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棋游戲
關(guān)于彈棋與蹴鞠的淵源,文學家楊蔭深先生在《中國游藝研究》中提出:“其戲?qū)嵱甚碹g轉(zhuǎn)變而來。”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為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揖鲝椘逡垣I,帝大悅,賜青羔裘、紫絲履,服以朝覲?!钡颂幇l(fā)明者“家君”指的是何人呢?楊蔭深先生認為:“《西京雜記》舊題為漢劉歆撰,是家君指歆父劉向,正是成帝時人?!睍x傅玄《彈棋賦》亦云:“漢成帝好蹴鞠,劉向以為勞人體,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體而作彈棋以解之?!?/p>
《古今圖書集成》中收錄的晉徐廣《彈棋經(jīng)序》曰:“彈棋者,仙家之戲也。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侍臣東方朔因以此藝進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彈棋焉?!笨磥?,彈棋與蹴鞠在形制上是很相似的,但是在運動量、體力消耗和游戲規(guī)則上有很大差別。
彈棋游戲最早是官方游戲,它的產(chǎn)生和盛行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guān),尤其是與當時的游戲文化風氣有關(guān)。秦朝統(tǒng)一以后,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國家形成,皇帝和官僚擁有大量的土地,政治經(jīng)濟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到了漢代,經(jīng)過“光武中興”之后,封建統(tǒng)治政權(quán)逐漸強化穩(wěn)固,疆域向外擴展,經(jīng)濟發(fā)展,國泰民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生活更加豐富。當時的一些世家大族的勢力非常大,他們除了竭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以外,休閑娛樂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說,當時的富人大都以“游敖博弈為事”,《漢書·食貨志》中也記載有當時那些世家大族和豪紳富家的子弟們“或斗雞走狗馬,弋獵博戲”的事實。
到了漢沖帝和漢質(zhì)帝的時候,彈棋游戲中斷。漢獻帝時,由于曹操嚴格的政治管理和軍事紀律,彈棋等游戲活動被禁止。到了魏文帝時,這種游戲又開始在皇宮中興盛起來。在帝王的倡導下,一時“朝臣名士無不爭能”,掀起了“彈棋熱”。游戲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開始在妝奩之上玩,即后世所說的“彈棋起自魏時妝奩戲也”。
六博棋
魏晉以后,門閥制度給貴族、封建地主們的權(quán)勢提供了一定的政治保障,特權(quán)得到了進一步的承認和保護。這些貴族和地主們把持朝政、左右皇室,經(jīng)濟上更加富裕,生活上也更加奢侈腐化。他們酗酒、服藥、賭博,甚至爭奇斗富,以各種方式來揮霍享受。很多文人為了追求個性,也開始玩樂享受,瀟灑人生。在這樣的風氣下,彈棋游戲盛行于時也是必然。
彈棋游戲自產(chǎn)生以來,就備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青睞, 其玩法和規(guī)則從古至今也有很大的變化。彈棋游戲以互相彈打為主。據(jù)《邯鄲淳·藝經(jīng)》記載:“二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更相彈也,其局以石為之?!?/p>
魏晉時期的彈棋在棋子的數(shù)量上也與漢代有所不同,由原來的12枚改成了16枚,制作材料也由原來的石頭變成了象牙。到了唐代,彈棋棋子的數(shù)量增為24枚,而且有了貴賤之分,政治色彩更加濃厚了。如柳宗元在《彈棋序》中記載:“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貴曰上,賤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
從彈棋的棋局形狀上來看,一般都是中間高四面低,這樣也有利于棋子的滾動。這種形狀一直延續(xù)下來,李商隱的詩曰“玉作彈棋局,中心最不平”,就是指中間高。因此在玩彈棋的時候就有一定的技巧了。白居易在詩中對此還有討論,“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進一步闡釋“長斜謂抹角斜彈,一發(fā)過半局,今譜中具有此法”。
在游戲規(guī)則上,彈棋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不過關(guān)于這方面的詳細記載很少。
后來,彈棋游戲在民間開始流行,工具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的棋子大多是石子,現(xiàn)在則是洗凈晾干的杏核或玻璃球。玻璃球一般直徑1.5厘米左右,球中花紋有瓜棱形、菊花形、陰陽形等,還有晶瑩無色的水晶球,花色豐富多彩,也常常成為孩子們向同伴炫耀的資本?,F(xiàn)代的彈棋游戲中最普遍的玩法就是自由彈打,雙方隨意出幾個玻璃球或杏核撒在地上,然后彈打追擊,從一個球彈向另一個球,被打中者為彈打者所得,獲得多者為勝。也有復(fù)雜的如打樁、老虎洞、開當鋪等規(guī)則,玩家就地畫出規(guī)則圖,隨后開始彈打,兒童樂此不疲,游戲場地滿是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