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珍
摘 要:“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是近年來新設的學術外譯國家級項目,其獲立項數(shù)已成為衡量一個出版社學術出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對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歷年申報文件和立項結果進行對比和定量分析,并結合筆者所在出版社和本人項目管理的實操經(jīng)驗,全面梳理項目管理策略,提出建立部門聯(lián)動協(xié)作機制、深入分析項目申報政策變化、全面挖掘社內選題潛力、理順申報流程、厘清主體關系、嚴選譯者團隊、確保后期國際出版質量等提高項目管理效率的關鍵舉措。
關鍵詞:中華學術外譯 文化走出去 項目管理
進入21世紀,作為國家戰(zhàn)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已成為社會共識。近年來,國家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下簡稱“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一系列資助項目,都為我國出版業(yè)的全球化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其中,2010年由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推出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具有針對性強、項目級別高等鮮明特色,在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產(chǎn)生的影響尤為突出。
近年,筆者責編的幾本學術著作連續(xù)申報“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連年有圖書入圍“推薦選題目錄”,至今共獲6項立項。本文從出版社作為申報主體的角度對項目管理策略進行全面分析與提煉,以期與各位出版界同人交流互鑒,同時也為關注該項目的學者和譯者提供參考。
一、構建共識,聯(lián)動協(xié)作
離開學術,文化便失去了根基和底氣,學術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社作為文化傳播企業(yè),其本質是影響力經(jīng)濟,只有著眼于社會影響力的擴大,才能取得經(jīng)濟效益。要做好“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申報和管理工作,出版社須在全社范圍形成這兩點共識,并建立一個有效的聯(lián)動協(xié)作機制,打通信息與資源的共享互通渠道,相關部門和人員密切合作、共同推進。
1.充分認識項目的戰(zhàn)略意義
國家社科基金于2010年設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10余年來在申報主體、申報要求、資助規(guī)模、申報流程等操作細節(jié)上一直在不斷調整和發(fā)展,但其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即:“主要資助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的學術精品……進一步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讓世界了解‘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盵1]
作為一個國家級走出去項目,理應受到各大出版社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學術出版大社,應將其置于我國新時代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大格局下,提升至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當然,項目成功申報的數(shù)量對于提升出版社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建立部門聯(lián)動機制
出版社作為“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申報主體之一,其內部涉及的主要部門和人員一般包括分管海外合作的社領導、海外合作部和編輯業(yè)務部門。從清華大學出版社近幾年的申報經(jīng)驗來看,非常有必要在這幾者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聯(lián)動機制。首先,分管海外合作工作的社領導是核心,協(xié)調和統(tǒng)籌全流程,指導和組織海外合作部充分領悟和貫徹項目申報精神和要領,協(xié)同各編輯業(yè)務部門,建立分工合作機制。其次,海外合作部是中心,在部門主任的統(tǒng)籌下,以其中的一位版權經(jīng)理為主要負責人,集中對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和社內各編輯業(yè)務部門。而各編輯業(yè)務部門是選題的源頭所在,在選題的遴選和報送、與作者和譯者的聯(lián)絡溝通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多方通力配合,上下聯(lián)動,是項目高效管理的保障。
二、立足分析,廣挖深掘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自設立至今,歷經(jīng)了兩次大的調整,自身也在經(jīng)歷一個不斷完善的成長過程。[2]出版社應認真梳理和分析歷年來項目申報和評比的各項政策、要求和立項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本社學術圖書產(chǎn)品進行全面盤點,同時調動多方力量,為本社有競爭實力的學術作品爭取最大申報機會和成功幾率。
1.把握政策變化細節(jié),分析歷年入選項目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
筆者曾仔細研讀過歷年“關于征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選題的通知”和“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申報公告”,特別是通過對比近幾年來的相關通知和文件,梳理申報政策主要發(fā)生了如下變化。
(1)選題推薦
推薦主體由“各出版機構和各科研單位專家學者”放寬至“單位推薦和個人推薦”。換言之,選題推薦的主體幾乎是不設限制了,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推薦。對每個主體的推薦數(shù)量限制有所收緊:2020年要求每家出版機構推薦不超過10本(冊),每位專家學者推薦不超過2本(冊),不限定文版數(shù)量。2021年變成每個單位推薦不超過10種書,每種書不超過3個文版;每位專家學者推薦不超過1種書,每種書不超過2個文版。
(2)資助范圍
單本學術著作、學術期刊、少量高質量的專題論文集歷年都屬項目資助的主要范圍。對于系列學術叢書,在2018年以前均可以叢書形式進行申報,但從2019年開始便明確規(guī)定了叢書須以單本形式逐一申報,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打著叢書旗號濫竽充數(shù)的“擦邊球”現(xiàn)象。另外,每年的資助范圍重點描述中也會做出一些細微調整,如2020年就適時增加了“反映我國為世界做出重大貢獻的優(yōu)秀成果,特別是有助于推進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協(xié)調合作的優(yōu)秀成果”這一描述。[3]
(3)資助文版
英、法、俄、阿、西這五個文種一直是“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資助的重點,這一初衷從未易改,但近兩年的申報公告中特別增加了兩點強調:德、日、韓等文版?zhèn)戎赜谫Y助中外學界共同認可的名家經(jīng)典;其他文版主要側重于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經(jīng)典作品。筆者對五年來獲得資助的項目文版分布進行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從表1可見,英、俄兩個文版的主體地位與項目設立初衷非常吻合;法、西、阿,特別是西、阿兩個文版還有較大發(fā)展空間;韓、日、德并非重點支持的文版,但它們在我國的普及程度決定了其較高的占比,也正是鑒于此,2019年伊始,申報公告也特別強調了對這三個語種的資助側重點;除此之外的其他文版,的確基本符合“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宗旨。與其他學者早期相關研究結論相比,[4][5][6]文版分布總體愈趨多樣與平衡。
換一角度,筆者對近五年同一作品同時獲多個文版立項的情況也做了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近年來,同一作品同時獲得多個文版立項的情況在2018年達到頂峰:同時獲4個文版立項的有3部作品,同時獲3個文版立項的有6部作品,還有16部作品都同時獲得2個文版立項。但從2019年開始,這一現(xiàn)象在得到有意識的控制:同一作品同時獲3個及以上文版立項的現(xiàn)象連續(xù)輪空,且同一作品同時獲2個文版立項的情況也逐年出現(xiàn)較大幅度下降??梢酝茢?,今后幾乎不會再有同一作品同時獲3個及以上文版立項的可能性,會給更多的作品留出機會。
(4)申報主體
2018年之前,項目申報主體既可以是出版機構、期刊社和科研機構,也可以是科研人員(個人,即主要譯者);既可獨立申報,亦可聯(lián)合申報;不同申報主體填寫的表格模板和材料報送的途徑也有所區(qū)別。2019年開始,明確規(guī)定須全部聯(lián)合申報,即設出版責任單位和項目主持人兩個主體,共同承擔項目實施責任,且對兩個主體詳細規(guī)定了職責劃分,同時統(tǒng)一了材料報送的歸口管理。這是該項目自我規(guī)范和修正的一個最主要體現(xiàn),正式確立了出版社在“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申報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5)海外版權
與國外出版機構談妥版權輸出事宜并簽妥外文版作品出版合同,這一直是項目申報的必要條件之一。但自2019年以來,申報公告中作了如下補充說明:在申報日期截止前未能提供外文版正式出版合同的項目,也可以在提交相關意向證明材料的情況下獲得申報資格,待正式合同簽訂后再補交。這也等于給了出版社一個更加寬松的緩沖機會。
(6)學科分布
據(jù)筆者對近幾年立項選題的學科分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總體排名前十的學科依次為:哲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社會學、法學、理論經(jīng)濟、語言學、國際問題研究、應用經(jīng)濟、政治學,這些學科的項目占到總立項數(shù)的近80%。該結論無論對于選題推薦還是項目申報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他方面的調整和變化同樣值得引起關注。如,從2019年開始分設一般項目和重點項目。據(jù)分析,重點項目的比例一般不超過10%;對申報選題是否應出自已發(fā)布的推薦選題目錄,以及國外出版機構是否必須來自所公布的指導名錄,各年申報公告中強調的限制程度也略有區(qū)別。
2.充分有效挖掘本社的選題資源
基于以上對比和分析,出版社方可做到在選題推薦階段成竹在胸。而這一步又是最終斬獲立項的重要基礎。筆者認為做到以下兩點非常關鍵。
首先,海外合作部在全社范圍主動遴選與各業(yè)務部門(特別是上述重點學科相關部門)對本部門選題深度挖掘相結合,點面結合,既全面覆蓋又突出重點。
其次,正如上文提及的“每個單位推薦不超過10種書”的限制,出版社光靠自身推薦往往顯得力量單薄,應充分調動各種可能觸及的橫向力量,如原作者、有意向的譯者、合作的學術團體和科研單位,盡可能多地將本社有潛力的選題通過他們的渠道進行推薦,充分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爭取將推薦選題這個“分母”做到最大化。
三、理順流程,厘清關系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申報流程較為復雜,申報主體包括出版社和譯者團隊兩個方面,其中還涉及原作者、海外出版機構等多方關系。這需要出版社對項目的申報程序和節(jié)奏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同時協(xié)調好各方面關系,使其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
1.把握選題推薦和正式申報兩個主要階段
如上所述,“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每年的申報都分為選題推薦和正式申報兩個主要階段,前者一般每年6月份開始,是各家出版社為自己爭取“分母”奠定基礎的機會;后者一般在8-9月啟動,申報公告和推薦選題目錄同時公布。
申報公告發(fā)布之后,給申報主體準備的時間最多也就兩個月時間,一般最晚到11月中下旬截止申報。短短兩個月內,出版社需要遴選翻譯團隊,翻譯團隊須準備好至少1.5萬字核心章節(jié)的高水平翻譯樣章。另外,出版社還須與國外出版機構洽談版權且簽署版權輸出合同或意向書,時間相當緊張。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前規(guī)劃和啟動。只要是出版社看好的選題,無論它最終是否能入選推薦選題目錄,都需要提早物色好聯(lián)合申報的翻譯團隊并將譯文樣章打磨到最高水平,同時統(tǒng)籌協(xié)調好版權輸出事宜,為項目的申報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因此,即便選題未能入選推薦選題目錄,依然可以繼續(xù)申報,因為對于個別雖未列入目錄但確屬優(yōu)秀的成果,如果能提供證明其學術價值、社會影響和對外譯介價值的詳細材料,同樣也是有機會的。這一點歷來如此。
2.明確出版社、原作者、譯者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的職責定位
前文提到,自2019年開始,原作出版社在“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的主導地位已經(jīng)非常明確,從以前的“可申請”變?yōu)榱吮仨毜膬蓚€責任主體之一,且承擔著統(tǒng)籌和主導翻譯、出版相關事務的重要職責,包括聯(lián)絡中外學界推薦選題、聯(lián)系外方合作出版機構、協(xié)調版權并簽訂版權輸出合同、遴選合作申請人、協(xié)調原作者和譯者的授權與配合、審核和把關翻譯質量、統(tǒng)籌編輯審校事務并協(xié)調圖書宣傳與推廣等。
原作者本人可以作為項目主持人申報,此時無需授權。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因為具備如此高翻譯水平的原作者畢竟不多。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即申請人不是所譯原著的著作權人時,必須獲得原作者的授權證明。在后期的申報和翻譯過程中,也需要原作者不同程度的協(xié)助,畢竟原作者對作品的把握才是最為到位的。
譯者提供的譯文質量高低直接決定項目申請的成功率。出版社應妥善協(xié)調好原作者和項目主持人之間的關系,在原作者意愿和擇優(yōu)遴選的原則之間做好平衡,既明確各自的職責,又充分利用各自的力量,優(yōu)勢互補。比如,當出版社自身在外方版權聯(lián)絡的過程中碰到困難時,很多作者和譯者其實都能提供實質性幫助。
四、廣聚資源,厚積薄發(fā)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一方面是對出版社學術出版實力、作者和譯者資源、國際合作廣度和深度的綜合考驗,另一方面又反過來對出版社的國際聲譽、社會影響力和優(yōu)質學術出版資源的獲取產(chǎn)生反哺作用。要管理好該項目,要求出版社廣泛積累相關資源,同時做好全流程的質量把控。
1.擇優(yōu)遴選譯者伙伴,嚴格把關譯稿質量
對于如何遴選出最佳的譯者團隊作為合作申請人,筆者有如下幾個建議:首先,充分聽取原作者的推薦和建議,爭取其最大的支持和認可;其次,與各大外語類專業(yè)高校、綜合類重點高校的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中心等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確保充足的后備力量;再次,協(xié)調多個團隊同時提前準備,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擇優(yōu)遴選機制。
2.網(wǎng)羅優(yōu)質國際合作伙伴,確保后期國際出版質量
可以說,“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申報對一家出版社的國際合作規(guī)模和水平而言,既是檢閱,又是促進。如果沒有廣泛而深厚的國際合作基礎,很難在這個項目的申報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出版社要研究歷年公布的國外出版機構指導名錄,爭取對這些出版機構進行全面摸底,深入了解它們各自擅長或感興趣的選題方向,然后結合本社既有的海外合作基礎,采取不同的“建交”戰(zhàn)略,方可將擬報選題分門別類、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版權輸出。
項目的成功申報并非終點,后期翻譯工作的進展、譯文質量的把關、國外出版機構的出版節(jié)奏與質量,以及最終作品的國際市場表現(xiàn),都是出版社應該持續(xù)關注和跟進的。只有善始善終做好每一步工作,讓每一個項目完美閉環(huán),才能確保我們得到資助的中華優(yōu)秀學術成果不僅走出去,而且真正融進去。也只有這樣,“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才能長遠、健康地發(fā)展和壯大。
五、結語
對于出版社而言,“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設立為其打開了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它的意義遠超過項目本身。然而,因其設立時間不長,特別是在2018年之前,因申報主體存在多樣性,出版社參與該項目申報的積極性并未得到充分激發(fā)。但隨著項目經(jīng)驗的積累,各方面不斷規(guī)范和明確,尤其是近兩年對申報主體的明確,使得該項目在出版界的影響力得以迅速升溫,“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積極加入到外譯項目中來……獲得項目立項的出版機構逐年增多”[7]。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愿通過以上探討,與廣大同行切磋交流,共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為我國的學術出版實現(xiàn)新跨越貢獻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申報公告[EB/OL].(2021-09-18)[2021-12-30].http://www.nopss.gov.cn/n1/2021/0918/c431031-32231283.html.
[2]夏俠.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發(fā)展研究[J].出版參考,2021(4):29-31.
[3]關于征集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選題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2-20].http://www.nopss.gov.cn/n1/2020/0601/c219469-31731529.html.
[4]任文京.“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現(xiàn)狀與推進路徑[J].中國出版,2018(15):63-66.
[5]吳碧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基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國家實踐(2010—2019年)[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9,4(6):28-34.
[6]張艷,何麗云.中國學術著作外譯與傳播能力提升策略——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8(7):16-22.
[7]呂秋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助力中國學術著作走出去——基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0—2020 年的統(tǒng)計分析[J].出版參考,2021(11):26-32.
(作者單位系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