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順
林則徐就任江蘇巡撫時,水患暴虐,災荒不斷,致使當地百姓的生活十分艱難。為此,林則徐一邊向朝廷上奏緩征災區(qū)錢糧的折子,一邊組織官員籌措錢糧,施舍粥飯,并鼓勵難民回鄉(xiāng)躬耕,自助自救。林則徐的這些舉措,大大緩解了災民疾苦,深受百姓愛戴。
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十月間,蘇州、松江這兩個地區(qū)的晚稻在開花時遇上冷雨寒風,導致結實艱難,還有不少禾稻因雨大被淹,稈秧倒伏,顆粒無收。民以食為天,荒年的凄慘景象日甚一日,令人憂心忡忡,而繳納錢漕又成為當時最嚴峻的問題。
清朝律例有“秋災不出九月”一說,意思是過了九月,各地官員就不許再向朝廷上報災荒了。但江蘇那些地區(qū)恰在此時發(fā)生嚴重災害確是不爭的事實,不報的話,百姓吃飯已然困難,那些賦稅又到哪里去收繳呢?林則徐體恤民情,在征得兩江總督陶澍的同意后,便草擬奏折,奏請皇上準予緩征災區(qū)錢糧。不料,奏折還沒遞上去,道光帝的圣旨卻先來了。也許是洞悉了陶、林二人的心思,皇帝的口氣十分嚴厲:“近來江蘇等省幾乎沒有一年不緩賦稅、不需賑災,國家經費有常,怎么可以這樣反復展緩、破壞典律,一年一年地相沿成例呢?”道光帝還責備道:“該督撫等不肯為國任怨,不以國計為急,是國家徒有加惠之,而百姓無取惠之實,無非不肖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聲譽?!币馑际侵苯迂焸涮珍土謩t徐兩人不顧社稷,只知沽名釣譽。
一言九鼎的皇帝,突然下了如此嚴厲的圣旨,連陶總督也變得猶疑和擔憂起來。可林則徐性子剛烈,認準的事定要堅持到底。面對百姓民不聊生的慘狀,他心急如焚,認為賦稅非緩征不可。于是,林則徐決定單銜上奏。他對陶澍承諾道:如果受處分,責任由他一人承擔!就這樣,他連夜謄寫了一份長達三千言的《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詳細訴說了蘇州各屬秋后受災的實情和請求緩征錢糧的緣由,然后奮不顧身地差人遞給皇帝。令人欣慰的是,道光帝見到呈報后非但沒有責備,還當即批準了林則徐奏折中的所有請求。地方百姓得知此事,無不感動涕淚。
冒犯龍顏、對抗圣旨,輕則丟烏紗帽,重則掉腦袋,甚至誅連九族,后果相當嚴重。林則徐對此律例早就銘記于心,但為了幫助地方百姓解貧脫困,身為巡撫的他以“險而為之”的執(zhí)拗態(tài)勢,奮不顧身地去給當今皇帝遞送奏折。林則徐的此種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初心為民”的救世思想,還彰顯了一代清官誓死效國、勇于擔責的豪邁氣概,堪稱世間立德樹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