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一
成為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的第8個月,高曉君還是沒有告訴母親自己的工作是什么?!皼]有必要引起爭執(zhí)?!比A東師范大學的碩士畢業(yè)后進了上海鏈家賣房子,她小心翼翼規(guī)避的不僅僅是一場家庭內(nèi)部矛盾,也是與世俗觀念的對抗。
帶客戶看房時,每當對方得知她的學歷,吃驚是大概率的反應,有人說“可惜了”,有人問:“那你怎么來做這個?”當下,外界對這個職業(yè)的認知還很模糊,而高曉君也在進行著一場個人價值和職業(yè)尊嚴的追逐。
高曉君承認,成為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為什么我讀完碩士之后,要去做不讀大學好像也可以做的工作?”2021年春天,站在讀博和做中介的巨大岔路口,她許多次向自己發(fā)問相同的問題。
她曾經(jīng)點開公務員報考頁面,但只填了幾行就不想再為難自己;她也考慮過市場咨詢類工作,但對特定的人做類似的研究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陸家嘴的基金會里有社區(qū)相關(guān)的工作,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坐在辦公室寫報告……
“我讀的是社會學,我不想一直在學校里隔著一層紗接觸社會?!狈慨a(chǎn)經(jīng)紀人是高曉君深思熟慮之后的答案,在這一行,可以輕易與人發(fā)生連接,一筆單子涵蓋了一家人前后幾十年的含辛茹苦,她會成為最直接的見證者。以小人物的身份混跡大街小巷,這是她擇業(yè)最重要的標準。
朋友們沒有對高曉君的選擇感到驚訝,“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但仍然試圖讓她知難而退,“你的圈子會不同”“你可能沒有休息時間”……
偏見是一座大山,沒有人可以完全幸免于難。徘徊中,她在搜索框輸入了關(guān)鍵詞“高學歷做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走上這條道路的,她不是第一個,同路人眼前的風景各不相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高學歷在這一行可能會失靈。
“真的像他們說的這樣嗎?”質(zhì)疑和祝福,勸退和搖旗,在社交軟件和現(xiàn)實世界中交相輝映,這些聲音無法給高曉君一個確鑿的答案,更無法阻擋后來者的腳步。
2021年6月,高曉君的人生有了新的故事。
上海有200多個商圈,一萬多個小區(qū),要幫客戶找到最適合他的房子,就要求經(jīng)紀人了解盡可能多的房源?!芭鼙P”是他們的行話,也是高曉君觀察上海的方式。她自封“上海電動車一姐”,從北外灘到世博館,從前灘到陸家嘴,“上海電動車一姐”有時一騎就是四五個小時,但總是會回到曲陽社區(qū),她的駐店所在。
曲陽是因工業(yè)發(fā)展而建起的社區(qū),這里有老社區(qū)的一切特點,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樓群,人行道上來來往往的大多是老年人。工作之余,高曉君會給社區(qū)里的老人拍照。時間久了,她知道有位退休工人喜歡在下午吹笛子;周邊的五六只野貓都是一個阿姨在喂養(yǎng),喂了整整20年;還知道立交橋下的菜市場買菜便宜,小市場里的包子店永遠有人排隊,藏在小區(qū)里的理發(fā)師傅手藝很好……在不斷升高的摩天大樓包圍中,曲折的弄堂里隱隱傳來地圖上講不出來的聲音。
工作中她也跟很多老人相遇。有一對老夫妻想在上海內(nèi)環(huán)買一套小房子,預算是100萬,高曉君很清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還是耐心地幫忙梳理;老人們不熟悉路線,如果需要外出看房,她會選定地方帶老人一起去;遇到腿腳不便的老人,她會代為處理基礎(chǔ)事宜。
對當下樓市缺乏概念、不會使用導航出行、身體不濟……很多個這樣的時候,高曉君都會感到這個時代對老人的不友好。
2021年10月,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剛落地曲陽社區(qū),高曉君就報了名。被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喊“小高老師”,她說:“我沒想到作為中介還能有這種待遇?!?/p>
課件和課本是項目組準備好的,但高曉君將課程順序做了調(diào)整,預約掛號是第一課,網(wǎng)上打車在正式開課前就教得差不多了,“要把老人最需要的先講出來”。老人們都喜歡“小高老師”的方法,她會從老人的角度理解手機,打開APP后的彈窗被稱為“敲敲門”,打開APP里的工具欄就像找東西要“打開抽屜”……
和老人們的交流越多,高曉君越發(fā)現(xiàn)“其實年輕人和老年人是可以達到同頻的”,這不是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閑談,而是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達成的平等的交流。
在高曉君曾經(jīng)的計劃里,讀博是很重要的一站,但是在跟老人的相處中,她更關(guān)注當下,“讀書不用非得以獲得學歷的形式”,老人們厚重的一生都是學問,而融入不斷變化的“社會學?!?,則是她正在進行的一場大型田野調(diào)查。
除了課堂上的“教”與“授”,更多珍貴的聯(lián)結(jié)發(fā)生在課堂之外。
78歲的陳德天是高曉君“最得意的學生”,他不喜歡別人叫他爺爺,喜歡互相直呼其名,因為他認為名字就是用來叫的。
陳德天的妻子和女兒都已去世,平時獨自生活,有時會去高曉君所在的鏈家門店隔壁買振鼎雞,因為女兒喜歡吃,所以每次去墓園都要帶上一盒。
上一個冬至,他提著大包小包祭品獨自走進冬雨中。從市區(qū)到墓園的路很遠,即使坐地鐵,他還是揣著一張大地圖走到不認識的路口就掏出來看一遍,一張地圖被來回翻得爛了多處,走錯了也不知道,有時要多走幾個小時的冤枉路。
一年后,2021年冬至,陳德天已經(jīng)在手機課上學會了使用手機導航,但高曉君發(fā)現(xiàn)這并不能讓他的腿腳變得更利索些。她陪著他來到墓園,推著租來的輪椅走過一排排墓碑。在快要看到妻女時,陳德天從輪椅上起身,蹣跚地走過去,摘下棉帽,掏出白手絹,弓著腰一點一點將妻女的小像擦干凈,又捏著線香說了許久的話,香灰落了一地。
回去的路上,高曉君扶著陳德天,步調(diào)一致地走下每一級臺階,一路上陳德天講了許多自己的人生,教高曉君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職業(yè)。他們緩慢地穿過松柏,穿過人流,穿過曲陽社區(qū)的老街。望著遠去的身影,高曉君明白,兩人之間已經(jīng)有了更深的交集。
陳德天說:“希望小高老師能成為我后半生的引路人。”而高曉君則說:“人和人互相關(guān)心,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p>
中國宋代的一個成語“啐啄同機”,啐,是雛雞欲出時以嘴吮卵殼聲;啄,是母雞欲使小雞出殼而吃殼。當兩邊同時叨破蛋殼的一瞬間就叫作“啐啄同機”,也就是后來人常說的機緣。數(shù)字鴻溝隔開了老人與時代,在鴻溝的一邊,老人們探出大半個身子張望著,若是此刻有一個年輕人愿意伸出一只手,便有了“機緣”。
這個春天,陳德天給高曉君準備了一面錦旗,一定要專門找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給她送去。他要讓很多人看見,讓她驕傲一下。
結(jié)束兩期常規(guī)課程后,高曉君正打算與居委會合作,讓更多老人可以從中受益。課程一期一會,但人和人的故事,正在進行。
摘自微信公眾號“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