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新聞重在講故事。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主旋律報道是無數新聞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話題。文章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對敘事傳播理論進行本土化詮釋,并對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主旋律報道的路徑研究這一議題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探索出一個適合新媒體時代做好主旋律報道的敘事理論框架。研究認為,新媒體時代媒體在做好主旋律報道時,有代表性、典型性、立體化的角色形象塑造,基于三個層面的情節(jié)設置構想,獨具匠心的情緒高峰片段,包含價值觀內核的深層隱喻考察,注重感官沉浸體驗的媒介敘事載體等五個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國內該領域缺乏一些必要的量化分析,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仍需彌補缺少數據支撐的局限。
關鍵詞:新聞傳播;主旋律報道;敘事運輸理論;新媒體時代;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130-03
一、引言
最近幾年來,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重大事件成為媒體報道的主題。同時,新聞戰(zhàn)線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1]。無數實踐證明,當前主旋律報道發(fā)揮著引導主流思想輿論、傳播社會正能量、激發(fā)全社會團結奮進的重要作用[2]。
當下,有學者給予了主旋律報道科學定義,文章所指的主旋律報道,即為了傳達時代新風貌、社會新變化、人們新生活、科技新發(fā)展、文化新思想等一切積極健康信息、有益于人們更好地生活的新聞報道[3]。而做好主旋律報道,歸根結底就是要把故事講好。
敘事理論給講故事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理論面向。在近些年對該理論的發(fā)展探索中,敘事運輸理論被西方學界重點熱議,而國內目前還未形成廣泛研究。陳先紅等人[4]認為,敘事運輸是以某種媒介作為交通工具將故事接收者從現實世界運輸到故事世界,從而影響被運輸者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的敘事說服機制。筆者根據已有文獻得出如下觀點:一是受眾立場:敘事運輸理論站在故事接收者的立場來研究敘事說服效果;二是媒介屬性:敘事運輸通過媒介為故事接收者架起聯結現實世界和故事世界的橋梁,從而使其與故事世界進行溝通;三是說服效果:在敘事說服的作用下,故事接收者以往的觀念、態(tài)度、行為會受到影響。
陳先紅等人[4]認為,中國的故事敘述者應當思考怎樣在敘事運輸理論的指導作用下建構面向世界講述的中國故事,并由此提出了在敘事理論指導下傳播中國故事的四個關鍵要素——可識別的角色、可想象的情節(jié)、高潮和寓意?;诖?,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通過主旋律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同樣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即新媒體時代的主旋律新聞報道中這四個要素是如何展開的。但在前人研究中,僅僅是作為理論層面的論述,因此,文章嘗試運用其研究結論對新媒體時代主旋律報道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進行案例分析探討,以期在闡釋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二、案例分析
面對復雜的現實與網絡環(huán)境,我們必須意識到,主旋律報道被撰寫出來并非最終目的,它所蘊含的意義內涵被受眾接收才是目的所在[5]。因此,筆者運用站在受眾立場研究傳播效果的敘事運輸理論,來對案例進行分析。
(一)可識別的角色
1.豐富角色表現形式,打造立體人物形象
在央視新聞公眾號推出的《電影中的“伍千里”真實存在!93歲高齡依然硬氣》這一報道中,文字部分采用諸多文學技巧,如對比襯托、環(huán)境描寫、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視角相結合等。報道中多次體現了抗敵環(huán)境之艱難,更加襯托出戰(zhàn)士們迎難而上的鮮明氣質。這篇新媒體報道中有李昌言面對鏡頭講述親身經歷的視頻,給人一種真實可信之感,更直觀地將其形象傳遞給受眾。穿上昔日的軍裝,展現出了中國軍人的正面形象與精氣神。多種表現形式相互勾連、共同映襯,將人物的形象通過故事真實立體地表現出來。
2.增強角色相似性,塑造集體人物形象
在《電影中的“伍千里”真實存在!93歲高齡依然硬氣》這一報道中,作者并非只停留在單一個體的層面,而是將主旨意蘊上升到了一眾戰(zhàn)士的集體層面,將其形象意義擴大化,表現出戰(zhàn)士們在面對強敵時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增強角色相似性的方式來塑造有代表性的集體人物形象,增加受眾的認同與共情,從而促進受眾的積極認知。
3.促進他者角色轉向,確立人物形象認同
《電影中的“伍千里”真實存在!93歲高齡依然硬氣》這一報道從電影《長津湖》中志愿軍戰(zhàn)士伍千里切入,引出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真實存在的英雄連長李昌言于22歲所做的英雄事跡,使受眾能明顯感受到該人物形象是有溫度的存在,更有利于促進敘事說服的發(fā)生。由熱點引入,將影片中的角色與現實社會中的人物貼合,由遙遠陌生的他者形象轉變?yōu)楝F實中易被認同的英雄形象。
(二)可以想象的情節(jié)
1.作為“可供理解”的情節(jié)
只有可供受眾理解的情節(jié),其合法性與合理性才得以落地。在進行主旋律新聞報道時,應當以具體事件為依托,規(guī)避宏大敘事的虛無感。比如北京冬殘奧會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的《這份信任,100 %》中,就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視障運動員和領滑員之間的故事,“你是我的眼”這句話是對他們之間默契的很好概括。對受眾來說,這些運動員真實可感的故事會引發(fā)他們極強烈的情感共鳴。
2.作為“共創(chuàng)環(huán)節(jié)”的情節(jié)
具有共創(chuàng)性的情節(jié),即故事意義的生產不是一種故事敘述者的單方面行為,而是由故事接收者和敘述者共同創(chuàng)造并賦予的,要注重喚醒受眾的共同記憶,由以“我”為主的獨白宣傳轉向大眾共享共創(chuàng)的復調敘事。在推文《這份信任,100 %》中,網友的評論反饋也成為內容之一,成為推送內容的一部分。這不僅是對網友觀點的極大肯定,且從網友角度凸顯“不屈服命運、直面挑戰(zhàn)”的主題,可以拉近官媒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優(yōu)化思想引領的傳播效果。
3.作為“敘事感官”的情節(jié)
在傳播的過程中,受眾是經由感官對情節(jié)的敘事效果進行檢驗的,可聽、可觀、可感的情節(jié)通過敘事傳播調動受眾情緒,發(fā)揮著顯著作用??陕?,即敘事聲音入耳;可觀,即敘事畫面入眼;可感,即敘事情感入心。新媒體時代,主旋律報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受眾可以更直觀可感地代入情節(jié)。比如《這份信任,100 %》這篇報道就很好地發(fā)揮了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優(yōu)勢,將這一小切口、大主題的故事呈現出來,從而被受眾感知、認同、接受。
(三)高潮
創(chuàng)作有高潮的故事腳本,是進行優(yōu)質的主旋律報道,促進敘述者與民眾共情與合意生成的關鍵。在央視新聞《他跟這種病“較勁”半個世紀,在世界屋脊創(chuàng)造醫(yī)學奇跡》這篇推文中,敘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吳天一的故事,很好地把握了新聞報道寫作的節(jié)奏。
報道開篇就列舉了吳天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經歷與成就,引出吳天一這一典型人物。接著,從人物與新聞主題的交叉點切入,在推文中插入視頻,由吳天一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過渡到下文需要真正報道的詳細內容。展開部分,整篇報道分為三個小標題,先講吳天一年過八旬但依舊目光堅毅,說自己是個“很普通的人”,繼而回溯了他扎根高原在極困難條件下攻克高原病的經歷,并借吳天一的口吻表達“哪個地方高,我到哪個地方去”這種勇攀高峰的態(tài)度。最后深化主題,敘述他在世界屋脊創(chuàng)造奇跡,“有生之年繼續(xù)和高原病斗爭到底”,集中而有層次地闡述新聞主題。
(四)寓意
1.打造故事意境
寓意的傳遞重在故事意境的打造。在《90后女孩感動中國,主持人用唇語對她說了一句話》推文中,開篇便點出90后姑娘江夢南的成長環(huán)境——半歲時因藥物導致失聰,在父母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并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成為清華博士。在采訪的時候,江夢南也對父母表示了感激,“他們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父母”。背景與意境的描摹勾畫讓受眾能更有代入感,更有利于對整篇報道要傳達的寓意形成立體感知。
2.卷入角色
該主旋律報道通過角色塑造來減少民眾的選擇性回避,糾正部分扭曲的印象。宏大主題要依托具體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展現出來?!?0后女孩感動中國,主持人用唇語對她說了一句話》這篇報道就重點選取江夢南在父母陪伴呵護下克服困難成長成才的故事,而這一講述也有助于塑造江夢南的形象。而她未來打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想要回報社會、為他人祛除病痛,更讓受眾對這樣勵志的人物角色感到敬佩,也達到了整篇報道傳遞正向價值觀的目的。
3.建立與角色的情緒互動
如何拉近主旋律報道與受眾的距離,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在敘事時要考慮到受眾的閱讀反饋?!?0后女孩感動中國,主持人用唇語對她說了一句話》綜合運用了圖文、視頻等多種呈現手段,敘述了“半歲失聰,她靠撫摸父母喉嚨學發(fā)聲”“憑著努力和不服輸的勁,她一路讀到清華博士”“預計今年底博士畢業(yè),未來她想解決生命健康難題”等故事,層層深入,通過感人肺腑的經歷來表現江夢南愿意推己及人為更多殘障人士考慮的格局,是一次跨越了時空限制的情緒互動,有利于受眾對其形成積極的認知,很好地體現了這一互動的良好效果。
三、敘事運輸理論框架下新媒體時代主旋律報道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探討
基于前文運用陳先紅等人研究出的敘事運輸理論中國本土化框架進行的案例分析,筆者試圖根據結果進行凝練,再從技術上進一步總結出敘事運輸理論框架下新媒體時代主旋律報道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一)代表性、典型性、立體化的角色形象塑造
主旋律報道除了具有敘事的故事性之外,更承擔著宏大的塑造國家形象的作用,因此,其所選取的人物素材一定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依托于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如今角色形象的塑造可以運用多種手段立體化地呈現。形象的塑造既考驗故事敘述者的敘事基本功,也對其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吸引人閱讀的創(chuàng)意提出考驗。
(二)基于三個層面的情節(jié)設置構想
通過具體的新聞實踐探索,廣受好評的情節(jié)設置似乎已形成了共識。撰寫出的新聞報道,能讓受眾明白傳達出怎樣的一個故事是要解決的第一個層面的問題,即該故事可以被理解。因此,小切口的故事會讓受眾更有實在的落地感。新媒體的發(fā)展,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可觀、可聽、可感的環(huán)境,受眾有著較強的代入感,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問題——該故事可以被感受。第三,受眾不僅僅是作為單純的敘事接收方存在,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本身也可以被納入敘事故事的一部分,與故事世界進行精神溝通和實際參與,從而使整個敘事情節(jié)較為完整、完善,這是第三個層面——該故事可以被共創(chuàng)。
(三)獨具匠心的情緒高峰片段
新聞報道重在講故事,好的故事都有精彩的情緒高峰部分。而在主旋律新聞報道中,這一部分明顯地體現在故事的情感高峰,或是誘發(fā)了對集體記憶的感人印象,或是形成共鳴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波動,又或是氣憤、苦悶、煩惱等負面情緒。能否撰寫出效果顯著的情緒高峰片段,與前文敘事時的鋪墊有很大關系,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緊扣,才可以為該片段營造出卓有效果的氛圍。
(四)包含價值觀內核的深層隱喻考察
撰寫主旋律報道的最終目的,是將報道中傳遞的深層文化體驗與受眾感知進行對接,因此并非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對故事的撰寫,更重要的是借由故事挖掘集體記憶,樹立起鮮明的國家形象和群體形象,引發(fā)受眾共鳴,從而確立統(tǒng)一的價值認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故事講述者要深入故事背后進行文化與社會層面的價值構思,故事中包含的隱喻其實才是講述者真正想要傳達的價值觀。
(五)注重感官沉浸體驗的媒介敘事載體
在陳先紅等人原有的理論框架中,并未針對媒介載體進行過多的強調,筆者在繼承其原有觀點的基礎上,在該部分做了一定延伸和發(fā)展。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媒介技術的運用,也離不開媒介載體的配合。當下,各種新型媒介技術不斷涌現,使受眾可以更加沉浸式、直觀化地加深故事體驗。我們不僅要看到“兩微一端一抖”的作用,更要關注5G、VR、AR、MR、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技術在敘事運輸領域的運用,從而探索出適合當下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敘事的更多可能性。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主旋律報道路徑的研究意義不言而喻。文章在敘事運輸理論本土化的基礎上,分析了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上的典型報道,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主旋律報道的這一議題進行路徑研究,試圖探索出一個適合新媒體時代做好主旋律報道的敘事理論框架。通過研究發(fā)現,新媒體時代在做好主旋律報道時,要重視有代表性、典型性、立體化的角色形象塑造,設置基于三個層面的情節(jié)設置構想,報道中還要包括獨具匠心的情緒高峰片段和價值觀內核的深層隱喻考察,并且注重運用感官沉浸體驗的媒介敘事載體。此外,本研究更偏向于對案例進行質性分析,缺少相應的量化分析數據,因此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行補充。隨著對主旋律報道實踐經驗的積累,未來國內官方媒體在進行主旋律報道時將極大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耿輝耀.敘事學視域下主旋律報道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5):200-202.
[2] 張晗,張美娟.價值與情感:拉動主旋律內容“破圈”的雙駕馬車:主流媒體如何做好建黨一百周年主題宣傳報道[J].教育傳媒研究,2021(5):26-28.
[3] 韋韜.融媒體環(huán)境下,主旋律如何打動人[J].記者觀察,2020(29):117-118.
[4] 陳先紅,杜明曦.敘事運輸理論:隱喻、模型與運用[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2(4):78-87.
[5] 曲廣寧,張光巖,李定.報端共振讓主旋律報道“出圈”: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全媒體報道的策劃與呈現[J].南方傳媒研究,2020(5):42-48.
作者簡介 陳婧,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