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肇州 166400)
大慶市肇州縣地處黑龍江省的西南部,位于松嫩平原的腹地,屬于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 863.4 h,年均氣溫4.3℃,大于10℃的有效積溫為2 797℃,全年無霜期約145 d,初霜期在9月25日左右,終霜期在5月4日左右,肇州縣四季變化明顯,更有“十年九春旱”之稱。土壤主要以碳酸鹽黑鈣土、碳酸鹽草甸黑鈣土為主,另有少量鹽漬化草甸土,土壤的pH值為8.02。
肇州縣玉米的種植面積占全縣糧食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但是由于玉米生產中的高強度種植、掠奪式開墾,導致肇州縣的耕地退化越來越嚴重。免耕播種的優(yōu)勢主要有:一是可以保留原有的土壤結構,還可以降低玉米發(fā)生倒伏的風險;二是播種時粉碎前茬作物的秸稈,鋪撒于土壤的表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三是降低田間水分蒸發(fā)的速度,減少土壤水、肥的散失,田間玉米發(fā)生干旱時,有助于改善玉米的苗情;四是在作業(yè)成本的方面,大大減少了耕地、旋耙等機械作業(yè)和田間澆灌的成本,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財力。因此,近年來以少動土、少耕作的耕作方式愈發(fā)受到重視,適當免耕的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地力,不僅可以讓土地生產糧食,還可以讓土地休養(yǎng)生息。因此,本試驗特意針對免耕播種和傳統(tǒng)壟作的方式進行對比,驗證效果。
本試驗所選取的試驗地點位于大慶市肇州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的試驗地,該試驗地的土質均為碳酸鹽黑鈣土,示范面積合計為140畝。該試驗地塊的前茬作物均為玉米茬。示范區(qū)域內,除了壟作地塊外,田間的土壤表層都均勻覆蓋著上一年秋收后粉碎的秸稈,且仍保留著上一年玉米的根茬,根茬高度較為均勻,在6 ~7 cm左右。
試驗示范區(qū)所選用玉米品種是抗旱耐鹽堿的品種中梁319,本試驗所選用的玉米品種均為市售自購,品種來源是榮升種業(yè),種衣劑的毒性為低毒,是由多種藥劑混拌而成,分別為吡蟲啉600 g/L、種菌唑、甲霜靈4.23%和戊唑醇60 g/L。
本次試驗示范所采用的方法是簡單對比法,選擇在2021年的生產季節(jié)進行試驗,試驗共設置了3次重復,合計9個處理。每次重復內,均設計了3個處理:處理1、處理2和對照區(qū)(CK)。
處理1:連續(xù)2年免耕區(qū),于4月28日上午,使用雙行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肥、種一起施入。每畝施用的底肥量為 45%復合肥(N-P2O5-K2O:25-10-10)42.5 kg,另加4 kg生物菌肥。
處理2:1年免耕區(qū),于4月28日上午,使用雙行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肥、種一起施入。每畝施用的底肥量為 45%復合肥(N-P2O5-K2O:25-10-10)42.5 kg,另加4 kg生物菌肥。
CK:連續(xù)2年的壟作區(qū),于2021年4月21日進行耙地、起壟、施底肥,4月28日進行濾水播種、覆土,種子的播種深度為3 cm,肥深為8 cm。次日即29日進行鎮(zhèn)壓。每畝施用的底肥量為45%復合肥(N-P2O5-K2O:25-10-10)42.5 kg,另加 4 kg生物菌肥。
6月7日,14:00后,在試驗田進行苗后除草,使用的除草劑共3種,分別為30%苯唑草酮懸浮劑(加專用助劑)、40%硝磺草酮懸浮劑、38%莠去津懸浮劑。另于6月20日,在壟作區(qū)進行趟地、封壟,深度25 cm左右。
玉米生育期調查統(tǒng)計結果如下,出苗期:處理1是5月16日,處理2是5月17日,CK是5月15日。處理1的出苗期比CK晚了1 d,處理2比CK晚了2 d。拔節(jié)期:處理1是6月29日,處理2是6月30日,CK是6月26日。CK的拔節(jié)期最早,處理1比CK晚了3 d,處理2比CK晚了4 d。抽穗期:處理1是7月18日,處理2是7月20日,CK是7月17日。CK的抽穗期最早,處理1比CK晚了1 d,處理2比CK晚了3 d。成熟期:處理1是9月22日,處理2是9月25日,CK是9月21日。CK的成熟期最早,處理1比CK晚了1 d,處理2比CK晚了4 d。
4.2.1 發(fā)育進程調查
依據營養(yǎng)生長期調查發(fā)現,處理1與CK在營養(yǎng)生長期內,發(fā)育進程基本上是持平的,處理2的發(fā)育進程比CK滯后1 ~2片葉,還出現了部分二類苗。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一是播種后至出苗前,陸陸續(xù)續(xù)下了3場小雨,免耕試驗地塊的土壤墑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播種機的行進速度稍快,造成了部分種子的播深不一致,影響了出苗進度;三是田間的部分秸稈不夠細碎,影響播種的質量以及種子落地時的位置,導致田間播種深度不一致、種子距離不一致,進而影響了出苗;四是一年免耕區(qū)的土壤比較松軟,未及時調整機械,種子落地的深度較深。在營養(yǎng)生長期內,CK的株高一直高于處理1和處理2,同時處理1的株高高于處理2。而生長后期的調查發(fā)現,處理1的株高以及葉片數都明顯高于處理2和CK,其中處理1的株高比處理2高43.17 cm,比CK高36.56 cm;處理1的葉片數比處理2多0.6片,比CK多1.2片,處理2的株高比CK低了6.61 cm,處理2的葉片數比CK多了0.6個。
根據定期的調查也發(fā)現,處理1的穗位比CK高出了11.2 cm,處理2比CK低4.46 cm;處理1的莖粗比CK粗了0.12 cm,處理2比CK細0.19 cm。
4.2.2 鮮重和干物質調查
玉米苗期鮮重和干物質重量的調查結果,由6月2日進行玉米苗的鮮重測量和微波爐法測定干物質重量而得到的。在試驗每個處理區(qū),分別取出10株大小較均勻的植株,測得平均鮮重和干物質重。在3次的試驗重復中,CK的玉米植株鮮重,均大于處理1和處理2,而CK植株的干物質重量也明顯大于處理1和處理2,但是在干物質的含量方面,處理2卻均大于處理1,處理1也均大于CK。在重復1中,處理2的干物質含量比處理1高0.5個百分點,處理1比CK高了6個百分點;在重復2里,處理2的干物質含量比處理1高了4個百分點,處理1比CK高3.6個百分點;在重復 3里,處理2的干物質含量比處理1高了0.5個百分點,處理1比CK高了3.2個百分點。不同重復內、不同處理區(qū)間的玉米植株,在干物質含量方面的差異比較顯著。
依據表1調查數據的平均值可知,處理1、處理2的平均穗粗均大于CK,且處理1的平均穗粗最粗,為4.97 cm,比處理2粗了0.03 cm,比CK粗了0.25 cm。處理1的平均穗長最長,為20.78 cm,比CK長1.68 cm,其次是處理2,比CK長了1.32 cm。處理2的平均禿尖最小,為0.96 cm,其次是處理1,為1.17 cm,CK的平均禿尖值最大,為1.56 cm,比處理2多0.60 cm。CK的平均畝保苗株數最大,比處理2多136株,比處理1多206株;CK的空稈率平均值最大為4.65%,大于處理2和處理1;另外CK的平均畝穗數最高為3 506穗,比處理2多102穗,比處理1多120穗;同時,3個重復內,處理2的平均畝折合產量大于處理1,處理1的平均畝折合產量大于CK,將每畝的平均產量(按14%玉米標準含水量計)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處理2的平均畝折合產量最高,可以達到791.73 kg,比處理1多14.48 kg,比CK多了92.59 kg。即按畝折合產量由高至低順序分別是:1年免耕區(qū)、連續(xù)2年免耕區(qū)、連續(xù)2年壟作區(qū),其中1年免耕區(qū)相比連續(xù)2年壟作區(qū),平均增產13.24%,連續(xù)2年免耕區(qū)比連續(xù)2年壟作區(qū)平均增產11.17%,增產效果明顯。
表1 玉米產量調查統(tǒng)計表
在本次的試驗示范過程中可以發(fā)現,玉米在苗期至生殖期之前,雖然玉米1年免耕區(qū)(即處理2)的植株生長進程稍慢了一些,但是在干物質含量方面并沒有受到太多影響,仍然是最高的,其次是連續(xù)2年免耕區(qū)(即處理1),連續(xù)2年壟作區(qū)(即CK區(qū))的干物質含量最低。直到玉米收獲期,1年免耕區(qū)的畝產量也是最高的,其次,連續(xù)2年免耕區(qū)的產量也遠高于連續(xù)2年壟作區(qū)。由此可以推知:適當的少動土,免耕與壟作進行輪耕的耕作方式,即適當免耕的耕作方式,對于玉米干物質的積累以及產量的提升都是具有顯著效果的。傳統(tǒng)的精耕細作對土壤的擾動大,加速土壤的風蝕和水蝕,不僅破壞了土壤耕層,更會損失水分,造成土壤的嚴重退化。而免耕與壟作進行輪耕的耕作方式,再結合秸稈覆蓋還田的技術,不但可以減少對土壤的大范圍擾動,而且對于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結構,都是有長遠好處的,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更是大有助益。秸稈的有效利用,還有利于減少環(huán)境污染。另外,免耕的耕作方式,降低了機械作業(yè)強度,不僅可以為農民降低工作量,還可以提高農業(yè)生產的經濟效益。但本次的試驗數據只是一年的試驗結果,明年可繼續(xù)進行該項試驗示范,驗證玉米免耕栽培技術的增產增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