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芳
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fā)表主旨講話時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同時,本著統(tǒng)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p>
2022年4月18日,隨著國家植物園在北京的正式揭牌,標志著我國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邁上新的臺階,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將共同為中華大地的美麗生靈造就安靜祥和的伊甸園和諾亞方舟。
今后,我國將穩(wěn)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并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最終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xù)利用。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多個溫度帶,植被類型豐富,同時具有不同溫度帶的森林、灌叢和草地;東西綿延數千公里,景觀多樣性豐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高原及寬闊的河谷平原,有沙漠、濕地以及世界上最廣闊的喀斯特地貌。復雜多樣的生境構成了獨特的陸地生態(tài)區(qū),蘊藏了豐富的特有物種。200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召集了200多位生物分類專家對已經發(fā)現并正式命名的中國物種進行整理匯編,每年更新一次《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至2021年,《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已經收錄11.5萬個物種,但這仍然不是中國物種的全部。
■ 大興安嶺森林里的鹿蕊 攝影/劉兆明
中國現有哺乳動物693種,約占全球哺乳動物總數的11.8%,居世界第一。不僅如此,中國哺乳動物區(qū)系有鮮明的特色:既有青藏高原分布的特有種屬,又有第三紀孑遺動物——大熊貓科和白鱀豚科。哺乳動物特有種比例約為20%,有146種;世界一半以上的鼠兔科動物為中國特有種,中國還是世界上有蹄類動物最豐富的國家。
中國有鳥類動物1445種,約占全球鳥類物種總數的14%,其中93種為中國特有。中國素有“雉類王國”之稱,擁有雞形目鳥類64種,包括漂亮的紅腹錦雞、美麗的孔雀等,接近1/3雉類為中國特有。
中國有爬行動物(蜥蜴、蛇類及龜鱉等) 463種,約占全球爬行動物物種總數的4.5%,居世界第八位,143種(占31%)為中國特有,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揚子鱷等珍稀物種。中國有兩棲動物(蠑螈、鯢、蛙類等) 481種,約占全球的7.4%,居世界第4位,其中有272種(占56.5%)為中國特有,包括有“活化石”之稱的中國大鯢。
中國是世界上陸地水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多樣,既有多樣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又有多樣的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統(tǒng)計顯示,中國有魚類4969種,其中內陸魚類1443種,954種內陸魚類為中國特有。
中國擁有37699種高等植物,種數約占全球種數的8%~12%,是北半球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國家。其中包括被子植物31961種、裸子植物289種、蕨類植物2340種、苔蘚植物3109種,1.5萬多種種子植物為中國特有,約占種子植物總數的50%。同時,中國的藥用、觀賞、經濟植物十分豐富,許多植物種質資源在農、林、牧、醫(yī)和輕化工業(yè)上有很高的價值。
中國多樣的生境蘊藏著豐富的真菌多樣性。目前,《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已經收錄15095個真菌物種。但據公開資料報道,中國已經發(fā)現的真菌物種數量約有2.79萬種,占世界已知菌物種數的近20%。
■ 武夷山國家公園里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蘇門羚 攝影/黃海
正如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所言:“一個物種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物種可能蘊含著能在未來被我們所應用的巨大價值,一旦滅絕,人類甚至在自己尚未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永遠喪失了發(fā)現這種價值的機會?!痹谏锛夹g高度發(fā)展的今天,種質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指標之一,關系到國家主權和安全。
中國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它們的生存狀況怎么樣呢?
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介紹,科學家對4357種脊椎動物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已經有17種中國脊椎動物滅絕、野外滅絕或者區(qū)域滅絕,滅絕風險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受威脅脊椎動物物種共有932種,占總數的21.4%,其中,哺乳動物受威脅比例為26.4%、鳥類為10.6%、內陸魚類為20.44%、爬行動物為29.7%,兩棲動物比例最高,達到43.1%。
植物方面,我國科學家首次完成了中國3.5萬余種野生高等植物的瀕危狀況評估,發(fā)現40個物種已經滅絕、野外滅絕或者地區(qū)滅絕,受威脅物種共計3879種,比例為10.84%。其中,裸子植物受威脅程度最高,達到58.0% (148/251);中國有分布的22種蘇鐵科植物全部為受威脅物種,受威脅比例達100%,紅豆杉科(16/23)和羅漢松科(11/14)瀕危比例分別為70.0%和78.6%。
就地保護(原生境保護)和遷地保護是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兩大策略。就地保護除了保存種質資源實體外,也保留了其原生境和棲息地及伴生物種,并持續(xù)發(fā)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服務功能,在理論上來說是最佳的保護策略。然而,面對與日俱增的人為活動和全球變化,就地保護存在保護面積不夠、應對能力不足和關鍵物種不在保護地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遷地保護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方法,可以使野生物種的種源得到保存。
■ 更像仙境的北京植物園
數十年來,中國政府在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看,前期努力和經驗為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就地保護方面,目前我國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包括國家公園(試點)、自然保護區(qū)、海洋特別保護區(qū)等。截至目前,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量已達1.18萬個,其中,國家公園5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qū)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74個。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藏羚、普氏原羚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落葉木蓮、二級保護植物廣西火桐等經過多年保護,野外居群數量都有顯著增加。
遷地保護方面,我國建立了以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為主的遷地保護體系,在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活生物保護方面,我國建立植物園(樹木園)近200個,保存植物2.3萬余種(約占中國植物總種數的60%);建立250處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大熊貓、朱鹮等近10種瀕危動物種群開始恢復,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建立起了一套類型、層次基本齊全的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和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體系。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qū)、自然公園3個等級,其中國家公園的保護等級最高。國家公園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
第一批國家公園只用不到2.5%的國土面積涵蓋了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每一個都是所在自然生態(tài)地理區(qū)域的典型代表,都是所在區(qū)域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qū)域。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高寒生態(tài)系統(tǒng)大尺度保護的典型代表,保護了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寶庫以及大江大河源區(qū)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冰川雪山、河湖濕地等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大熊貓國家公園是野生大熊貓集中分布區(qū)和主要繁衍棲息地;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分布著我國規(guī)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東北虎、東北豹種群以及傘護的溫帶針闊混交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武夷山國家公園擁有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我國在亞洲熱帶雨林和世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最完整、最多樣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保護了珍貴的雨林生物多樣性寶庫,還是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即海南長臂猿的唯一分布地。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里的橙腹葉鵯 攝影/劉璐
人們早已意識到,生物的遺傳資源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變異,為人類提供了最初的食物、能源、醫(yī)藥、娛樂等物質材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包括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和攜帶遺傳信息的材料都是寶貴的遺傳資源。而大面積的、多種多樣類型的自然保護地是種質資源最有效、最豐富、最飽滿的天然存儲庫。我國大力建設的自然保護地使得各種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遷地保護是對就地保護最重要的補充,其中最容易操作也最富有成效的是野生植物的遷地保護。
自1545年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植物園在意大利帕多瓦誕生以來,人類社會建設植物園的勃勃興致從未停止。進入19世紀,以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為代表的歐洲植物園表現出更大的野心。進入21世紀,各國更是把植物園作為收藏物種資源的重要基地。
植物園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是植物遷地保護的基地,其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互補。
遷地保護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極度瀕危的物種開展搶救性保護,針對一些現有保護區(qū)范圍仍未能覆蓋的受威脅物種以及由于全球變化需要人工輔助遷移的物種開展重點保護;遷地保護還包括對瀕危物種開展回歸引種和野外種群重建工作。同樣重要的是,將珍稀瀕危物種引種到植物園等場地開展繁殖、物候觀察、抗逆性和病蟲害以及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研究,這些都將極大地提高人們對這些物種的認知水平并實施更有效地保護。
需要強調的是,遷地保護并非在園區(qū)栽種一種植物,也不需要對所有的野生植物實行遷地保護??茖W有效的遷地保護是在保護生物學理論指導下,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植物園是開展遷地保護的專業(yè)機構,擁有植物分類學、生態(tài)學、園藝學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和相當的土地,可以重點針對所在地區(qū)氣候帶的受威脅植物開展系統(tǒng)的遷地保護工作。
國家植物園代表了一個國家植物遷地保護的最高水平,承擔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任務和職能,并針對所在地區(qū)主要氣候帶乃至世界范圍內相似氣候條件下的植物開展系統(tǒng)的遷地保護與有針對性的回歸引種、野生種群恢復重建,系統(tǒng)性地開展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教育。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既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次創(chuàng)新性實踐,也是中國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大國的必然選擇。國家植物園的設立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向更高水平的新起點。
長期以來,我國植物遷地保護缺乏國家層面的整體規(guī)劃和統(tǒng)一部署,缺乏科學統(tǒng)一遷地保護協調機制,這些都制約了我國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國家戰(zhàn)略的實施,致使我國植物園建設管理泛公園化現象普遍。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植物園建設體系的深入推進將有力地推動我國遷地保護體系整體規(guī)劃的制定和統(tǒng)一部署,并將與就地保護體系一起共同推進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