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萍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边@一句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學生文言文理解學習能力的一個要求??此坪芎唵危鋵嵤植灰?,在這種“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式的固化式教學思維模式中,我們面臨的是文言文教學的枯燥乏味以有老師難教,學生怕學的尷尬局面,尤其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普通高中里更為突出。
一、文言文怕學的原因
(一)地域的原因。廣西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學生的母語是壯語。壯話和漢語普通話有著完全不同的語法結構和發(fā)音規(guī)則。學生學習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是一門外語了,學習古代的漢語文言文,那就是外語中的外語了。困難程度就是“難于上青天了”。
(二)時代的發(fā)展?;ヂ摼W絡、智能手機的普通,使得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方式豐富多彩,現代白話文尤其是網絡語言對青年人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包含著部分文言文的現代書面語已經不在是年輕人表達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三)認知的原因。對于在快餐文化中成長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注重的是學習的實用性。他們沒有認識到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淵源,使得考試成了學習文言文的唯一動力。
(四)教學的原因。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句讀、翻譯等文言知識的單調反復的分析和記憶,這種固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得我們的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單一的信息的不斷重復刺激,便得學生的腦細胞處在過度疲勞的防御狀態(tài)中,學生的冷漠是必然的結果。
二、文言文的教學對策
(一)培養(yǎng)語文興趣
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教師必須要做到精心去設計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其他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精心導入、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最佳互動情境、變換各種教學藝術形式、運用最新多媒體技術,激發(fā)每個學生強烈的課堂學習的愿望。豐富教學語言,投入身心情感,聲情并茂地喚起學生參加課堂的熱情,只有老師愛了文言文,讀了文言文,才有學生對文言的濃厚學習興趣。不斷鞏固提高漢語基礎知識的水平,淡化“以今入古”的標準,降低“香蕉”高度,才能激發(fā)廣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精神動力。
(二)滲透民族情感
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文言文承載著古老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從中國先秦儒家諸子經典,到兩漢詩經辭賦,到唐宋史傳散文,到明清八股文,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流淌著綿綿不斷的中華文化基因。古典文言文是中華文化得以保存和流傳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的源頭。在漢語這一座完全由漢字“磚石”堆砌而成的龐大的世界語言文化寶庫中,濃縮著貫穿整個東方智慧幾千年歷史的漢文明景觀,透視出中國獨有的文化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文言文教學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自信的目光,用民族的自豪感,不斷地去感染學生,不斷去激發(fā)學生,才能走出考試的窠臼。
(三)改進文言文的教學模式
1.結合社會背景
“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保ㄖ熳郧逭Z)。離開了社會文化的滋養(yǎng),語言就沒有了生命的活力。讓文言文的釋義回到它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知人論世、讀文論世,文言詞句才能真正被理解。語言是與社會緊密聯系的,而不是割裂開來的;語言是具體地活在社會中的,而不是抽象懸在人的思維中的。華夏古老文明五千年的文明起源,三皇五帝開天辟地的精彩故事,戰(zhàn)國春秋的刀光劍影、縱橫捭闔,秦末隋唐的風起云涌、刀光劍影,三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秦漢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博識善辯,盛唐時代的雍容華貴、氣勢磅礴等,都是文言文里活蹦亂跳的文化音符和時代華章。帶著文化的氣息,結合社會的背景,文言文學習才有生長的沃土。
2.注意文言文中的審美教育
經典作品不是枯木僵尸,而是千年佳女。語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息,流傳千古,那是因為它在生活中是感性地存在的,是具有審美的價值的?!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是一幅浩瀚不息的、滾滾而來的永不消逝的歷史畫卷,而“一條大江向東流去”就是一塊塊獨立的“磚頭”,毫無“建筑”的美感;“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是語言帶著豐滿個性的個性感嘆,而把“黃花”作注解為“菊花”,這樣的解讀就無法呈現出在李清照自我感覺世界里的那朵特有的“黃花”的色、香、形。當我們在吟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閉上眼,想象這樣的畫面,其中透出的曠遠寂寥和荒涼,又何需從字面上去作任何的多余的注釋?注意文言文中的審美教育,我們的文言教學才真正活起來!
3.領會文章的神
古人云“文以載道”“文道統一”“以氣養(yǎng)文”?!暗馈保宋恼碌那楦?、思想也;所謂“氣”,主要指作者充沛的內在精神、氣質,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文章的“精”“氣”“神”濕潤著人的心靈。《愛蓮說》閃現著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勸學》體現著前輩對后生的尊尊教誨和殷切期待,《陳情表》流露著國人千古不變的孝道和對家國的情懷;《少年中國》則體現著我們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我們要通過這樣的文章來給成長中的青少年提供成長的營養(yǎng)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文章的神氣,還在于作品的細節(jié)當中?!暗┤震嬍孔洌瑸閾羝婆婀?!”,“為”,譯作“為”、“替”“給”,句子都通。從字詞教學來講,已經完成了任務。僅這樣上,必然乏味。但如果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就耐人尋味了,但“給”(“給我滅了劉邦”)顯然更能充分刻畫項羽的霸王之氣,輕敵之態(tài),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實乃太史公的神來之筆。領會文章的神,才能讓我們的文言文學習更加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