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 靜
本文僅從語文四大核心要素(語言、思維、審美、文化)之一的“語言”層面,對海鷗、海鴨、企鵝三鳥意象作批判性解析。
因海鷗、海鴨、企鵝都在大海上(包括大海邊的懸崖下)活動,有必要先對“大?!弊鰝€解讀。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fēng)卷集著烏云。
這是《海燕》的開篇語。這里的“大?!?,瞿秋白將其譯成了“海面平原”?!昂C嫫皆苯o人一種寧靜之感,即“廣大的人民群眾”處在一種“不覺醒”的狀態(tài)中。這是斗爭的前夜,符合當(dāng)時俄國斗爭形勢。
一九〇〇年,俄國工業(yè)危機(jī)全面爆發(fā),大量企業(yè)倒閉,大批工人失業(yè)。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的號召下,廣大的俄國民眾開始覺醒,從任人宰割、坐以待斃,到罷工,到游行,到有鎮(zhèn)壓有犧牲,到最后有更大規(guī)模的隊(duì)伍涌上街頭。一九〇一年,《海燕》(《海燕之歌》)問世。象征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在海燕的召喚下,從平原般的寧靜,到泛起白沫,到逐浪排空,到大海邊、懸崖下的巨浪被狂風(fēng)摔得粉碎,到最后整個大海沸騰了起來。全部過程,“大?!钡南笳髁x與其本體義幾乎一一對應(yīng)。少了對“寧靜”大海的描寫,就等于“不承認(rèn)”廣大的俄國民眾最初的狀態(tài)是“不覺醒”的,是任人宰割、坐以待斃的。
“大?!钡南笳髁x,大致可以確定了。而某個意象的象征義一旦被確定,對其表述就需特別慎重。比如“濁浪排空”“海燕搏擊大?!钡冉處熃虆⒄Z,就是錯誤的。象征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痹趺磿菧啙岬哪??就算大海真的是渾濁的,因它已被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象征義,其“濁”的自然義,就不能再取了。同樣,象征著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的“海燕”是召喚(“叫喊”)大海的,怎么可能去“搏擊”大?!c大海斗爭,并奮力地沖擊大海呢?文中確實(shí)有兩處像是海燕沖擊大海的描寫——“翅膀碰著波浪”“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但這都不是沖擊,更不是斗爭,而是撫慰。前一句,狂風(fēng)來了,海燕用翅膀碰了碰大海,安撫大?!安灰隆保缓笠痪?,大海有了犧牲了(“狂風(fēng)……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海燕用翅膀掠了掠大海,厲撫大?!安灰拧薄=處?、教參在表述象征性意象時要慎重,作者、譯者在表述時更要慎重。
再來看看海鷗、海鴨、企鵝,看作者、譯者是怎么表述的。與海燕比較,摘取課文內(nèi)容:
由此,我們提出四個問題。
1.海鷗:海鷗是在大海上飛竄嗎?
海鷗在暴風(fēng)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fēng)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大海上,海燕一邊勇敢地飛翔,一邊歡樂地叫喊;海鷗呢,一邊恐懼地飛竄,一邊痛苦地呻吟。
“竄”,“亂跑;亂逃”?!帮w竄”,以飛的姿態(tài)“亂跑;亂逃”。也就是說,看上去,海面上的那一片海鷗在“飛”,但實(shí)際上,是在“逃跑”,而且是“亂”逃、“亂”跑,慌里慌張,沒有方向。在什么地方?“在大海上”。注意,這里的“在大海上”,瞿秋白在相隔十年的兩次翻譯中,都譯成了“在海面上”。雖“在海面上”也是“在大海上”,但“在海面上”更能體現(xiàn)“海鷗”這一意象的象征義。這樣我們就明白了,那些在海面上飛竄的海鷗,實(shí)際上是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表面上看起來,它們緊貼著大海(“在海面上”),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實(shí)際上,它們的內(nèi)心早已脫離(“竄”)人民群眾。當(dāng)革命的風(fēng)暴就要到來的時候,它們害怕了,它們痛苦了,它們恨不得將“對暴風(fēng)雨的恐懼”“掩藏”起來,不讓人看出,但它們還要做做樣子,穿行(“飛”)在廣大的人民群眾的革命隊(duì)伍中。
這樣的一群鳥,它們敢在風(fēng)大云集的高空中飛翔嗎?此時,它們只會在剛剛泛起白沫的海面上一邊驚慌地飛竄一邊痛苦地呻吟:完了完了,暴風(fēng)雨就要來了……因“在大海上”不僅包括“在海面上”,還包括“在海空中”——“在低空中”和“在高空中”,所以將海鷗譯成“在大海上”飛竄,就不能精準(zhǔn)體現(xiàn)“海鷗”的象征義。
2.海鴨:海鴨的行動和行動地點(diǎn),是不能寫,還是寫漏了?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zhàn)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海燕在“叫喊”,海鴨在“呻吟”;海燕在“飛翔”,海鴨呢?
當(dāng)聽到巨大的雷聲時,海鴨會一頭扎入大海,不一會兒,又會從大海的另一處鉆出來,浮游在海面上。這是大自然中海鴨的真實(shí)情況??勺髡邽槭裁床贿@樣寫?這樣寫,不就說明海鴨在任何時候——雷響時,扎入大海;雷停時,浮游大海——都是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在一起的嗎?假如作者取了這一自然義,那么由于海鴨“享受不了生活的戰(zhàn)斗的歡樂”,海鴨的象征義不就又成了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了?現(xiàn)在作者不取此義,那就只能說明它們是害怕革命的不革命者。
這樣的一只只鳥,自然是不敢也無能力在大海上飛翔,它們像海鷗一樣,也在顫抖地呻吟。
受“大?!毕笳髁x的限制,作者既不能寫海鴨聽到雷聲時的行動——扎入“大?!保膊荒軐懰鼈冃袆訒r的地點(diǎn)——“大?!敝小_@是對海鴨描寫的精準(zhǔn)留白,也是對大海象征義的準(zhǔn)確把控。
3.企鵝:企鵝躲藏到懸崖底下,就不害怕,不“呻吟”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
海燕在自由地“飛翔”,企鵝在膽怯地“躲藏”;海燕在高聲地“叫喊”,企鵝呢?
企鵝也是會呻吟的。可作者為什么就不這樣寫?它們敢呻吟嗎?躲藏在大海邊“懸崖底下”的它們,一旦發(fā)出呻吟聲,被“懸崖上”斗爭的大海和狂風(fēng)(“狂風(fēng)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它們要屏住呼吸,看準(zhǔn)機(jī)會,靜聽誰是最后的贏家,然后慢慢走出來站到誰的一邊去。這是典型的“機(jī)會主義者”。它們“蠢”,它們“笨”啊,它們只知道,站在哪一邊,一旦斗爭失敗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為了明哲保身,它們躲藏了起來,它們以為這樣就能養(yǎng)尊處優(yōu)(“肥胖”)了,可它們不會想到,像它們這樣的機(jī)會主義者,誰贏都不會要,也不敢要。
這樣的一群鳥,你還指望它們能自由地飛翔嗎?你還指望它們在大海上高聲地叫喊嗎?它們不敢飛,它們也不會飛,它們就躲藏在大海邊的懸崖底下屏住呼吸,連呻吟都不敢出聲。
同樣是生活在大海上的海鳥,海燕卻卓然不群,它始終“充滿著對暴風(fēng)雨的渴望”,并勇敢地飛翔在肆虐的狂風(fēng)中,歡樂地召喚在茫茫大海上。
4.海鷗→海鴨→企鵝:這一描寫順序,是作者的有意安排,還是作者的隨意而為?能變動嗎?
《海燕》是散文詩。詩是表現(xiàn)情緒的,詩是不能寫“滿”的?!逗Q唷返谝徊糠?,作者就從海燕寫到海鷗、海鴨、企鵝,段與段之間沒有任何“過渡”,直接從一個意象跳到另一個意象上,其間留下了一條條“溝壑”,但作者的情緒,卻像流淌的小溪,一脈相連:海燕是革命的;海鷗呢,不革命,但它還會做做樣子,假革命;到了海鴨,假都不假了,不革命了,但它還會露露面;到了企鵝,連面都不露了,害怕得干脆躲了起來。四個意象躍而不亂,其內(nèi)在情緒形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感沖擊:……你們這些海鷗、海鴨、企鵝啊,怎么就一個不如一個呢,你們再看看海燕。文章接著又寫海燕。海燕→海鷗→海鴨→企鵝→海燕,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情緒鏈。其順序,不能變動;稍有變動,內(nèi)在情緒就不明朗了,也就不是好詩了,哪怕是朦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