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仰鋒 黃桂愉 陳 瑤 劉松歡 羅丹純
(揭陽粵海水務有限公司,廣東揭陽 522000)
氰化物屬于劇毒、高毒物質(zhì),對人、畜危害極大。氰化物能夠附著在人體內(nèi)的高鐵細胞素氧化酶上,產(chǎn)生新的氰化高鐵細胞素氧化酶,而這一新產(chǎn)生的酶失去原有酶的傳氧功能,使體內(nèi)組織發(fā)生缺氧甚至窒息死亡[1]。氰化物在工業(yè)中被廣泛使用,主要污染源來自于冶煉、電鍍、油漆、染料、橡膠、化肥等工業(yè)排放的污水[2]。氰化物在水體中有多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毒性很強、易溶于水的簡單氰化物,如氰化氫、氰化鉀、氰化鈉等;還有一種是毒性稍小,但能分解出簡單氰化物的絡合氰化物。因此,水中氰化物的測定是一項重要的毒理學指標。當水中氰化物濃度≥0.01mg/L 時,該水源不宜直接飲用。氰化物的檢測方法有很多,如滴定法、比色法、電極法、流動注射法等。
氰化物性質(zhì)不穩(wěn)定,在水樣中容易發(fā)生分解,本文對氰化物水樣的保存影響因素進行探究,選取最適宜的水樣保存條件,改善了氰化物加標回收率以及穩(wěn)定性,從而提高了氰化物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全自動流動注射分析儀:寶德BDFIA-8000(氰化物)
pH 計:雷磁PHS-3E
電子天平:賽多利斯BSA224S
超純水制備裝置:密理博 MilLi-Q Reference(18.2MΩ·cm)
冰箱:穗凌SL373
生化培養(yǎng)箱:科力 PYX-280S-A
離心機:RONG TAI 80-2
隔膜抽濾裝置:津騰GM-0.33A
流動注射儀儀器參數(shù)見表1。
表1 儀器參數(shù)設置
氫氧化鈉,AR 500g;磷酸二氫鉀,GR 500g;氯胺-T,AR 500g;
異煙酸,AR 100g;1,3-二甲基-巴比妥酸,AR 25g;
磷酸,GR 500mL;超純水。
2.2.1 標準物質(zhì)
氰化物標準溶液(中國計量院GSB07-3170-2014-202262),50mg/L。
2.2.2 標準中間液
氰化物標準中間液(2.0mg/L):吸取2.00mL 氰化物標準溶液(50mg/L)于50mL容量瓶中,用氫氧化鈉溶液(1g/L)稀釋并定容至刻度,搖勻。
2.2.3 標準使用液
將氰化物標準中間液(2.0mg/L)用氫氧化鈉溶液(1g/L)稀釋為100、10.0、1.0μg/L 的濃度,分別標記為氰化物標準使用液①、②、③。
分別將氰化物標準使用液①、②、③裝入樣品管中,設置稀釋倍數(shù),進樣后繪制標準曲線。實驗結果見表2 及圖1。
表2 標準系列濃度及峰面積
圖1 標準系列線性
選取濃度1.0μg/L 的標準樣品重復測定9次,測得對應標準偏差S 為0.0208μg/L。根據(jù)檢出限MDL=S*t,t=2.896(n=9),計算出氰化物MDL 為0.0602μg/L。
最低檢測質(zhì)量濃度即測定下限對應濃度,根據(jù)測定下限=4*MDL,計算得本方法氰化物最低檢測質(zhì)量濃度為0.3μg/L,低于標準文件CJ/T 141-2018(5.2.2)[3]的2.0μg/L 濃度,符合檢測要求。
3.3.1 除氯試劑的選擇
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水樣中存在的余氯(游離余氯)及二氧化氯與氰化物發(fā)生反應,從而使水樣的氰化物濃度降低。其中,余氯水解生成次氯酸鹽,利用次氯酸根的氧化性,將氰化物氧化為氰酸鹽,氰酸鹽繼而被氧化成無毒的碳酸鹽和氮氣,反應如下:①CN-→2HCO3-+N2 ↑+3Cl-[4];二氧化氯則能將氰化物徹底氧化成氮氣及二氧化碳,2CN-對氰化物的測定也能形成一定的干擾[5],故在分析之前,我們一般會加入除氯試劑進行除氯處理。
實驗室常見的除氯試劑一般有抗壞血酸、硫代硫酸鈉、鹽酸羥胺及亞硫酸鈉,本實驗對這四種試劑的除氯后的加標回收率進行研究及測定。我們在21 個200mL 棕色容量瓶中,加入水樣(出廠水,余氯含量為0.5mg/L)并定容至刻度。將20 個水樣分為4 組,每組5 個。第1、2、3、4 組單獨加進抗壞血酸、硫代硫酸鈉、鹽酸羥胺、亞硫酸鈉,各組試劑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50、100、200、500、1000mg/L;最后一個容量瓶只加水樣,不加任何除氯試劑,作為對照組。見表3。
表3 除氯試劑濃度表
在各組水樣中加入氰化物標準中間液,加標濃度均為10.0μg/L。首先我們測得對照組的氰化物加標回收率為75.8%,其次再對其他組樣品進行測定并統(tǒng)計加標回收率,見圖2。由結果我們看到,加入抗壞血酸后,氰化物回收率均>95%,其中試劑濃度為100mg/L時回收率達到99.2%;加進硫代硫酸鈉后,氰化物的加標回收率也較為理想,回收率在86%~94%范圍內(nèi),其中試劑濃度200mg/L 時回收率為93.9%;加入鹽酸羥胺后,氰化物回收率約為82~97%,在試劑濃度為1000mg/L時加標率數(shù)值達到最大,為96.4%;相比起前面三種除氯試劑,亞硫酸鈉的除氯效果不太明顯,經(jīng)處理后氰化物回收率約為79~86%,當試劑濃度500mg/L 時,回收率為85.7%。
圖2 除氯試劑濃度與氰化物加標回收率關系圖
綜上所述,除氯試劑有助于提高氰化物加標回收率。當出廠水余氯含量不大于0.5mg/L時,在相同試劑濃度下,抗壞血酸的除氯效果最為顯著,氰化物加標回收率最高。考慮到試劑成本等問題,我們選取抗壞血酸作為實驗除氯試劑,試劑濃度為100mg/L。
3.3.2 pH 值調(diào)節(jié)
pH 值是保存氰化物水樣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弱酸性條件下,水中的氰化合物容易釋放出氰化氫氣體,從而影響氰化物的結果測定?!渡铒嬘盟畼藴蕶z驗方法水樣的采集與保存》[6]規(guī)定,氰化物水樣需用氫氧化鈉調(diào)節(jié)至pH 值≥12,本實驗就pH 值對氰化物水樣保存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
實驗選取8 個加標濃度為10.0μg/L 的出廠水(抗壞血酸100mg/L),測得水樣pH值為5.5,再用280g/L 的氫氧化鈉溶液將其中7 個水樣分別調(diào)節(jié)pH 值至7.0、9.0、11.0、12.0、12.5、13.0、13.5,測定氰化物加標回收率,如圖3。我們看到,pH 值在5.5~12.5 的范圍內(nèi),氰化物的加標回收率呈現(xiàn)遞增趨勢,其中pH 值12.5 時加標回收率最大,為98.6%;pH>12.5 時,回收率逐漸減小。實驗表明,堿性條件下,氰化物回收率較高,能得到更好的保存。當pH 值為12.5 時,水樣保存效果最好。
圖3 pH 值與氰化物加標回收率關系圖
3.3.3 保存溫度
溫度對氰化物水樣的穩(wěn)定性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就保存溫度與氰化物濃度的關系做了以下探究。實驗選取地表水、出廠水、管網(wǎng)水三種水樣各1000mL(抗壞血酸100mg/L),加入氰化物標準中間液至濃度為5.0μg/L。將每種水樣分為四組,分別置于4℃、10℃、20℃、30℃密閉環(huán)境中(其中4、10℃為冰箱環(huán)境,20、30℃為生化培養(yǎng)箱環(huán)境),24h 后測定水樣氰化物濃度,見圖4。
圖4 保存溫度與氰化物濃度關系圖
我們發(fā)現(xiàn),保存溫度為4℃時,水樣的氰化物穩(wěn)定性良好,濃度均>4.5μg/L。隨著溫度的升高,三種水樣氰化物的濃度都有所降低,溫度數(shù)值與氰化物濃度呈反比。在溫度達到30℃時,氰化物濃度降至最低,此時地表水中氰化物降濃度低趨勢比出廠水及管網(wǎng)水更加明顯。王麗萍[7]發(fā)現(xiàn),溫度較低時,微生物繁殖緩慢,氰化物不容易分解,從而減少了保存過程中樣品組分的損失。通過本實驗,我們可以驗證以及延伸這一論據(jù)。地表水由于未經(jīng)投氯消毒,微生物及細菌總數(shù)比出廠水及管網(wǎng)水多很多,故地表水氰化物濃度受溫度的影響大于其他兩種水樣。實驗結果證明,保存溫度越低,氰化物水樣保存效果越好,其中,4℃為保存氰化物水樣的最合適溫度。
3.3.4 保存時間
氰化物在水體中穩(wěn)定性較差,容易分解導致濃度偏低,不適宜長期存放,因此保存時間也是氰化物水樣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將出廠水分為4 組,加入抗壞血酸及調(diào)節(jié)pH 值后,再分別加氰化物標準中間液至氰化物濃度為2.0、5.0、10.0、25.0μg/L。將樣品組于4 ℃冰箱中放置0、1、2、4、10、24、48h,每個時間點測定氰化物濃度,見圖5。實驗發(fā)現(xiàn),低濃度組水樣(2.0μg/L)在4h 內(nèi)基本保持穩(wěn)定,保存時間越長,濃度下降幅度越大,24h 后濃度僅為原濃度的55%,48h 后則降低至原濃度的40%;高濃度組水樣(5.0~25.0μg/L)在24h 之內(nèi)基本能保持較高的氰化物濃度(>原濃度的90%),但在48h 過后,氰化物濃度均有大幅度下降。
圖5 放置時間與氰化物濃度關系圖
眾所周知,投加余氯在短期間內(nèi)能殺滅水中大部分細菌,但剩余微生物及細菌仍會不斷繁殖增長,時間越長數(shù)量越多。在24h 之內(nèi),細菌繁殖較慢,對水樣中的氰化物干擾相對較低,故氰化物仍可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24~48h 后,細菌繁殖速度加快,大量的氰化物被分解,結果偏差增大。通過本次實驗,我們能夠得出結論,水樣采集后必須及時冷藏保存,并于24h內(nèi)完成測定,否則會造成氰化物測定結果偏低。如果水樣氰化物濃度較低,則應在采集后4h 內(nèi)測定。
3.3.5 渾濁度處理
流動注射儀管路復雜,而且管徑較小,在分析渾濁度較大的水樣時,容易被水樣中的細小顆粒堵塞樣品管及其他管路,這種情況既影響實驗結果,也可能損壞實驗耗材。一般來說,渾濁度越大,顆粒物越多,因此我們一般會對地表水等水樣進行降低濁度的前處理操作。
實驗取3 份地表水各1000mL,調(diào)節(jié)pH值后加入氰化物標準中間液至濃度為5.0、10.0、20.0μg/L。將樣品各自分成3 組,分別進行直接靜置、離心后取上清液、抽濾后取濾液3 種處理,置于4℃保存24h(靜置法于測定前取上清液),測定結果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4。
表4 渾濁度處理與氰化物濃度關系表
由結果可見,渾濁度處理效果為抽濾法>離心法>靜置法,氰化物濃度則是三種方法相差不大。本研究暫未發(fā)現(xiàn)顆粒物會對氰化物測定結果產(chǎn)生明顯影響。相比較三種方法,靜置法省時簡單,但未能很好解決渾濁度問題,仍存在顆粒物堵塞管路的風險;抽濾法高效簡便,降低濁度的效果最好,但不同批次的濾膜質(zhì)量不同,濾膜中的某些組分可能會對水樣中的氰化物造成正向干擾;離心法既節(jié)約成本,又能較好地降低渾濁度,延長耗材壽命,因此,本實驗選用離心法作為渾濁度處理的第一方法。
本文探究了影響氰化物水樣保存的除氯試劑、pH 值、保存溫度、保存時間、渾濁度處理幾個因素,對余氯不大于0.5mg/L 的水樣,加入抗壞血酸至試劑濃度為100mg/L,同時調(diào)節(jié)水樣pH 值至12.5,用離心法處理后取上清液,于4℃環(huán)境中保存并在24h 內(nèi)盡快測定,氰化物的加標回收率以及穩(wěn)定性均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