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 閆樹軍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展現在全體委員面前。右上邊的展旗人就是彭光涵。
曾聯松是國旗的“創(chuàng)作者”還是“設計者”,多數人說不清。到底是誰縫制了第一面國旗?為什么說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升起的是第三面國旗?
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代表們投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復字第 32號”圖案)。
據負責籌備的秘書彭光涵回憶,在會議前幾天,周恩來拍著他的肩膀說:“你按‘復字32號圖案畫張大一點的圖樣,還要做一面大旗,用綢料做,明天下午交給我?!迸砉夂ㄏ嬃艘环t地五星旗,交給周恩來的秘書。他毫無倦意,一早又騎上自行車直奔前門大柵欄,找了一間制旗社,把圖案給師傅看,強調這面旗很可能成為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
制旗社的師傅和老板都十分興奮,趕緊忙碌起來。彭光涵選了淡黃色和鮮紅色綢料,又同工人一起確定五顆星的大小和擺設位置。到下午,一面大旗做好了。
大會表決通過國旗圖案時,展現在代表們面前的,就是彭光涵監(jiān)制的這面旗。9月 30日,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齊亮相大會主席臺時,展現在主席臺上的也是這面旗(如上圖)。這面旗當屬第一面五星紅旗。
第二面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 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宣布就職并舉行第一次會議時,展現的五星紅旗是第二面五星紅旗,它是由普通女工趙文瑞縫制的。
1949年8月底,趙文瑞和幾位工友姐妹到中南海懷仁堂,參與會場的布置工作。在國旗式樣通過后,大會籌備處交代她們,按國旗圖樣,趕制一面國旗。
趙文瑞從前門外瑞蚨祥綢布店買來緞料,用黃緞子剪出兩顆大五角星、八顆小五角星,精確地貼在紅綢旗面的正反兩面,把五角星比齊對正。因室內沒有大桌面,她就把地板擦干凈,把旗平鋪在地板上,趴下來,一針一線縫制起來。幾乎是一個通宵,趙文瑞制作完成了這面紅旗。
第三面五星紅旗
開國大典這天,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按下電鈕升起的國旗是第三面五星紅旗。這面國旗是由宋樹信監(jiān)制的。
1949年9月29日,國營永茂公司經理甄樹德對一早來上班的宋樹信說,北京市委指示,毛主席要在開國典禮上親手升起一面特大規(guī)格的國旗,制作任務交給了我們公司,由你來負責完成這項任務。
宋樹信來到瑞蚨祥,找到唯一一卷3米多長、不到2尺寬的黃緞子,又來到一家叫新華縫紉社的店鋪,連夜趕制。做到一半時,他們發(fā)現黃緞子的寬度不夠,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大家左比右量,總有一個角需要拼接。經過層層請示,拼接方案獲得同意:在大五星的一個角上接一個尖。
縫制好兩面特大規(guī)格國旗時,已是10月1日凌晨。10月1日下午,開國大典上,毛澤東按動了升旗電鈕。宋樹信說,升上去的是他監(jiān)制的那面拼接了星尖的國旗。
曾聯松是“設計者”
曾聯松曾在上?!艾F經社”(黨的秘密辦事機構)工作,1949年7月底,他在報刊上看到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后,構思出了兩幅五星紅旗圖案:第一幅圖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上貼著用紅色油光紙制作的“鐮刀斧頭”標志;第二幅圖案上,左上角大五角星里則沒有“鐮刀斧頭”標志。最終,他將第一幅圖案稿寄往了北京。
在3012幅應征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稿脫穎而出,但毛澤東建議:把大星中的“鐮刀斧頭”刪去。因為五星紅旗要表現我國人民革命大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修改過的“復字第 32號”國旗樣稿,獲得了高票通過。由于出現修改,“個人創(chuàng)作”變成了“集體創(chuàng)作”,曾聯松只能是五星紅旗“設計者”,而非“創(chuàng)作者”。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