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坤
本書為葉兆言以其六十余載生命體驗,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輩的人生之書。通往父親的道路太漫長,這次,他卸下精神重負,坦言“這是我一直以來想寫的一部書”,開啟父子關系探討的文學漫旅。
《通往父親之路》
葉兆言 著
譯林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定價: 48.00元
在中外文學史中,父親或者父子關系早已成為一個永恒的文學母題,有關父親的書寫更是不勝枚舉: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巴爾扎克《高老頭》,哈珀·李《殺死一只知更鳥》,朱自清的《背影》……作家葉兆言新作《通往父親之路》也討論了這個話題,他講述一對父子的故事,鋪寫一個家庭的時代記憶,更折射出一個家族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
小說主人公張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不和分開,他自幼由外公魏仁與外婆撫育,與其父張希夷情感疏離。時光流轉,晚年的張希夷聲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漸密。張左、張希夷、魏仁三代人,是父子或師徒,有恩親,更有離合疏近。但“通往父親的道路太漫長,張左發(fā)現(xiàn)他從來就沒有真正走近過張希夷,有時候走得越近,感覺越遠”。我們在通往父親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在葉兆言看來,每個人都想走近自己的父親,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主人公張左想要走近自己的父親,但是越想走近,走得越近,卻越不堪,這種不堪也是文化的不堪。由此延伸而去,這場探討父子關系的文學漫旅更摻雜了濃郁的文化反思。
本書是一部四萬多字的中篇小說,延續(xù)葉兆言一貫的敘述風格,不矯揉造作,沒有故作高深,不摻雜過多主觀情緒,而是平實客觀,有如閑話家常,不疾不徐,緩緩道來。
雖然只有四萬多字,但處理的卻是一個四十萬字的題材,因為它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題:家族與時代的關系,親近抑或疏離的父子關系探討,知識分子精神命運的變遷,等等。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記憶中選取素材,如何在龐雜的素材中剪裁到妥帖的主題,極大考驗著作者的寫作功力。
葉兆言選取張左生命中與外公或父親相關的重要事件或關鍵時刻,從開頭的張左出生到結尾的花甲之年,半個多世紀的成長經(jīng)驗被高度濃縮,大量的留白更賦予作品極大的張力。根植于真實生活的鮮活情節(jié)更增添了作品的時代感、可讀性與趣味性。
摘編自《三民周刊》2022年第8期
《消失的真實: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金觀濤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3月第一版
定價:88.00元
(豆瓣評分:9.1分)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世界越發(fā)動蕩,區(qū)域沖突加劇,經(jīng)濟萎靡不振,迷茫與失序感充斥于公眾情緒中。經(jīng)濟持續(xù)下行的壓力急需尋找出口,以致許多人似乎忘記了戰(zhàn)爭的教訓,心態(tài)倒退回19世紀,變?yōu)槊褡逯髁x和反全球化的擁躉。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許我們應該意識到,現(xiàn)實層面的危機與思想層面的困頓是一對孿生兄弟,其背后是現(xiàn)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現(xiàn)代中國學術是用西方學科范疇和學術概念解構中國古代學術傳統(tǒng)(儒家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現(xiàn)代中國學術的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學統(tǒng)的迷失——既喪失了儒家學統(tǒng),又不能在中國文化中建立起西方式學統(tǒng)”。作者何以這樣說?
《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
(修訂增補版)
方朝暉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22年3月第一版
定價:98.00元
(豆瓣評分:暫無)
在本書中,作者一方面通過討論哲學、本體、ontology、辯證法、形而上學等幾個基本哲學范疇來呈現(xiàn)“西學”的特性,另一方面通過討論儒學是不是哲學、儒學是不是宗教、中國古代有無倫理學等問題來給“中學”定位,并進而討論了近代以來,在西學沖擊下,現(xiàn)代中國學術演變的歷史和存在的問題。
距上一部長篇《霧行者》兩年,作家路內在這部長篇中講述了一對父子在三十多年人生中的悲喜旅程。如同路內在之前一系列作品中標志性的小城記憶、文藝情結、情感書寫、時間描述一樣,這部新作中繼續(xù)著上述元素的延伸,以人物的命運走向依循時空線索記錄時代變遷,舒緩、傷感、詩意又寫實。
《關于告別的一切》
路內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年4月第一版
定價:78.00元
(豆瓣評分: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