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春雷(中國福建)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謂膾,就是把肉類切成細片,越細越好。葛洪《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吳王與著名神仙家介象討論什么魚最適合做膾,介象說:“鯔魚為上?!眳峭鯁枺@種魚遠在海里,現(xiàn)在能吃到嗎?介象回答可以,請人在殿前挖了一個土坑,倒?jié)M水,不久就釣上一尾大鯔魚,細切為膾,大飽口福。
鯔魚(Mugil cephalus)
介象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道術通神,鯔魚因此成為會稽的名產(chǎn)。南宋《會稽志》介紹鯔魚:“色黑,如緇衣,故曰鯔魚……余姚瀕海,以桃花時為絕勝?!崩顣r珍《本草綱目》云:“(鯔魚)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余。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吳越人以為佳品,腌為鲞臘?!?/p>
閩中鯔魚的出名,與北宋莆田籍大臣蔡襄有關。王鞏《甲申聞見二錄補遺》記載:“蔡君謨重鄉(xiāng)物,以子魚為天下珍味,嘗遺先公,多不過六尾,云所與不過諫院故人二三公耳?!辈痪?,陰差陽錯,三位北宋大詩人打造了一個“通印子魚”的神話。據(jù)洪邁《容齋四筆》記述:王安石《送張兵部知福州》詩有“長魚俎上通三印”之句,形容福州瀕海,砧板上的大魚足以容下三??;接著蘇軾寫了“通印子魚猶帶骨”的詩句,黃庭堅也有“子魚通印蠔破山”之句;閩籍文人遂添油加醋,化虛為實。陳正敏《遁齋閑覽》云:“莆陽通應子魚,名著天下,蓋其地有通應侯廟,廟前有港,港中魚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謂之通印子魚。”
北宋莆田籍大臣蔡襄以家鄉(xiāng)子魚(鯔魚)為天下珍味,竭力宣揚,莆田子魚因此名著天下。圖片選自[清]《古今圖書集成》
實際上,按照莆田人黃處權的說法,興化子魚產(chǎn)于城外五十里迎仙鎮(zhèn),“土人謂之子魚潭而已,初無通應港之名”。好事者在子魚潭旁蓋了間小祠,題名“通應廟”,讓詩人虛構的“通應(?。┳郁~”有個落腳處,莆田子魚因此異軍突起,聞名海內。莆田狀元黃公度驕傲地說:“莆中所產(chǎn),惟子魚、紫菜、荔枝、蠣房?!蓖醯贸肌恩媸贰吩唬骸磅欞~,閩中鮮食最珍者,長七八寸,闊二三寸,剖之子滿腹,冬月正其佳時。莆田迎仙鎮(zhèn)乃其出處。”明《重刊興化府志》云:“子魚潭,亦名小姑潭,即通應港也。潭僅數(shù)百步,咸淡水交參,所產(chǎn)者子魚,特為珍味?!毕噜彽娜萑瞬环?。清道光《晉江縣志》說:“子魚,生洛陽江第一?!钡狈γ伺鯃?,默默無聞。
鯔魚屬于鯔形目鯔科,是一種廣溫、廣鹽性魚類,可在海水、咸淡水甚至淡水中生活,我國有鯔魚、梭魚、棱鯔等20多種,分布于南北海域近岸和江河入??谔?。俗話說“南鯔北梭”,我國北方海域以梭魚為盛。清郝懿行《記海錯》分辨鯔魚和梭魚:“鯔之言鯔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又有梭魚,其形與鯔同,其目做黃色為異。當是一類二種也。”在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人們仍稱鯔魚為“白眼”,梭魚為“黃眼”。例如民國《興城縣志》云:“刈谷時最肥美,諺云:白眼刈谷?!睘纯h也有“春梭夏鱸、白眼刈谷”的諺語。當?shù)爻怎欞~的最好季節(jié)是春谷收割時的處暑。
[日]歌川廣重《鰳魚》,1830年
閩南人稱鯔魚為烏仔魚或烏魚。每年冬至時節(jié),浙閩沿海的鯔魚就會游到臺灣海峽以東的海域產(chǎn)卵,成就了臺南名菜“烏魚子”。我去臺灣旅行時曾經(jīng)慕名品嘗,碟子里,幾小片炙烤過的魚籽薄片,金黃色,口感黏糯而脆,十分奇特。所謂烏魚子,其實就是鯔魚的卵巢?!吨匦搌P山縣志》說:“(烏魚)子成片,下鹽曬干,味更佳?!蔽覈_灣人喜愛烏魚,有句民諺說:“愛呷烏魚毋穿褲?!币馑际菫榱顺陨厦牢兜臑豸~,就算典當衣褲也在所不惜。烏魚是臺灣重要經(jīng)濟魚類,產(chǎn)量很大,從前采捕需要向官府申領“烏魚旗”?!兜畯d志》記載:“冬至前捕之曰正烏,則肥而味美。至后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征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倍梁蟮臑豸~已經(jīng)產(chǎn)卵,便不值錢。
鯔魚是人類最早馴化的海魚之一。我國浙閩地區(qū),從400多年前就開始人工養(yǎng)殖鯔魚。黃省曾《魚經(jīng)》描述明代松江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的養(yǎng)殖場景:“鯔魚,松之人于潮泥地鑿池,仲春潮水中捕盈寸者養(yǎng)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為池魚之最?!币吧聂~類不一定最好。《大清一統(tǒng)志》稱贊養(yǎng)殖的鯔魚:“海中亦有之,味不及也?!?/p>
廈門有一群海釣高手,時不時搜出些意外漁獲,引起轟動。2004年4月18日,阮先生等人在澎湖附近釣到一頭超大石斑魚,經(jīng)福建省水產(chǎn)研究所王涵生初步鑒定:龍膽石斑魚,體長2.22米,體重172公斤,年齡38歲左右。這是廈門有記錄的最大石斑魚。阮先生表示,不準備出售,要與親朋好友分享此魚。
石斑魚(Epinephelus)
石斑魚極其名貴,龍膽石斑魚更是罕見??墒菦]過幾天,4月27日,廈門營平市場出現(xiàn)了一條更大的石斑魚,據(jù)說是龍海陳先生在臺灣海峽捕到的。經(jīng)廈門大學張其泳教授初步鑒定,該魚亦為龍膽石斑魚,體長2.32米,體重344.2公斤,年齡在45-50歲之間。我查了一下資料,這條魚很可能是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大石斑魚——此前,2003年7月4日廣東湛江捕獲了一條332公斤的超大石斑魚;此后,2013年11月9日,又有一頭重達683斤(341.5公斤)的超大石斑魚現(xiàn)身東莞,號稱打破了吉尼斯紀錄。
遺憾的是,廈門這條344公斤重的超大石斑魚不大新鮮,一到店里就被割首肢解,以每公斤魚肉70元、魚皮100元的價格出售給酒店和餐館。魚行老板閃爍其詞,稱魚是3天前捕獲的。捕到魚為什么不及時回港?有專家懷疑,這條魚可能是被不法分子毒殺,漂浮海面被人揀獲的。這不奇怪,香港就發(fā)生過有人吃了用氰化鈉毒殺的“豹鲙”致死的事件。
這兩則社會新聞,引起了廈門水產(chǎn)專家林學欽的關注,寫下一篇《2004年廈門超大石斑魚的故事》(《廈門科技》2004年4期)。他指出,全世界約有185種石斑魚,我國約有30-51種,福建省有10種以上。龍膽石斑魚(安帶石斑魚)是個體最大的石斑魚之一,我國迄今沒有分布記錄,它們接連出現(xiàn)在臺灣海峽,是深藏不露的本地物種,還是橫死他鄉(xiāng)的偶然過客?他感到遺憾,稱如果能夠完好保存魚體,進行確切鑒定,或許可以填補我國龍膽石斑魚無分布記錄的空白;最后制作成實體標本或骨骼標本,也有很好的科普教育價值。
石斑魚,特別是海產(chǎn)石斑魚,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三國時代的學者就提到石斑魚了,歷代博物學者不斷引述;說陌生,是因為古文獻里的石斑魚均為淡水魚,并非海石斑;二者同名異物,似是而非。
中國古籍中的石斑魚,指南方溪澗中的淡水小魚,體有青灰色斑紋,故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建州(州治在福建建甌市)有石斑魚,好與蛇交?!鼻妩S宮繡《本草求真》云:“石斑魚屬毒物,凡服之者,無不謂患頭痛作泄。蓋此生于南方溪澗水石之處。”我的老家閩北,溪澗中就有成群的小石斑魚,肉味極美,但魚卵有毒,不可食用。按《臨海水土記》的說法,石斑魚春月與蛇交配,“故其子有毒”?!赌戏疆愇镏尽穭t認為,石斑魚“有雌無雄,二三月與蜥蜴合于水上,其胎毒人”。石斑魚作風不正,跨物種與蛇或蜥蜴交配,才結下毒胎。
海水石斑魚很遲才被記錄。我追查了半天,才弄明白,在清代八閩文獻里,海石斑冒用了鱖魚的名字。鱖魚是肉味鮮美的淡水魚,又稱魚,與海石斑同屬鱸形目 科,模樣近似,冒名也不奇怪。清初聶璜《海錯圖》畫了一幅身有斑紋的石斑魚,謂之海 魚,題記曰:“海魚,身有黃點。淡水所產(chǎn)者,其斑黑,其狀略異。此魚云與蛇交而孕,故其刺甚毒。海疑亦然也?!边@段敘述,似乎又混淆了鱖魚和石斑魚。
閩海石斑魚主要有兩種:一是青石斑魚,廈門話稱臘鲙;一是鮭點石斑魚,廈門話稱紅鲙。閩臺方志所謂的鲙魚或過魚,其實就是鱖魚?!吨匦薷=ㄅ_灣府志》稱:“鲙魚(一名鱖魚。身圓而長,皮有斑色,頭微有角,甘而潤。又有脊上帶珠者,謂之珠鲙。)”在福州地區(qū),因為讀音相同,鱖魚又稱貴魚。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曰:“口尖,鱗細,尾圓,身扁,色青黑,有斑點……肉無細刺,以小者為美。寧、福呼鱖魚,上游呼貴魚?!?/p>
海水石斑魚屬中下層魚類,喜歡獨自在巖礁間轉悠,難以捕捉,所以古代文人很少記載。石斑魚雌雄同體,性成熟時全為雌性,然后再集體轉換為雄性,所以人們想象它們能與其他物種交配?,F(xiàn)代以來,因為漁具漁法的進步,海水石斑魚成為一種新興經(jīng)濟魚類,聲名鵲起。很少人知道,海水石斑魚竟是欺世盜名的慣犯——先后盜用鱖魚、石斑魚之名,最后大獲成功。誰還記得南方溪澗中的淡水石斑魚?
石斑魚味美價高,是最受歡迎的海水養(yǎng)殖品種之一。廣東、海南和福建,是我國石斑魚三大主產(chǎn)區(qū)。漳州號稱“中國石斑魚之都”。今年我去廈門翔安區(qū)劉五店村采訪,當?shù)仞B(yǎng)殖戶告訴我,劉五店發(fā)展工廠化魚蝦育苗,每年供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石斑魚種苗。突然覺得,廈門仿佛石斑魚的家鄉(xiāng),感到十分親近。
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
鱸魚體型俊美,其特點是“巨口細鱗、白質黑章”。銀亮的背部有黑色斑點,又稱花鱸。因為晉代名士張翰的緣故,鱸魚作膾備受文人推崇。圖片選自[清]聶璜《海錯圖》
九龍江下游的江東橋下,正值咸淡水交匯處,鱸魚肥美。猶記十幾年前,橋西岸往漳州的公路邊,一長排掛著“江東鱸魚”招牌的小店,生意火爆。我吃過幾回,都是簡單的一魚兩吃,一大鍋魚頭湯,再加一大盆魚肉,的確肉脆味美。2013年,龍海市為“江東鱸魚”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我才注意到宣傳資料說:江東鱸魚俗稱“闊嘴鱸”,嘴闊、身長、鱗細小、色銀白,背上有不規(guī)則小黑點,形態(tài)與上海松江鱸魚相似;又傳說江東鱸魚是某高官從松江府帶回來的魚種,在江東橋放生,所以是松江鱸魚的后裔。
江東鱸魚是海鱸魚,鱸形目 科花鱸屬,身材俊美,體色銀亮,背上有黑色斑點,動輒三五斤以上,又稱花鱸、銀鱸和七星鱸。所謂“與上海松江鱸相似”,完全是信口胡扯。松江鱸其實不是鱸魚,屬于鲉形目杜父魚科松江鱸屬,體色灰褐,模樣丑怪,最大不過二三兩。怎么會相似呢?
但松江鱸魚名氣大。古人對鱸魚的贊美,因為晉代名士張翰的緣故,一大半是獻給松江鱸魚的。張翰是蘇州人,在洛陽做官,《晉書》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為了家鄉(xiāng)美食而舍棄高官厚祿,后人景仰這份灑脫,鱸魚莼菜于是成了著名的思鄉(xiāng)典故。據(jù)南宋紹興《吳郡志》記載,張翰老家的鱸魚的確獨特:“鱸魚生松江,尤宜膾。潔白松軟,又不腥,在諸魚之上。江與太湖相接,湖中亦有鱸。俗傳江魚四鰓,湖魚止三鰓,味輒不及。秋初魚出,吳中好事者競買之?!卑?,松江,即上海吳淞江;四鰓,指魚左右鰓膜上各有一片橙色斜紋,酷似鰓葉,被人誤為四鰓。
從記載看,唐宋時期的松江鱸魚至少有如下特點:第一是四鰓,吳中民諺自詡:“四鰓鱸,出得松江天下無?!钡诙前咨砗邳c、巨口細鱗,楊萬里《松江鱸魚》詩云:“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钡谌求w長可達一尺以上,陸龜蒙有詩句:“今朝有客賣鱸魴,手提見呼長于尺?!钡谒氖沁m合切細作膾(生魚片),孔平仲《談苑》稱:“松江鱸魚,長橋南所出者四鰓,天生膾材也。”顯然,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四鰓”花鱸。
明末迄今,上海人把一種四鰓小鱸(蝦虎魚)視為松江鱸魚,吃錯了四百多年。圖片選自[清]《古今圖書集成》
鱸魚以肉脆為美,海鱸為上。《寶慶四明志》品評寧波地區(qū)的三種鱸魚:“有塘鱸,形雖巨,不脆;有江鱸,差小而味淡;有海鱸,皮厚而肉脆,曰脆鱸,味極珍,邦人重之?!碧流|即淡水鱸,海鱸即花鱸,江鱸應該就是后來的菜花小鱸。明代,蘇州人仍然喜歡用兩三尺的大鱸魚作膾。高濂《遵生八箋》云:“吳郡鱸魚膾,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膾?!?/p>
不知為什么,從明末開始,一種菜花小鱸被人視為松江鱸。陳鑒《江南魚鮮品》記載了吳中兩種鱸魚:“有鱸魚,巨口細鱗,味甚腴,長至二三尺者。又有菜花小鱸,僅長四寸而四鰓,產(chǎn)松江,蘇子所謂松江之鱸也。”李時珍《本草綱目》亦云:“鱸出吳中,淞江尤甚,四五月方出,長僅四寸,狀微似鱖,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有四鰓?!泵駠鴷r期,我國生物學家將這種四鰓小鱸魚正式定名為松江鱸魚。
這一來造成了古今文獻大混亂。有人指出,松江鱸的漁汛是“小雪后,大雪前,而以冬至時最為肥滿”,但張翰《鱸魚歌》明明說“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魚肥”,二者顯然是兩種魚;另外,松江鱸是灰褐色的小魚,體長僅12-17厘米,體重不超過150克,不堪做膾,只宜囫圇清蒸,顯然也不是宋人推崇的體長一尺的松江鱸魚。
質疑四鰓小鱸的聲音一直存在。明代吳興地區(qū)的民謠譏諷松江人瞎掰:“二尺槎頭三尺鱖,松江空說四鰓鱸。”松江學者宋懋澄《九鑰集》指出:“今人又以蝦虎魚為鱸魚,誤之誤矣?!鼻宕山瓕W者王有光在《吳下諺聯(lián)》中痛斥:“吳中士大夫稱大鱸曰鱸,稱蝦虎曰四鰓鱸,承訛襲偽,不知幾何世也?!惫饩w年間,常熟人丁國均不客氣地說:“松江鱸,相傳產(chǎn)秀南橋下者最佳,實則氣甚腥,其狀絕肖吾鄉(xiāng)之土哺魚(南京人呼為虎頭魚),而味遜其雋?!保ā逗上沭^瑣言》)土哺魚,即塘鱧魚,也屬于蝦虎魚目。當代學者王建革甚至認為,真正的松江鱸魚明代已經(jīng)滅絕,后人才把各地都有的菜花小鱸當成松江鱸。
我在網(wǎng)上對照了一下圖片,松江鱸魚的確更像蝦虎魚,信然。我的看法是:明代以前的松江鱸魚就是花鱸;明末迄今,上海人以蝦虎魚為松江鱸,吃錯了四百多年。
藍圓鲹(Decapterus maruadsi)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狈吨傺蛯懙馈H缃衿穱L鱸魚,風波停息,絕大多數(shù)來自人工養(yǎng)殖。淡水鱸的主要品種是引種美國的加州鱸魚,又稱大口黑鱸;海水鱸主要為花鱸,南北均有養(yǎng)殖,但你吃到的很可能是白蕉海鱸——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白蕉鎮(zhèn)出產(chǎn)的海鱸,接近全國產(chǎn)量的一半。任何海鱸都比松江四鰓鱸脆美。
巴浪魚是福建人的稱呼,其學名叫藍圓鲹,一種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其他地區(qū)也有稱棍子魚、滾子魚、黃占、池魚等名字的。在舟山,有次我提起巴浪魚,座中雖然有好幾位水產(chǎn)專家,都不知我說的什么魚。我解釋說:“這種魚最便宜,兩三個手指大。尾部兩側各有一道很硬的棱鱗。人們往往用來腌制咸魚干……”他們恍然大悟:“你說的是藍圓鲹,我們這邊叫黃專魚?!蔽业挠∠罄?,浙江人似乎不大吃巴浪魚,餐館里難得見到。
我在閩北山區(qū)長大,最早知道的是巴浪魚咸魚干,好配稀飯。來到廈門后,才開始經(jīng)常買冰凍巴浪魚煮醬油水。美食家談魚,講究珍稀和肉質細膩,如石斑魚和野生大黃魚。偏偏巴浪魚產(chǎn)量極大,又一身粗皮糙肉,價錢低賤,每斤不過四五元錢,連普通人都嗤之以鼻。我隨遇而安,竟然覺得肉粗有肉粗的好處。久煮之后的巴浪魚,肌理結實,滋味深長,咀嚼起來特別有勁。
我一直誤以為巴浪魚是傳統(tǒng)魚類,閩南人吃了百年千年。讀民國《廈門市志·物產(chǎn)志》,不見巴浪魚的記載,心想那是修撰者疏忽,或者因為它不登大雅之堂。前不久采訪曾參與編修《廈門漁業(yè)志》的陳復授先生,才知道巴浪魚作為一種經(jīng)濟魚類,在廈門不過半個世紀的歷史。
據(jù)陳復授先生介紹,廈門漁業(yè)的傳統(tǒng)捕撈方法是延繩釣,以釣帶魚、鯊魚、鯛魚為主。漁民出海作業(yè),乘坐的漁船叫釣艚,攜帶的漁具是釣具,而非網(wǎng)具。遨游于閩南——臺灣淺灘漁場中上層水域的藍圓鲹,從來不是漁民延繩釣的對象。1964年,廈門試驗燈光圍網(wǎng)作業(yè)成功,廈門的漁船才開始攜帶網(wǎng)具出海,巴浪魚因此成為主要的漁獲物。
《廈門漁業(yè)志》中關于藍圓鲹的介紹:“是近海漁場群聚的主要魚種。年漁獲量從70年代中期起約占中上層魚類總漁獲量的40-50%,居第一位,且資源比較穩(wěn)定。”自從漁具改釣為網(wǎng)后,金色小沙丁魚(俗名鳁仔)、藍圓鲹、脂眼鯡、鮐魚(俗名花威)、頜圓鲹(俗名竹葉巴浪)、竹莢魚(俗名大目鯖)等變成了廈門漁業(yè)最主要的經(jīng)濟魚類?!邦^幾年巴浪魚很高產(chǎn)。吃不完,就拿去曬,做魚干。到處都在曬巴浪魚。廈大上弦操場也曬得滿滿的??諝庵卸际囚~腥味?!标悘褪谙壬貞浾f。
吃慣了帶魚的廈門人,開始吃巴浪魚,視之為無上美味。民諺稱:“巴浪巴浪,好吃不分尪(老公)?!边@句諺語與另一句諺語“鰳魚燉菜脯(白蘿卜干),好吃不分某(老婆)”相映成趣:廈門人吃魚的最高境界似乎是獨享。誰也沒想到,接下來的三四十年里,海洋枯竭,其他魚類越來越罕見,唯有巴浪魚源源不斷登陸,于是身價大跌,墮落成一種爛賤如泥的貧民魚。上世紀90年代,暴富的閩南人瞧不起清貧的公務員,稱巴浪魚為“干部魚”。不幾年公務員咸魚翻身,成為消費鮑魚石斑魚的主力,算是爭了口氣?,F(xiàn)在再說干部魚,就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意味了。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巴浪魚。廣西潿洲島的魚市非常豐富,有鯊魚、虎魚、金錢魚、海鰻、烏賊以及各種石斑魚,我唯獨沒有看見巴浪魚。在當?shù)睾ur大排檔進餐,也沒發(fā)現(xiàn)這道菜??墒俏抑?,近二三十年來,巴浪魚一直是南海首屈一指的主要漁獲物。那么,當?shù)氐陌屠唆~都到哪里去了?我向南海水產(chǎn)研究所的邱永松研究員請教。他說:“廣西人不吃巴浪魚。在廣東,廣府人也不吃巴浪魚,他們覺得濕熱。巴浪魚主要用來做海產(chǎn)養(yǎng)殖的魚飼料。只有福建人,還有說閩南方言的廣東潮汕人,海南人吃巴浪魚。”事實上,廈門民間也流傳巴浪魚有毒性,體質敏感的人忌食。
巴浪魚學名藍圓鲹,是近海中上層魚類,紡錘形,屬于低值魚。隨著傳統(tǒng)海洋經(jīng)濟魚類體系崩潰,巴浪魚等低值魚類成為我國海洋捕撈的主角。[日]川原慶賀繪,1823-1829年
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
廈門的海鮮越來越講究,巴浪魚也逐漸邊緣化,餐館里罕見,唯超市里冰鮮攤上總會擺出一些。妻子是不吃這種魚的,她笑我山里長大,對海魚缺乏鑒別力。但我在報紙上力捧巴浪魚,得到好幾位廈門朋友私下聲援,原來他們也是喜歡巴浪魚的,只是這愛好如今像低級趣味,難以啟齒,很高興我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吾道不孤??!
總的來說,是否食用巴浪魚,與一地的飲食傳統(tǒng)相關。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為過度捕撈,我國傳統(tǒng)主要經(jīng)濟魚類如大小黃魚、帶魚等迅速減少,無法形成魚汛,一批從前被人輕視的低值魚登上了我們的餐桌。像所有必需品一樣,我們的食物品質每況愈下,我們的飲食趣味也不得不一再降級。大黃魚吃完了,只有吃絲丁魚、巴浪魚,并且要在巴浪魚里建立起新的飲食美學。這是沒辦法的事。轉念一想,我卻覺得巴浪魚挺適合這個時代。
大黃魚曾經(jīng)是中國最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四大海產(chǎn)”之首,年捕撈量約10萬噸。它在短短二三十年里瀕臨滅絕,令人痛心。在浙江沈家門漁港,一位水產(chǎn)專家對我說:“上世紀50年代,你們福建有一種叫敲罟的作業(yè)方式傳到溫州,迅速推廣。大黃魚是石首魚科,頭骨中有兩枚耳石。敲罟時,許多船一起敲竹板,在水中產(chǎn)生共振,大魚小魚一起腦震蕩,造成滅絕性捕撈。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黃魚就絕跡了?!?/p>
身為福建人,這番話讓我感到一點內疚,想弄明白真相。查1993年出版的《平陽縣志》,溫州地區(qū)的敲罟作業(yè)果然是福建傳去的:“1956年6月福建惠安縣漁船,在石坪鄉(xiāng)(今蒼南縣)海面開始敲罟捕撈大黃魚獲得高產(chǎn),漁民紛紛仿效?!?/p>
《溫州晚報》上有篇叫《大黃魚的“黃金年代”》的文章描述得更具體:“這年(1956年)6月上旬,福建省惠安縣崇武大團結漁業(yè)社的社長拿著一封介紹信來到平陽縣(今蒼南縣)石坪鄉(xiāng)。來人的目的是希望福建的幾艘敲罟船能??渴亨l(xiāng)碼頭。這個要求沒人反對。隨后,福建的這幾艘敲罟船只捷報頻傳,一天出去都能拉幾百擔(1擔等于100斤)黃魚,多的時候甚至有一千擔,惹得眾人紛紛眼饞。”
敲罟作業(yè)場景。這種利用聲學原理的傳統(tǒng)漁法,讓大黃魚種群遭受重創(chuàng),一蹶不振。
我讀過很多描述敲罟作業(yè)情形的文章,不得要領。在溫州市洞頭縣,有回登望海樓,意外看到了一套敲罟作業(yè)的漁船陣容模型。我琢磨了半天,越看越佩服,這真是一種利用聲學原理的高科技漁法。
敲罟作業(yè)需要數(shù)十艘船只聯(lián)合作業(yè)。兩艘大漁船(稱罟公罟母)在中間,張好網(wǎng),再用二三十條小船在大船前圍成半圓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搖櫓,兩人敲打綁在船幫上的竹杠,發(fā)出巨大的合音,聲波傳入海中,引起黃魚的耳石共振,導致其昏迷死亡。船隊漸漸合攏,昏死的魚群被趕入大船張開的網(wǎng)中,一網(wǎng)打盡。通常,兩艘大船和數(shù)十條小船的一個組合為一艚。1957年春汛時,溫州地區(qū)發(fā)展到130艚,秋汛增加到162艚,當年大黃魚總產(chǎn)量9.65萬噸,為常年的20余倍。
魚多價賤,大黃魚跌至每斤五六分錢,更多幼魚則堆在灘頭腐爛,當作肥料。1958年浙江省委通告停止敲罟作業(yè)。轉眼來到饑餓的1960年,在面臨“救人還是救魚”的選擇時,浙南悄悄恢復了敲罟作業(yè),導致1963年國務院下達《關于禁止敲罟的命令》?!拔母铩逼陂g,溫州地區(qū)開始了第三次敲罟作業(yè),大黃魚遭受重創(chuàng)。
最后的一擊來自1973年底,浙江省組織了數(shù)千對機帆船前往外海,用大圍網(wǎng)掃蕩大黃魚的越冬場,滿載而歸。從此大黃魚的漁汛消失,種群瀕臨滅絕。
敲罟作業(yè)成本很低,但效率奇高,不分老幼,一律聚殲,堪稱解決大黃魚的終極漁法。許多人認為這是導致大黃魚滅絕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發(fā)明專利不屬于福建人。
《福建省水產(chǎn)志》稱:“1954年3月,東山、詔安縣部分漁民聘請廣東廣澳鄉(xiāng)敲罟技術員傳授技術,開始發(fā)展敲罟作業(yè)?!薄陡=ㄊ】茖W技術志》敘述得更詳細:“1954年初,省水產(chǎn)局聘請廣東省技術員在東山、詔安以展開敷網(wǎng)進行敲罟作業(yè)試驗,1955年,作為‘一種近海的先進作業(yè)’在全省推廣。1957年,全省敲罟作業(yè)達60多艚。同年5月,國務院發(fā)出指示,敲罟作業(yè)作為‘一種有害漁法’被禁止。60年代,此漁法一度違禁復起,后被禁止,但本省大黃魚資源已遭嚴重破壞?!?/p>
惠安縣崇武漁民的敲罟技術就是1955年學來的,次年傳到浙江。《崇武鎮(zhèn)志》謂:“此作業(yè)1955年引進后大發(fā)展,因對資源破壞嚴重,1957年禁止使用,9月底全部轉業(yè)。1960-1962年再次出現(xiàn),1963年禁絕?!?/p>
事實上,敲罟作業(yè)的源頭在廣東潮汕地區(qū)。據(jù)李開洲《南澳罟艚歌》一文介紹,《南澳志》明確記載,南澳的敲罟技術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從饒平大埕鄉(xiāng)學來的;1871年,南澳已有敲罟作業(yè)28艚,1949年剩5艚;南澳至今還保存不少古代敲罟?jié)O歌。
作為一種古老而先進的漁法,敲罟作業(yè)在廣東饒平縣和南澳縣秘傳了四百多年,連其左鄰福建詔安縣人都不明白,還是1954年專門拜師學會的。但它威力巨大,一旦出鞘,隨即終結了統(tǒng)治中國海洋漁業(yè)數(shù)千年的大黃魚時代。
上世紀80年代末,就在大黃魚即將滅絕的關鍵時刻,福建省寧德地區(qū)水產(chǎn)局劉家富人工繁殖大黃魚成功,三都澳因此成為我國大黃魚養(yǎng)殖的主產(chǎn)地。前兩年采訪劉家富先生的時候,我曾當面表示感謝,因為他的努力,我今天還能吃到大黃魚——雖然都是養(yǎng)殖的。
廈門漁業(yè)史專家陳復授先生曾告訴我,在全省一片敲罟熱潮中,廈門沒有船只參與。這倒并非廈門漁民冷靜,而是因為當時廈門作為前線,沒有制海權,漁民只能在家門口的海灣打點小魚,敲罟作業(yè)那龐大的陣仗施展不開。我想,至少廈門人面對野生大黃魚無辜的眼睛時,不必心存愧疚。
廈門人特別迷戀黃翅魚。顧名思義,黃翅魚的“翅膀”——魚鰭——是黃色的,學名黃鰭鯛。像所有鯛科魚類一樣,它身體側扁,近橢圓形,頭部尖銳,背鰭怒張如列戟。事實上黃翅魚通體青黑,連同背鰭、胸鰭和半個尾鰭都灰不溜秋,唯有底部的腹鰭、臀鰭和下半個尾鰭一抹黃色,像是游過海底時不小心被黃沙染了色。
辨認黃翅魚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區(qū)別野生黃翅魚和養(yǎng)殖黃翅魚,二者價格差了一倍。我向專業(yè)人士請教,回答是野生黃翅魚的色彩更鮮艷,體型更狹長,尾鰭開叉更大云云。這些標準基本派不上用場,除非你手持一個標本比較。有段時間,我和妻子常去第八市場買魚,攤位上的黃翅魚,有些魚鰭是耀眼的明黃色,妖冶得近乎詭異。魚販子堅稱這才是真正的野生黃翅魚。朋友警告我,心術不正的魚販子會為黃翅魚染色。
我對黃翅魚野生或養(yǎng)殖不大在乎,但妻子很介意。我家附近以前有個海鮮店,專門經(jīng)營來自東山島的新鮮漁獲,每到一批,都發(fā)短信通知顧客。妻子說開店的是幾位廈門老漁民,帶著情懷去經(jīng)營的,她喜歡和他們用廈門話拉呱。店里的海鮮價格貴,但很“正港”,我家餐桌上于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清蒸黃翅魚。因為出身海島,妻子自詡比我懂魚,常說黃翅魚是老廈門人的最愛,沒有腥味,肉嫩味鮮——當然一定要野生。很遺憾,這家有情懷的海鮮店沒幾年就關門了。
廈門的販子賣魚,往往標榜“正港”。我想“正港”的原義應該指廈門港,如今整個廈門灣都無魚了,正港海鮮擴大到了龍海和東山。我翻了一下書,倒是覺得,黃翅魚與廈門人彼此欣賞,配得上“正港”二字。
黃翅魚(黃鰭鯛)俗稱黃腳立、黃 魚、赤翅仔等,屬于硬骨魚綱、鱸形目、鯛科、棘鯛屬,是一種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華南海域。古籍里,我只在福建的幾本志書里見過它的身影。明《八閩通志》說:“黃 魚:鬣,黃色。”道光《晉江縣志》描述說:“黃 魚:似過臘,身小而薄,尾黃,俗呼黃翼?!蓖辣井彙堕}中海錯疏》竟然失載。郭柏蒼《海錯百一錄》總算有一個較詳細的介紹:“黃 魚:身小而薄,其尾淡黃,略似過臘。福州、泉、漳皆產(chǎn)。土人呼黃翼?!吨尽范嗾` 為穡?!边^臘即真鯛,與黃鰭鯛同為鯛科兄弟。
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
黃翅魚喜歡待在巖礁水域,聚集成群,以硅藻和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在河口產(chǎn)卵。它有廣鹽性,扔到淡水里也能成活,在咸淡水中生長最好。位于九龍江入??诘膹B門灣,是黃翅魚的理想棲息地。近年來,為了恢復海洋生態(tài),廈門市海洋與漁業(yè)局多次進行增殖放流活動。最有意思的一次是2011年,他們在五緣灣投放了97萬尾黃翅魚苗,其中2萬尾懸掛了體外標志牌。根據(jù)一年后的回捕結果,江興龍等(2013)評估說:“增殖放流后黃鰭鯛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廈門灣內,并且喜棲于有巖礁海區(qū)或海蠣養(yǎng)殖海區(qū),放流后并未作遠距離洄游?!笨梢?,黃翅魚不喜遠游。住在廈門灣里的,除了廈門人,還有黃翅魚。
鯛科魚類模樣近似,滋味鮮美,多為高級食用魚。最有名的真鯛,又叫嘉臘魚、加吉魚,體色通紅,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奉為上品。黑鯛又名烏頰魚,與黃翅魚類似,唯通體皆黑,又稱黑翅魚。二長棘鯛背鰭上長出兩根飄帶般的長棘,廈門人稱 仔或赤鬃仔。還有一種平鯛,體色與黃翅魚相似,上黑下黃,但頭部略大,廈門稱香頭魚,臺灣稱黃錫鯛。
這么一堆鯛魚,具有家族相似的遺傳特征,引人入勝,就有好事者探究它們的親緣關系。據(jù)楊慧榮等(2006)進行的RAPD技術研究:黃鰭鯛與黑鯛的遺傳距離最近,其次是二長棘鯛和真鯛;平鯛與后者較近,與前者較遠;黑鯛與二長棘鯛最遠。這個結論似乎支持部分學者的觀點:把平鯛從鯛屬趕出去,另立一個平鯛屬。
鯛科魚類都是雌雄同體,腹腔內既有精巢又有卵巢。黃翅魚屬于雄性先熟,1齡魚皆為雄性,2齡開始變性,3齡魚多為雌性。復雜的遺傳關系,讓鯛科魚類成為屬間、種間遠緣雜交的好材料。目前,平鯛與多種鯛屬魚類的雜交都取得了成功。遠緣雜交的目的是轉移魚類的基因,以獲得不育的多倍體魚,讓它們心無旁騖,迅速生長,提高出肉率。我國淡水魚的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相當成熟,已培育出湘云鯽、湘云鯉等多倍體魚類;海水魚也出現(xiàn)了三倍體牙鲆等。
閩粵是我國黃鰭鯛的人工養(yǎng)殖中心。福建起步最早,但廣東珠海的氣候更適宜,后者發(fā)展很快。黃鰭鯛的飼養(yǎng)周期長,一年半才養(yǎng)到半斤,巴掌大小,所以價格昂貴。我想得很開,追求什么“正港”魚呢?有養(yǎng)殖黃翅魚挺好,以后恐怕還要吃三倍體黃翅魚呢。
真鯛,廈門稱嘉臘魚、加力魚,我國南北皆有,俗稱甚多。
朱家麟《廈門吃海記》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嘉臘這名字,是以閩南為中心,向南北推演而逐漸變化的。臺灣和閩南一樣,叫它嘉、嘉臘;莆田叫拮 ,福州稱棘 ,山東、遼寧,叫加吉魚——總之,往北方,嘉字變成了‘棘’音,或者臘字變成了‘吉’音。往南走,字的尾音丟失了。變成了‘立’的讀音。廣東、香港,叫它立魚。依次類推:黃鰭鯛叫黃腳立,烏翅叫烏立,平鯛叫金絲立。不過到了海南島,又稱加力,也有依然稱嘉臘的,因為那里的漁民多是閩南一帶移去的,依然保存了故土民俗?!?/p>
這個語言學假說很有意思,能否成立,我還有點疑問。因為從詞源學的角度看,我們難以確認嘉臘魚就是真鯛的最初名字,或核心名字。我查閱了幾種明初福建方志,真鯛的名字最早叫棘鬣或赤鬃。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1490年刊?。┱f:“棘鬣:似鯽而大,其鬣如棘,紅紫色?!庇终f:“赤鬃,似棘鬣而大。鱗、鬣,皆淺紅色。”鬣、鬃,本義為獸類頸上的長毛,在這里指真鯛剛硬的背鰭。另一本同時代著作,由黃仲昭、周瑛編纂的《興化府志》則說:“赤鬃似曲鬣而大,則二魚也?!端沃尽罚杭嗯c赤鬃,味豐在首,首味豐在眼,蒸蔥酒為珍,十月味尤佳。”意思是嘉臘魚的頭部和眼部味道最好。
真鯛(Pagrus major)
明代晚期,成書于1596年的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至少提到三種疑似真鯛的魚:棘鬣、赤鬃和過臘。他說:“過臘:頭類鯽,身類鱖,又類鰱魚。肉微紅,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鋸,好食蚶、蚌。以臘來春去,故名過臘?!彼€說,過臘,寧波人謂之銅盆魚,四時有之。晚清福州學者郭柏蒼《海錯百一錄》把過臘、棘鬣歸為同一種魚,并說“又有赤鬃,大于棘鬣”。我懷疑,嘉臘可能是過臘的音變,明晚期以后才出現(xiàn)。
朱家麟先生指出,現(xiàn)在的廈門人壞了規(guī)矩,把體色紅棕的小鯛魚,不管是 仔(二長棘鯛)還是小嘉臘(真鯛),都稱為赤鬃魚;而在晉江、東山、潮汕漁民的嘴里,只有二三十斤重的大條嘉臘,才敢稱作赤鬃。的確如此,晉江、東山漁民的稱呼仍存古風。按嘉慶《云霄廳志》:“棘魚,髭剛如棘,紅紫色,一名赤鬃?!奔嗯c赤鬃都是真鯛;再據(jù)古籍記載,赤鬃大于棘鬣,所以赤鬃是大真鯛。
閩南人喜歡嘉臘魚,是因為它通體紅色,背鰭威武,肉質細膩緊實。在敬祖祭神、婚席壽宴等場合,只有一尾喜慶、端莊、美味的嘉臘魚,才撐得住場面。
北方人也重視真鯛。清代山東學者郝懿行《記海錯》描述了當?shù)?7種魚類,第一篇就是嘉 魚,也就是真鯛:“登萊海中有魚,厥體豐碩,鱗鰭赫紫,尾盡赤色。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間至,經(jīng)宿味輒敗。京師人將冰船貨致都下,因其形象謂之大頭魚,亦曰海鯽魚。土人謂之嘉 魚。”身為訓詁學家,郝懿行還順便考據(jù)出,東漢許慎《說文》“ 魚出東萊”之句,說的就是登萊地區(qū)的特產(chǎn)嘉 魚。如果成立,山東地區(qū)的漁民2000年前就捕撈真鯛了,比閩南地區(qū)早得多。
山東省的地方志里,真鯛的名字也很混亂,但有脈絡可尋。比較通用的名字是嘉 魚或魚,但即墨縣又稱佳期魚,文登縣稱大頭魚,黃縣稱達頭魚。有意思的是,山東各地還流行把真鯛叫做家雞魚,乾隆《山東通志》解釋說:“俗作家雞魚,以肉潔白似雞?!币灿腥苏f,這是因為海魚里真鯛味道最美,在筵席上抵得上一只雞。在煙臺,真鯛被稱為甲級魚,《煙臺水產(chǎn)志》說:“因魚名貴,是上等人物必食之物,又因體色艷紅是吉慶之意,故名甲級。”在京師的飯館,嘉 魚寫成加級魚、加吉魚,有加官晉級之義,倍受官場寵愛。如今,真鯛在北方的通用名是加吉魚。
南北兩地,真鯛的汛期完全不同。福建是冬汛,臘來春去,舊歷十月味道最美;山東是春汛,濰縣諺語說:“椿芽一寸,嘉鲯一坌?!迸f歷三四月間最盛。水產(chǎn)學者稱,黃渤海的真鯛群一般在濟州島海域越冬,春季到海州灣、萊州灣產(chǎn)卵,秋季返回,因此形成了海州灣、萊州灣、石島3個主要漁區(qū)。山東漁民使用“鯛延繩”等傳統(tǒng)漁法,上世紀初,年產(chǎn)真鯛兩千噸,占全國的一半。
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登州有嘉鲯魚,皮厚于羊,味勝鱸鱖,至春乃盛,他處則無?!焙萝残幸舱f“今茲魚獨登萊有之”。我覺得奇怪,他們不知道福建的嘉臘魚嗎?李玉尚先生認為,清代江蘇的海州灣沒有開發(fā)真鯛漁業(yè),而閩浙粵的真鯛屬于不同地理種群,所以山東人把真鯛當成登萊特產(chǎn)。
的確,當代魚類學家把我國的真鯛劃為4個地方種群:黃渤海、東海、閩南——南海、北部灣。也就是說,直到清末,還沒人把嘉臘魚與加吉魚當成同一種魚,真鯛的俗名,至少有南北兩個演變中心。
真鯛通體紅色,吉祥喜慶,是宴席上最受歡迎的魚類。[日]歌川廣重《紅鯛魚、鱸魚和紫蘇》,1840年
在大連,我想嘗嘗新奇的海鮮,點了刀魚,結果上來一盤紅燜帶魚。原來,北方流行稱帶魚為刀魚。清代詩人宋琬回憶家鄉(xiāng)山東萊陽的海錯,曾寫過一首《刀魚》:“銀花爛漫委銀筐,錦帶吳鉤總擅場。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眳倾^是吳地出產(chǎn)的著名寶刀;專諸是戰(zhàn)國刺客,把匕首藏在魚腹中,獻食之際刺殺了吳王僚。詩中刀光劍影,殺機重重。其實,帶魚總是切成寸段端上桌的,再鋒利的快刀,也盡入柔腸了。
海里的帶魚倒真像一把刀,兇狠,健斗,尤擅于自相殘殺。東海水產(chǎn)研究所的幾位學者解剖帶魚,分析其胃含物,結論是:帶魚的食物以魚蝦為主,達62種,其中前幾名是帶魚、磷蝦、糠蝦、刺鯧和七星底燈魚。我很驚訝,帶魚的最主要食物竟然是其他帶魚。帶魚的天敵就是帶魚自己。
你如果斷言自相殘殺必然危害種群,那就錯了。帶魚一向是我國主要的經(jīng)濟魚類,沿海各省均產(chǎn),和大小黃魚、烏賊并稱為我國四大海產(chǎn)。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酷漁濫捕,其他三大海產(chǎn)遭受重創(chuàng),有的甚至瀕臨滅絕,唯獨帶魚一枝獨秀,依然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經(jīng)濟魚類。帶魚的問題是個頭變小了。道光《膠州志》稱“帶魚大者長三尺余,闊二三寸……谷雨時網(wǎng)之動以萬計”,如今的山東帶魚長不過尺余;1977年,閩南漁場帶魚的平均體重為295克,2002年下降到79克。但這也并非帶魚的問題,中國近海的所有魚類都是幼齒當?shù)溃瑏聿患伴L大就被剿滅。帶魚與人斗,與自己斗,種群生生不息,旺盛的生殖力令人驚嘆。
我想找點帶魚的歷史資料,很奇怪,如此獨特又如此常見的魚類,宋元以前罕見著錄。明萬歷年間,福建人謝肇淛在《五雜俎》提到帶魚,當成家鄉(xiāng)的低賤特產(chǎn),上不得桌面:“閩有帶魚,長丈余,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辈畈欢嗤瑫r,浙江人屠本畯記錄福建海產(chǎn),在《閩中海錯疏》描述說:“(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銳口尖尾,只一脊骨,而無鯁無鱗。入夜爛然有光,大者長五六尺。”直到清初,另一位杭州人聶璜在福建繪《海錯圖》,題文曰:“考諸類書,無帶魚,閩志福、興、漳、泉、福寧州并載是魚,蓋閩中之海產(chǎn)也,故浙粵皆罕有焉?!?/p>
《本草綱目》沒有記載帶魚,清人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特地補充:“據(jù)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綱,惟釣斯可得?!彼拿枋龊苡幸馑?,海中的帶魚像在玩接龍游戲,一頭緊接一頭,銜尾而行,無法用網(wǎng)捕撈,只能用釣。他又引述《物鑒》:“帶魚,形纖長似帶,銜尾而行,漁人取得其一,則連類而起,不可斷絕,至盈舟溢載,始舉刀割斷,舍去其余?!币馑际谴×艘粭l帶魚,就能順勢提起綿長一串,等船裝滿,再一刀斬斷。這未免太夸張了。事實上,因為帶魚性兇猛,經(jīng)常攻擊同類,一魚上鉤,往往被另一條帶魚咬住尾巴,有時一釣而起兩三條。廈門諺語謂:白魚連尾釣。
帶魚(Trichiurus haumela)
帶魚宛如一把銀亮而柔軟的寶刀,又被形象地稱為刀魚、劍魚、裙帶魚。圖片選自[德]馬庫斯·埃利瑟·布洛赫《魚類博物學》,1796年
帶魚是深水洄游性魚類。聶璜準確地指出:“然閩之內海亦無有也,捕此多系漳泉漁戶之善水而不畏風濤者,駕船出數(shù)百里外大洋深水處捕之。”他也鬧了笑話,帶魚并非閩海特產(chǎn),最大的漁場其實在他的老家浙海。每年秋冬季,帶魚自北而南進行越冬洄游,11月中旬至翌年1月進入閩海,形成冬季帶魚汛;春季由南向北進行產(chǎn)卵、索餌洄游。浙江舟山漁場是我國主要的帶魚產(chǎn)卵場,歷史上閩南漁民使用延繩釣追捕帶魚,經(jīng)常越界,鬧出地域糾紛,最后清廷同意浙海向閩船開放。
帶魚像豆腐,人們總是強調本地的好。廈門菜市場的魚販子吹噓自己賣的是“本港釣白”——在附近海域用延繩釣捕獲的完整帶魚,福州人則對“本洋”帶魚最有信心。在舟山沈家門的飯桌上,我也聽到主人介紹:“這魚新鮮,肥嫩,是本港帶魚!”
古人相信萬物能夠自由變化。清人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說,閩人相信帶魚是鷺鷥所化,理由是“鷺鷥以清明后來,過白露日即無,帶魚以白露來,過清明即無。又魚額與目亦似鷺鷥,腥味亦同”。聽來挺有道理。閩海捕不到帶魚的時候,原來它在天上飛。
有年夏天路過煙臺,想嘗嘗當?shù)睾ur,問餐館老板這時該吃什么魚?!皝項l鲅魚吧,既實惠又新鮮,剛打上來的?!彼f。我沒有聽說過這種魚,以為是一種新奇的北方特產(chǎn),興致勃勃去認魚??吹降厣弦恢窨鹚{色斑點的冰魚,啞然失笑:“這魚我認識,福建叫馬鮫魚。肉結實,少刺。山上鷓鴣獐,海底馬鮫鯧。好魚啊。沒想到來北方就改名換姓了?!?/p>
那老板伶牙俐齒,對家鄉(xiāng)海產(chǎn)特別自信:“說是一種魚,其實不一樣。我們的鲅魚是黃海的,水冷,皮肉厚實,口感最好;你們東海的馬鮫魚,長得快,肉松,味道不行。待會兒你就知道了?!苯o他這么一說,我果然在他端出的紅燒鲅魚中,品出了一點黃海風味。
山東是我國漁業(yè)大省,但關于海洋生物的古代專著罕見,唯有清代棲霞人郝懿行(1757-1825)寫過一本薄薄的《記海錯》,記錄登萊地區(qū)(今煙臺、威海和青島地區(qū))的27種海產(chǎn)。郝懿行是著名經(jīng)學家、訓詁學家,他著重考辨名物,但記載多為親眼所見,價值很高。該書記載膠東半島的鲅魚(馬鮫魚):“登萊海中有魚,灰黑色,無鱗,有甲,形似鮐魚而背無黑文,體腹長大。其子壓干,可以餉遠。俗人謂之鲅魚。”
藍點馬鮫(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北方說的鲅魚,南方說的馬鮫魚,均指鱸形目鯖科馬鮫屬中的藍點馬鮫。馬鮫魚是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有流線型的優(yōu)美身材,仿佛一枚犀利的梭子,在大海中飛波逐浪,非常兇猛。它們在黃海南部和東海的外海越冬,每年都要向近海進行長距離的生殖洄游。4月初天氣變暖,它們便結群來到舟山、長江口一帶,然后主群沿海岸線向北進入青島近海;部分魚群繼續(xù)北上,繞過膠東半島進入渤海;5月中下旬開始產(chǎn)卵。9月后天氣轉冷,馬鮫魚群又陸續(xù)循原路返回,12月到達越冬場。對于山東漁民來說,每年馬鮫魚群春天北上——春汛(4-5月),秋天南下——秋汛(9-11月),都是截殺魚群的大好時機。
漁場是會變動的。有學者指出,早先渤海的馬鮫魚并不多,1855年黃河改道,帶來豐富的餌料,馬鮫魚的主要產(chǎn)卵場才由黃海北部向西移動,進入渤海。在一個多世紀里,渤海灣成為我國馬鮫魚的中心漁場,產(chǎn)量近全國的三分之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黃海渤海還是我國馬鮫魚的絕對主產(chǎn)區(qū)。據(jù)韋晟《我國的鲅魚漁業(yè)》(1980)統(tǒng)計,全國鲅魚年產(chǎn)量2-3萬噸,“其中山東漁獲75%,遼寧、河北漁獲15%,江蘇、浙江、福建漁獲10%”。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因為環(huán)境污染和酷漁濫捕,渤海漁業(yè)資源衰竭,馬鮫魚的產(chǎn)卵場轉移到煙威近海和青島外海。
過度捕撈改變了魚的形態(tài)。馬鮫魚是較大的魚類,從記載看,體長往往超過一米,重達一二十斤,清同治《黃縣志》說“長三四尺”,康熙《永平府志》說“(灤州)大者數(shù)十斤”。隨著人類的漁法越來越先進,網(wǎng)目越來越小,大多數(shù)馬鮫魚來不及長大就被網(wǎng)獲,導致馬鮫魚群小型化。我們如今見到的,多為一兩斤的幼齡魚。
有意思的是,人類的過度捕撈,還導致馬鮫魚的繁殖生物學發(fā)生變異——提前性成熟。水產(chǎn)學家注意到,上世紀70年代以前,雌性馬鮫魚需要2齡才達到性成熟,但90年代后已經(jīng)提前到1齡,產(chǎn)卵期也延長了一個月。這無疑是一種生存適應。正因為大量1齡魚參與了產(chǎn)卵活動,世代交替加快,馬鮫魚才能在人類嚴厲的追捕之下,仍然維持一定的種群規(guī)模。
馬鮫魚身材優(yōu)美,體型較大,是很多國家的重要經(jīng)濟魚類。圖片選自《美國漁業(yè)和水產(chǎn)加工業(yè)》,1884年
馬鮫魚只有一條粗大的脊椎,骨骼稀疏,食用方便,有些地區(qū)甚至剁成魚糜包餃子。北方沿海視馬鮫魚為珍貴海產(chǎn)。青島民諺說:“鲅魚跳,丈人笑?!泵磕犟R鮫魚春汛,女婿要提著新鮮的馬鮫魚孝敬岳父岳母。鮮魚吃不完,人們用鹽腌制成咸魚儲藏,經(jīng)過鹽漬的魚子也是珍品,風味獨特。順治《招遠縣志》說:“(鲅魚)在海魚為上品,腌作臘亦佳。鲅魚子可遠賈。”民國《蓋平縣志》:“鮮食漬食皆宜,惟其籽須漬后食之,別饒風味,其價稍昂?!?/p>
東南沿海地區(qū),人們的口味分化為兩極,雖然“山食鷓鴣獐,海食馬鮫鯧”這句諺語廣泛流行,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馬鮫魚腥氣太重,肉味偏澀,談不上好魚?!秾幉ǜ尽贩Q:“馬鮫魚形似鳙,其膚似鯧而黑斑,最腥,魚品之下?!薄堕}書》也說:“鯧魚,肉理細嫰而甘;馬鮫,肉稍澀,氣腥而不及鯧。”晚清福州學者郭柏蒼是馬鮫魚的激烈反對者,在《海錯百一錄》表示,馬鮫魚虛負盛名,是“海魚之賤而不入品者”。
我是馬鮫魚的擁躉,并且特別偏愛硬朗的咸馬鮫魚。魚不一定是新鮮的最好。清代畫家聶璜《海錯圖》說:“琉球國善制此魚,先長剖而破其脊骨,稍加鹽而曬干以炙之,其味至佳。番舶每販至省城(福州)以售?!睗O民們將捕獲的一條條馬鮫魚剖開、鹽漬、風干,讓海鹽浸透,讓海風灌飽,魚的滋味在加工過程中完成了升華。我覺得,每一口腥咸的馬鮫魚肉,仿佛還在飛波逐浪,秘藏一個小小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