絲處于家庭中的附屬地位。所以作為妻子的蘿絲在她的婚姻和家庭中處于“他者”的地位——“定義和區(qū)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qū)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7](p11)。
二.尋找女性主體意識的嘗試
由于小時候家庭的缺失,成年后的蘿絲極度渴望一個完整的家庭?!澳阒牢易畈幌M彝ゲ煌暾?。我的整個家族都是不完整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爸爸和媽媽……”[7](p119)。因此,蘿絲選擇將家庭圍在藩籬中,以防外部原因?qū)е录彝サ姆至?。同時,她也將妻子的身份鎖在藩籬中,將欲望、需求與主導(dǎo)權(quán)以及女性自身的主體意識隔離在外。
特洛伊的背叛打破了這樣的局面。蘿絲發(fā)現(xiàn)她花了十八年一直在保護的家庭因為特洛伊私生子的出現(xiàn)而分崩離析。至此,用來保護家庭的藩籬被摧毀,妻子的身份變得毫無意義。丈夫的背叛是蘿絲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點?!暗悴辉儆衅拮恿恕盵7]正是蘿絲離開特洛伊尋找她作為“自我”的主觀性宣言。
蘿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尋自我的主體性,向她的丈夫特洛伊,同樣也對觀眾大聲說出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你總是再說你付出了什么,你不需要付出什么。但是你也索取…你不斷在索取…而且還意識不到別人的付出”[7](p121)。
她的話表現(xiàn)出了他對特洛伊的憤怒。此外,蘿絲擁有表達她被壓抑著的想法的權(quán)利,這意味著她敢于找尋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主觀意識,而不再甘愿成為一個總是單方面付出的妻子。在戲劇的結(jié)尾,她也承認自己曾犯下過錯誤,“沒有讓他(特洛伊)給我留點兒空間”[7](p135)。蘿絲是清醒的,這是她的第一次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作為意識覺醒的標志,能夠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于蘿絲這樣的非裔女性來說非常重要。
蘿絲也終于走出家庭,重新回到自己生活里。她不再總是在家里忙著照顧家人,而是選擇去當?shù)氐慕烫贸蔀橐晃换酵?。“我把這些蛋糕拿到教堂去,那里正在舉行義賣活動”[7](p127)表明了蘿絲在教堂有自己的活動,也交了一些自己的朋友。走出家庭,找尋自己的興趣,認識其他的人,這些都是蘿絲身上發(fā)生的明顯的變化。她開始更多地考慮自己,專注于自己的生活,也擺脫了相對于她丈夫才存在的身份意義——妻子。
蘿絲做的第三件事是擺脫家庭中男性的支配地位,以求可以自己做出決定。在第三幕中,特洛伊要求蘿絲照顧他的私生子。蘿絲答應(yīng)了他:“好吧,特洛伊......你說得對。我會幫你照顧這個孩子……因為……就像你說的……她是無辜的……你不能因為她父親的罪過而牽連到她。沒有母親的孩子會過得很艱難”[7](p126-127)。蘿絲決定撫養(yǎng)特洛伊的私生子,只是因為她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她不想讓孩子過著沒有母親的艱苦生活,絕不是對特洛伊出軌背叛行為的妥協(xié)。特洛伊的請求并不是蘿絲答應(yīng)撫養(yǎng)孩子的原因,因為這是蘿絲主觀感受下的決定,證明了蘿絲正處于自我主觀的位置來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她愿意成為一名母親,同意再次養(yǎng)育一個孩子。對蘿絲來說,做一位母親是她一直想要的——“生命其中的一個空位就是做一位母親”。這個私生子是她在獲得了自我主體性后,重新地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一個機會。斯賓德(Spender)曾談及養(yǎng)育問題,她認為,女性逐漸發(fā)覺自己作為生育性別(nurturing sex)正處于社會剝削中;我們的生育正在被男人占有和使用。我們必須面對如何在不否認生育本身的情況下,使自己不再得到剝削和壓迫的問題。蘿絲既不原諒也不認同特洛伊,她自己做出決定養(yǎng)育私生子與男人毫無關(guān)聯(lián),所以特洛伊的要求并不能構(gòu)成威脅或是剝削。相反地,這種決定強調(diào)了女性生育的權(quán)利也是蘿絲重新開始的力量。在戲劇的開始,特洛伊是唯一一個在家庭中可以做決定的人,但是蘿絲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擺脫這種控制著她的生活的不平等的關(guān)系。通過撫養(yǎng)這個孩子,她獲得了女性自我的決定權(quán)。
此外,在拒絕妻子的身份離開特洛伊后,蘿絲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特洛伊在家庭中的主導(dǎo)地位。她成為了那個教育孩子的家長?!皠e跟我頂嘴!快上樓換衣服,把那雙新買的鞋穿上”[7](p134)。現(xiàn)在蘿絲對她的孩子擁有完全的教育權(quán),讓孩子服從于她。此外,蘿絲說服科里去參加他父親的葬禮,并進行了一次談話來教育他:“不尊重你爸爸并不會讓你顯得有男子氣概,科里。你要想成為一個男人,你得自己想辦法”[7](p134)。與孩子們談話去教育孩子這是特洛伊生前常做的事情,這也證明了蘿絲通過再次成為母親而在家庭中獲得了主體地位。因為蘿絲與特洛伊斷絕了交流,并且開始擁有自我的女性意識和決定權(quán),所以她不再依戀任何人或是受到任何人的壓迫。自然而然地,蘿絲擺脫了她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爸黧w只能在對立中確立——他把自己樹為主要者,一次同他者、次要者、客體相對立”[8](p12-13)。正因為蘿絲有意識地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放棄了做特洛伊的妻子,她的女性主體意識讓她在家庭中擁有了權(quán)力,成為了一個與他人對立的主體。因此,她找尋到了“自我”。與此同時,限制蘿絲作為妻子身份的藩籬也被摧毀了,蘿絲走出了藩籬,獲得了自我的女性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蘿絲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的“自我”。在經(jīng)濟上,蘿絲仍然依靠特洛伊的薪水,住在他的房子里。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非裔美國婦女就受到種族歧視和性別壓迫的雙重壓迫。因此蘿絲很難找一份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和孩子。盡管如此,蘿絲還是在精神上離開了她的丈夫,把她的丈夫變成了一個“沒有妻子的男人”。這對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非裔美國家庭主婦來說已經(jīng)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威爾遜的戲劇中,蘿絲·麥克森與其他女性角色一樣,是一位典型的非裔美國家庭主婦。蘿絲曾經(jīng)是一位只會付出,忙于維護家庭的忠誠妻子。她認為用藩籬護住自己的家庭是她的責任。所以她將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夢想都埋沒在丈夫身上——這造成了嚴重的錯誤,讓她忽視了自己作為女性的主觀意識和精神需求。承受著壓迫和“他者”的生活,蘿絲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付出是徒勞的。最終,蘿絲找尋到了“自我”。她離開了丈夫,放棄了妻子的身份,找尋自己的生活,同時也通過再次成為母親,在家庭中樹立主體地位,確立了獨立于家庭中男性的自我身份。至此,她擺脫了在家中從屬的地位,從一個依附于他人,承受家庭壓力的典型家庭主婦轉(zhuǎn)變成為了一個能夠擁有自己生活與“自我”的非裔女性。
參考文獻
[1]Disch,Lisa, and Mary Hawkeswort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eminist Theory.[M].New York: Oxford UP, 2016. Print.
[2]Grabowski, Amelia Tatum. “She’s a Brick House: August Wilson and the Stereotypes of Black Womanhood.”[D]. Gettysburg College, 2013. Print.
[3]Koch, Kimberly Jean. “Negotiating Triple Consciousness for August Wilson’s Female Characters.”[D].Villanova University, 2009. Print.
[4]Shannon, Sandra G.“The Fences They Build:August Wilson’s Depiction of African-American Women.”[J].Obsidian Ⅱ6.2(1991): 1-17. Print.
[5]Spender, Dale.Women of Ideas and What Men Have Done to Them.[M].London: Routledge & Kegan,1982.Print.
[6]Tyson,Lois.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2nd Edition.[M].New York: Routledge UP,2006.Print.
[7]奧古斯特·威爾遜.“藩籬”.Trans.姜波[J].《世界電影》05(2017):86-137.
[8]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Trans.陶鐵柱.[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Print.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