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利
摘要:在牛羊養(yǎng)殖過程中,經常使用抗生素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這樣不僅容易產生耐藥性和增加防治成本,而且畜產品中極易產生藥物殘留,帶來食品安全問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隨著無抗養(yǎng)殖的大力提倡,促使中草藥在牛羊養(yǎng)殖中廣泛應用。中草藥添加在牛羊飼料中,不僅可以補充一些飼料營養(yǎng)成分,促進機體更好地生長發(fā)育,還可以起到健脾開胃、滋陰壯陽、養(yǎng)血安神、殺滅細菌、抑制病毒復制、增強免疫力等功效,由此可見中草藥具有營養(yǎng)和治病的雙重作用,尤其在防治疾病過程中,對牛羊機體組織產生的副作用較小,還不容易形成耐藥性,減少用藥成本和在畜產品中的藥物殘留,確保畜牧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此將中草藥的特點和在牛羊養(yǎng)殖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關鍵詞:中草藥;牛羊;飼料;作用;機理;應用
牛羊養(yǎng)殖過程中,雖然使用抗生素藥物對防控疾病具有作用強和藥效快的優(yōu)點,但是抗生素藥物容易產生耐藥性和在畜產品形成藥物殘留,對人類健康和生態(tài)平衡造成嚴重威脅和破壞。目前隨著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已經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劑。為了促使畜牧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保證人類健康,中草藥作為添加劑已經廣泛使用,中草藥具有多功能性、副作用小且不易產生耐藥性,提高防治疾病的效果,進一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綠色的畜產品,并且中草藥分布廣泛和資源豐富,富含營養(yǎng)成分、免疫因子和抗病毒活性物質,還可以提高牛羊生產性能,經過研究和開發(fā),可以成為飼養(yǎng)牛羊的一種新型飼料添加劑。
1 中草藥的特性
隨著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廣大消費者對畜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促使中草藥在牛羊生產中廣泛應用。中草藥成分結構具有天然性和生物活性,能夠被動物機體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作為飼料添加劑在為牛羊提供營養(yǎng)成分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牛羊機體的免疫力、抗應激能力和抗病菌活性,進而達到提高牛羊抗病力和生產性能的目的。中草藥在防治疾病過程中一般副作用較小,對牛羊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產生的損害就會減弱,即使一些中草藥具有毒性,經過晾曬和研制,其中的毒性也會逐漸消失。同時中草藥還不容易產生耐藥性,明顯提高治療疾病的效果,降低在畜產品中形成的藥物殘留,進一步生產出安全、綠色的食品[1]。
2 中草藥在牛羊養(yǎng)殖中的應用
中草藥添加在牛羊飼料中可以起到營養(yǎng)和藥物的雙重功效,既可以提高牛羊生產性能,又能夠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首先中草藥中富含各種營養(yǎng)成分,可以成為優(yōu)質的飼料添加劑,提高牛羊生長速度和生產性能。其次中草藥還能夠提高牛羊抗菌能力、免疫力,在防治疾病過程中起到良好效果,另外中草藥具有抗應激能力,可以有效緩解各種應激對牛羊產生的危害。由此可見,雖然中草藥在機體內的作用機理不是太清楚,但是中草藥通過調節(jié)機體陰陽和激發(fā)體內抗病因子,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進而促進牛羊更好的健壯生長。
2.1 促進牛羊生長
中草藥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能量和脂肪等營養(yǎng)成分,添加在飼料中,可以為牛羊生長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元素,促使牛羊健壯生長和發(fā)育。例如:松針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尤其是含有的各種氨基酸比例平衡,能夠為牛羊機體提供8種必需氨基酸,可以作為氨基酸添加劑在牛羊生產中使用。有的松針粉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比苜蓿草還高一些,作為飼料添加劑可以為牛羊機體提供豐富的微量元素。實驗證明:在育肥羊飼料中添加5%~7%的松針粉,經過70d的育肥,與沒有添加松針粉的對照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5.5%。例如:沙棘的枝葉和果實中含有的部分營養(yǎng)物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也高于一些常規(guī)飼料,如苜蓿草、麥麩和玉米等。所以沙棘在牛羊生產中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2]。
另外一些中草藥還具有激素功效,例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人參、蟲草等中草藥,可以促使種公羊分泌較多的雄激素,提高配種效率和種用價值。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當歸、甘草和香附等中草藥,可以刺激種母牛分泌雌激素,促使種母牛適時完成配種任務,有效提高其生產性能和繁殖能力。在育肥山羊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白術和黨參等中草藥,可以提高20%~50%的飼料轉化率和120%的平均日增重[3]。
2.2 提高牛羊抗菌能力
中草藥的抗病作用與抗生素有明顯區(qū)別,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細菌的細胞核或細胞膜而將其殺死,如果長期使用抗生素,可以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和抑制病菌復制的作用,在防治疾病時,中草藥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菌體,抑制其生長、代謝和繁殖,從而達到殺滅病菌的目的。
一些中草藥能夠刺激機體血細胞生成。例如:枸杞可以增強機體造血功能,靈芝可以增強脾臟功能,進而達到提高抗菌能力的作用。黨參、黃連、穿心蓮、當歸、金銀花和大蒜等能夠吞噬細胞、溶解細菌,直接對細菌產生殺傷力。黃芪和丹參可以促進機體形成干擾素,抑制細菌在正常細胞內進行復制而達到抗菌作用。
一些中草藥可以直接作用于細菌的結構或抑制細菌代謝。例如:黃柏能夠抑制細菌細胞核的合成或細菌的呼吸作用而達到抗菌效果。大蒜致使細菌無法進行生物氧化作用,還可以抑制細菌生長和繁殖,達到抗菌作用。例如:川芎嗪通過抑制5-羥色胺、組胺的合成或釋放而產生消炎效果。姜黃素可以通過抑制溶酶體酶活性或前列腺素合成來達到抗菌作用。
2.3 增強牛羊免疫力
中草藥在增強抗菌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由于中草藥可以擴張機體血管和增加血流量,從而增強機體新陳代謝,促使機體造血能力提高,生成更多的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進一步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例如:在牛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當歸、茯苓、黃芪和柴胡等中草藥,可以調節(jié)機體腸道菌群平衡,對腸道內的有害菌群: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鏈球菌等產生明顯的抑菌效果,同時還可以提高血液中白蛋白含量[4]。
通過研究表明,一些中草藥成分中含有生物堿類、有機酸、糖甙類、揮發(fā)油類和多糖類等,都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例如:黃芪多糖、黨參多糖、茯苓多糖、淫羊藿多糖、豬苓多糖等多糖類中草藥,屬于免疫活性的主要物質,利用其免疫刺激性能夠顯著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因為中草藥不僅可以增強機體體液免疫,在給牛羊接種疫苗后,可以促使抗體合成,提高機體抗體水平,增強對外界野毒的抵抗力。而且還可以促使機體免疫器官更好地發(fā)育,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2.4 提高牛羊泌乳量
中草藥既可以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降低牛羊感染乳房炎的幾率,又可以明顯增加牛羊的泌乳量。例如:在牛群飼料中添加黃芪、王不留行等中草藥,可以增強母牛乳腺細胞的代謝功能,促使母牛合成和分泌更多的乳汁,達到提高牛群泌乳量的目的。
試驗證明:在母羊飼料中添加當歸、川芎、王不留行和黃芪等中草藥,與沒有添加中草藥的對照組相比,母羊的泌乳量提高了11.32%,并且試驗組母羊的乳房炎發(fā)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中草藥不僅可以增強牛羊乳腺代謝功能,促使泌乳量增多,而且還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牛羊感染乳房炎的風險,進一步確保牛羊泌乳量的增加。
2.5 提高抗應激能力
在牛羊養(yǎng)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免疫接種、斷奶、更換飼料、長途運輸、高溫天氣等應激情況,引起牛羊生長發(fā)育遲緩和生產性能下降。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應激效果,減少應激給牛羊帶來的危害。試驗證明:將山楂、陳皮、神曲和蒼術等中草藥添加在羊群飼料中,能夠明顯降低羊只體表溫度,減緩熱應激對羊群產生的危害[5]。
2.6 防治寄生蟲病
牛羊屬于飼草動物,還經常到外界放牧飼養(yǎng)或加強活動量,這樣就會增加感染寄生蟲病的幾率,牛羊受到寄生蟲的威脅后,生長發(fā)育遲緩,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性能降低,給牛場或羊場帶來巨大影響。如果使用化學合成藥物來防治寄生蟲,非常容易產生耐藥性,致使牛羊反復感染寄生蟲病,還需要輪換使用藥物,難以根除和增加治療成本。通過研究表明,許多中草藥均具有抗寄生蟲的功效,例如:苦楝皮能夠對蛔蟲產生麻痹作用,降低蟲體新陳代謝和吸附動物腸壁的能力,促使蟲體從動物腸道盡快排出。檳榔對絳蟲能夠產生強烈的麻痹作用而達到驅蟲效果。試驗證明:苦參水劑原液涂抹山羊體表,可以預防疥螨病的發(fā)生,并且對疥螨的殺滅率極高,所以在防治牛羊體表寄生蟲病時,具有良好的效果。
3 小結
在預防牛羊疾病過程中,雖然使用抗生素藥物具有作用強、藥效快的優(yōu)點,但是極易對動物機體產生毒副作用,且容易產生耐藥菌株,增加治療疾病的成本和難度,還因為藥物殘留而帶來食品安全問題。中草藥可彌補抗生素藥物的缺陷,在牛羊養(yǎng)殖過程中使用中草藥,不僅毒副作用較少,不易產生耐藥性,而且還能夠提高動物機體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確保牛羊健壯生長。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安全綠色食品的需要量越來越多,促使中草藥得到廣泛應用,為畜牧業(yè)生產和人類身體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安世杰.中草藥在牛羊養(yǎng)殖中的應用[J].畜牧獸醫(yī)科學(電子版),2021(8):159-160.
[2] 李婷,王思蘆.中草藥在牛羊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9(7):172-175.
[3] 朱德建.中草藥在肉羊養(yǎng)殖中的應用[C]//第十五屆(2018)中國羊業(yè)發(fā)展大會論文集,2018:123-124.
[4] 白生魁.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在牛羊生產上的應用[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7,33(7):227.
[5] 李健,李夢云,薛幫群,等.中草藥添加劑在牛生產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奶牛,2011(2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