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寶
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本單元系習作單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夏天里的成長》自然應當是圍繞中心意思構思而成的典范之作。所謂“中心意思”,即文章的主要思想,以及主要表達的情感和觀點。就文本形式來看,本篇課文是一篇說理性的散文,所以,其中心意思就是文章所要論述的那個“理”。那么,這個“理”究竟是指什么呢?
文章開篇提出“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這個觀點。這句話突出了兩層意思:一是強調時間,夏天相比于其他的季節(jié),萬物的生長更迅速,突出夏天的特別。另一層意思則是強調生長的速度,夏天之所以特別,因為萬物的生長不一般,比其他季節(jié)更迅速。顯然,兩層意思合并在一起,表達更精練,更明了。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首先是圍繞“生物在夏天里的迅速成長”進行闡釋。植物和動物當然是在不停生長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是不是在迅速地生長呢?作者以形象又略帶夸張的語調進行了論述,仿佛加速了的鏡頭,讓這種“迅速生長”真實地浮現在讀者眼前。接著,作者寫到了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生長”,像“河流”“鐵軌”“馬路”這些沒有生命的事物。它們怎么會生長呢?作者以具有想象力的筆觸進行了形象的論述,使讀者充分感知。最后,作者自然而然地寫到了人的生長。但是,這種生長可不是單純的身體生長,而是指類似于增長知識一樣的生命的成長。在這部分中,作者又輔以農諺來進行論述,告訴廣大青少年要懂得抓緊時間,增長學識,促進生命的成長。由此可見,作者寫夏天里的成長,其實真正要寫的是人的成長,而那個要揭示的“理”也是說給“人”聽的。
課后練習題“默讀課文,找出中心句,說說課文是怎樣圍繞這句話來寫的”意在通過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那么,本文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呢?
通讀全文后,大多數教師毫不猶豫地將目光聚焦到課文的第1自然段。這是本文的中心句嗎?聯系后文,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應該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但是,這個觀點指向的是深層次的思想情感方面嗎?這樣淺顯的道理還需要去論述嗎?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理解:在夏天,植物與動物在快速生長,連沒有生命的事物都在生長,更何況人呢?當遇上了像夏天這樣的好時候,不快快成長,更待何時?由此看出,作者層層遞進的闡釋,鮮明地指向文章結尾的一句:“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睆膶Α爸行乃枷搿钡亩x來看,這一句作為中心句更為貼切。
在辨析究竟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的時候,有可能會見仁見智。但是,有一點是值得去深思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難道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嗎?自然不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找中心句”這一問題的引領,讓學生更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從而實現對中心意思的把握。然而,對中心意思的把握,重要的是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深入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對于內容的了解。因此,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并不是找中心句那么簡單的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倘若教師照本宣科,直接把課后練習當作學習任務去執(zhí)行,難免會陷入機械學習的尷尬境地,同時也忽略學習的過程,難以達成學習目標。那么,該如何構建真實的學習路徑?又該怎樣完成“體會圍繞中心意思寫”這一學習任務呢?
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句,教師往往會以中心句為起點再引發(fā)主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會各部分與中心句的關系,從而完成所謂的學習任務。
倘若認定了“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是本文的中心意思,則可以梳理出本文為“先總后分”型的結構。所謂中心,當然其應該處在中心位置。這樣一種眾星拱月般的結構圖式(圖1),恰好能印證“中心”二字的含義。這樣的圖式也有利于學生接受和運用。
倘若認定了“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為本文的中心意思。則可以梳理出一個層層遞進型的結構圖式(圖2)。相比于前一種結構圖式,這個結構圖則顯得比較特別,感覺比較陌生。
所謂的“圍繞中心意思寫”,是不是只是一種固定的結構形式呢?自然不是。文本的結構就是全文的架子,其構造形式是豐富多樣的,這也是文本的內在魅力。那么,本文究竟是哪種結構圖式呢?
此時,不妨把對于結構圖式的爭議,當作學習路徑中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辨。只有在探索與思辨當中,才能真正體會什么叫作“圍繞中心意思寫”。因為,不管是哪種結構,學生起碼要了解所謂的“圍繞”并不僅是指結構形式的“向心”,而是真正在內容和情感上的“向心”。在“體會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探尋結構的基礎上,再去體會中心意思。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比學習內容更重要的程序性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設計這樣的練習:默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嘗試繪制結構圖,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寫的。
總之,繪制結構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明晰閱讀路徑,可以在真實體驗中把握文本的內在結構邏輯,實現深度學習。
為達成單元語文要素“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的學習目標,課后練習設計了相關的訓練:“找出中心句,說說課文是怎樣圍繞這句話來寫的”,讀一讀第2自然段“說說寫到了哪些動植物,是怎樣體現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這“一找一說”的兩個學習任務并不難,學生能夠圍繞問題,找到相應的語句,并說出是否體現了文本的中心意思。但是,會說出“圍繞中心意思寫”,就能夠實現“圍繞中心意思選取事例表達中心意思”這一習作能力的提升嗎?自然不會是那么簡單。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的思考路徑是從“中心”到“材料”的,在現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也是從“中心”到“材料”。這樣驗證式的學習看似與作者的寫作思路是一樣的,但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含量卻特別低。因為作者在選材的過程中,需要在眾多材料之中辨析和選擇。而驗證式的閱讀學習,則缺乏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如何讓學生體驗這一“選擇”過程呢?
首先,教師可以依據文本特色的語句設計仿寫練習,如:
其次,在完成這一仿寫練習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列舉出更多適合語境的材料。除了學習句式特點以外,還可以發(fā)起討論,引導學生加以辨析,體會所選材料的適恰性。如,在“仿寫1”中,討論學生搜集到的“樹木”“牲畜”等語言材料是否表現了生物的迅速成長。
此外,在尋找適合中心的材料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干擾項”,引導學生經歷深度思辨,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如,在“仿寫2”中,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如果搜集到了關于“氣溫、課桌、山谷”等較為抽象的事物,能否也仿照這樣的形式去寫,進而幫助論述中心呢?
綜上所述,在習作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不能只抓住有關語文要素的知識性學習不放,從而忽視思維體驗,讓閱讀學習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如果能在深度把握文本結構的基礎上,抓住文本中的“思維點”,設置思辨環(huán)節(jié),就能使學習活動變得更加真實靈動,從而助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成賢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