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萍
《六國論》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洵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結(jié)合六國覆滅的史實,探討了六國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最后得出“賂秦而亡”的結(jié)論。蘇洵創(chuàng)作《六國論》并非無的放矢,而是有著極深的歷史根由。北宋年間,內(nèi)憂外患,契丹一族逐漸強大起來,屢次發(fā)兵侵犯宋朝的疆土。北宋的統(tǒng)治者不僅不反思,反而處處委曲求全,屢次答應(yīng)金人的無理要求,以求一時茍安。看到統(tǒng)治者如此的軟弱無能,蘇洵痛心不已,寫下了《六國論》一文,針砭時弊,希望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接下來,筆者就賞析一下《六國論》的論證藝術(shù)。
一、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在文章開篇,作者就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對六國滅亡的史實進行評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逼鞄悯r明,能很好地引起讀者的注意。然后,他從正反兩個方面同時發(fā)力,一方面講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另一方面指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而不能獨完”。蘇洵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有如在一片漆黑的夜里點亮了一盞明燈,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作者從“賂”字著手,對觀點進行論證,說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他指出:秦國由于受賂而得益,諸國則因行賂而受損?!扒匾怨ト≈狻币痪鋵⑶貒趹?zhàn)爭中攻城掠地的史實一筆帶過,而重在點明“攻取之外而得者”,突出了一個“賂”字。然后,他又將秦國受賂與諸國因行賂而受損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賂秦”的弊端。接著,他指出六國的疆土、城池來之不易,諸國的子孫卻“視之不甚惜”,爭相“割秦賂秦”,使得秦國的氣焰更加囂張,最終造成了國家“顛覆”這一結(jié)果。蘇洵還引用了古人的觀點:“以地事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蓖ㄟ^生動形象的比喻以及充分的論據(jù),證明了“賂秦”是諸國滅亡的原因,既簡潔明了,又富有深意。
二、巧妙過渡,照應(yīng)前文
蘇洵在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賂秦而亡”的觀點進行論證后,又巧妙地通過設(shè)問的方式掀起波瀾,使得“弊在賂秦”的論點更加鮮明。作者以“六國論”為題,探討了齊、韓、燕、魏、趙、楚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面對秦國的步步緊逼,有的國家選擇“爭相割地”,但有的國家并沒有這樣做,比如齊國。蘇洵在提出“賂秦而力虧”的觀點后,沒有回避齊國未曾賂秦的史實,進一步說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其實,“賂秦而亡”與“不賂者以賂者喪”之間存在一個轉(zhuǎn)折。蘇洵通過設(shè)問的方式將兩部分內(nèi)容自然地銜接到一起。除此之外,作者還十分注重文章不同部分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齊人未嘗賂秦”既是在陳述歷史事實,也是在比較諸國“賂秦”的行為與齊國不“賂”秦的行為,從而引發(fā)讀者心中的好奇:既然齊國并未“賂秦”,為何也會滅亡呢?隨后,他給出答案:“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饼R國選擇與秦國交好,不去幫助五國,導(dǎo)致五國逐一被秦國吞滅,終究免不了會被秦國吞并。
三、篇末點題,畫龍點睛
在文章的最后一個段落,作者順利地收束全篇,并點出題旨。他將今日之宋朝與昔時的六國進行對比,勸誡統(tǒng)治者面對強敵,不能一味地忍讓,只顧眼前的茍安。蘇洵生活的時代,朝廷內(nèi)部的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景德元年,北宋被迫與契丹簽訂和約,向契丹贈“歲幣”。之后,契丹再次遣使者前往宋廷,提出了更加過分的要求。西夏也借機發(fā)難,向宋廷索要大量的財物。朝廷并未拒絕,反而一味地示好。這也引起了諸多有識之士的不滿。蘇洵因此創(chuàng)作了這篇《六國論》,希望統(tǒng)治者能“禮遇賢才”“厲兵秣馬”,并以“簡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國下矣”向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極為嚴(yán)厲的警告。文章的篇幅并不長,但卻有一字千鈞的藝術(shù)效果。難怪徐乾學(xué)會在《古文淵鑒正集》中稱贊道:“稱悉情勢,步步深入,歸到大意,如千鈞一發(fā),壁壘皆新?!?/p>
縱觀全文,作者開門見山,直接提出論點;之后再巧妙地過渡,使文章前后的內(nèi)容互相照應(yīng);最后收束全文,點明題旨,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又指出了眼下最為關(guān)鍵的問題,可謂運筆如神,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