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炫
提起寶泉古街,其實我更愿意稱其為“小巷”,門牌上卻實實在在寫著“寶泉街”三個字。光滑的青石板路,低矮的屋檐,鱗次櫛比的店面,斑駁的杉木板店門,不足三米寬的街面,訴說著凝固千百年老街的滄海桑田。
凡游走于與古跡相關的街巷,總讓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煙雨蒙蒙的小巷,還有那把艷麗的油紙傘,似乎有雨才能更耐人尋味。我被裹著魚腥味兒的海風推擁著進入古街,雖然不是在雨季,但那清晨氤氳的薄霧,店內飄出的魚肉香,吆喝的叫賣聲,守著菜攤兒的老嫗,挑筐賣魚的漁民……更是別有一番人間煙火氣息,也算不枉在這樣的清晨,讓我置身于這樣古意濃濃的古街。
泉州的深滬港是個近千年的古漁港。古鎮(zhèn)一面靠山,三面臨海。沿山勢而上的古鎮(zhèn)就像一只雄獅峙立于海上,成為泉州十八大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獅”的稱譽。
深滬的“行船人”從深滬港出發(fā),靠著一身行船的好本領和精明的商業(yè)頭腦發(fā)展海外貿易,北上大連、天津,南下南洋諸島經商,千百年來興盛不衰,海洋貿易的興盛成就了寶泉街的商業(yè)中心地位。如今,城鎮(zhèn)化的深滬鎮(zhèn),從高處遠眺高樓林立,中西結合的洋樓似乎把深滬半島擠得密不透風,很難想象在這密密麻麻的樓宇中,還深藏著這么一條古街。
置身逼仄的古街,短短幾百米的寶泉街,匯集著海鮮店、魚丸店、漁具店、裁縫店、理發(fā)店,還有賣各式蔬菜、水果的攤鋪,還有那挑擔叫賣的流動小攤兒。我想,寶泉街是不適合匆匆游覽的,應該靜下心來慢慢品讀它的古雅。
慢下來,細細品讀寶泉街,品讀它千百年來凝聚的人間煙火味兒,品讀深滬游子思念故土的鄉(xiāng)愁和對家鄉(xiāng)味道的惦念。我想,這才是來寶泉街深度游的必修課。
寶泉街的一頭兒不遠處是深滬舊碼頭,每當漁船入港,剛從海里撈出來的魚蝦從船上搬下來,沿路擺放到寶泉街,這時魚商、魚販匯集,叫賣聲和著海浪聲此起彼伏。寶泉街有眾多百年老店,就連理發(fā)店那笨重的座椅也盡顯滄桑。這里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現代商業(yè)氣息,只有古樸的手工藝制作。
寶泉街的美食吸引的不僅僅是當地人和深滬的海外游子,還有周邊城鎮(zhèn)的居民和游客。每天清晨,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我站在一家水丸店門前,熱騰騰的魚丸、馬鮫魚羹,還有新鮮出鍋的“拳頭母”,已讓我挪不開腳。店內忙碌的伙計停下手中的活計,操著一口純正的閩南語對著我說話,我猜想他在問我要買點兒什么,我朝他微笑著搖搖頭。顯然他把我當作一名思鄉(xiāng)游子了,回到故土來尋找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味道。那些曾經下南洋經商的海外游子,或是遠洋捕撈的漁民一踏上故土,就念叨著要回寶泉街吃上一碗他們心儀的魚丸,再來一碗馬鮫魚羹湯。深滬“行船人”每到外地品嘗過的美食,就會在回到寶泉街后,繪聲繪色地傳述著外地美食的那種美味異香,精明的寶泉街商戶即心領神會地結合當地人的飲食特點,改良成為深滬人自己的特色美食,漸漸使得寶泉街匯集了眾多的名小吃。
在這條古街里,我好奇那熱騰騰的名叫“拳頭母”的美食,著迷甜絲絲潤餅卷的滋味。我在一家專賣“拳頭母”的店家,看師傅將一大盆調制好的豬肉泥,用竹筷夾入手掌心,拳頭輕輕一握,一條拇指大小的肉泥塊兒便被小心地放入清水中。肉泥塊兒在清水中凝固后,再倒入沸騰的大鐵鍋中煮熟,“拳頭母”就可以出鍋了。蘸上店家特制的佐料,放入嘴中輕輕一咬,筋道絲滑,唇齒留香。我猜想,這也許就是“拳頭母”名稱的來歷。而那推著小推車在沿街叫賣的潤餅卷,是將油炸蔥花和花生碎末揉入麥芽糖里,再將其攤成一二指寬的薄片,用薄餅卷成,入口有種冰涼絲絲的清香甜味兒。
深滬鎮(zhèn)有多處建筑為旅菲華僑捐建,有宗祠,有體育館等,還有多條小巷也是他們捐建的。在一些分叉的小巷口,墻上都鑲嵌著一塊小小的石碑,上面鐫刻著“旅菲華僑某某捐建”的字樣。旅居海外的深滬人不論大富大貴,還是才過上溫飽的小康生活,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在故土留下思鄉(xiāng)的記憶,力求讓家鄉(xiāng)的寶泉街一直繁榮不衰。這也許就是深滬寶泉街能讓海外游子惦記,讓人間煙火味兒傳承千百年的秘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