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靜
生命的三個維度: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理需求;社會生命關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精神生命指人的思想和精神方面,決定人的生命和其他物種生命之間的不同,是人生命意義的支撐點。柏拉圖認為:“如果人的身體的本質已壞,即使擁有一切財富和權力,生命也被認為是死了?!本裆亲匀簧蜕鐣纳A,是生命的真實價值所在。在何士光的小說《種包谷的老人》中,作者選擇對劉三老漢自然生命死亡的規(guī)避,在其社會生命上給予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淳樸友善之關系,就是對老人的精神生命永存的寄望。
何士光的《種包谷的老人》講述了一個叫落溪坪的村莊中劉三老漢寧靜、悲涼的生命故事。劉三老漢的生命在作品的外表上呈現(xiàn)出美好、祥和的狀態(tài),但潛在結構中,卻顯示出無可奈何的悲涼:孤身流落人間的滄桑,讓老人的生命變得不堪重負,在這沉重的生命歷練中看出老人意志彌堅,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言:“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就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鄙休p重之分,人作為一個鮮活存在的生命體而存在。對于一個有重量的生命來說,必須有血肉、有情感、有美德,通過辛苦付出來獲得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愉悅,這樣的生命存在才有意義、有價值、有重量,反之則輕盈。在《種包谷的老人》中,劉三老漢的生命形式毫無疑問是沉重的,其骨子里透出一種飽經(jīng)滄桑卻仍保持人性美的特質,這種強盛的生命力也是老人對人生悲涼境遇最頑強的抗爭。何士光把人生充斥不幸遭遇的劉三老漢放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村莊里,用一種反襯的方法寫出生命原本的力量。生命沒有永恒的輪回,自然生命的終結是不可改變的定律,然而,抽象的精神生命卻可永存。因此,何士光在小說中沒有明白給出劉三老漢生命的結局,而直接規(guī)避老人自然生命的終結,是對這種淳樸人性的保留,對老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生命的敬畏。
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書寫借以回避自然生命的終結。在《種包谷的老人》中,開篇便是大段關于落溪坪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烏托邦式的環(huán)境書寫,令人神往。靜謐似乎總是和中國傳統(tǒng)相結合,何士光筆下幽靜環(huán)境的塑造和書寫也寄予他自身的文人情懷,是他對人生命的另一種感觸。現(xiàn)代機械文明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必然造成沖擊,本雅明就曾專門寫過《機器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來分析機器時代下的文藝作品走向。何士光的《種包谷的老人》發(fā)表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西方文明繼“五四”以來再次大規(guī)模涌入國內,帶來新興文化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明造成沖擊。但何士光所書寫的環(huán)境卻游離于政治、文化、社會、經(jīng)濟之外,是對傳統(tǒng)的中國鄉(xiāng)村中古樸的人性與環(huán)境的書寫。
人自然生命的盡頭就是死亡,這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作者在小說中試圖用規(guī)避死亡的方式抵抗美好生命結束的現(xiàn)實:劉三老漢在幾次病重時,都頑強地挺過來,直到最后一次,他收完了莊稼,還清自己的國家貸款,給遠嫁的女兒做了她結婚時欠下的嫁妝,似乎老人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在不留遺憾和牽掛中略微顯示出死亡的到來,顯然,最后一次老人的躺下與之前大不相同。作者把人的生命看得至高無上,規(guī)避高尚生命消逝、死亡的殘酷現(xiàn)實,用沈從文《邊城》中結尾的方式給老人的生命留下藝術性的空白和空間。
基于對自然環(huán)境、人性的詩性書寫,小說規(guī)避自然生命的死亡。把美好的東西撕毀即為悲劇,小說結尾處對劉三老漢自然生命是否走到盡頭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讀者聽到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有的請醫(yī)生,有的通知老人遠在他鄉(xiāng)的女兒,但是對辛苦一生的老漢,“能否把生命繼續(xù)下去無法定論”。正如沈從文在《邊城》中所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一樣。作者沒有直擊老人的生命死亡現(xiàn)實,而是在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敘事當中規(guī)避死亡,把人生不愿面對的、忌諱的字眼剔除。生命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在作者的小說中有始無終。海德格爾說,“人的生存本來就是向死而生的,死亡是人類不可逾越的”,死亡是生命非必然性的必然,人為因素可能延長生命,但走向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生命一旦發(fā)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死亡,練習死亡,追求死亡的狀態(tài)”,這樣的生命形式使得小說中劉三老漢在面對生命結束時沉著冷靜,小說中作者塑造老漢面對生命接近死亡時候的坦然的狀態(tài),是對生命自然規(guī)律的遵守。作者沒有直擊生命的結束,而是在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當中寫完小說,對老人的生命狀況的書寫留下空白,給作品具有想象空間的結局,也是作者與作品開篇寧靜安詳?shù)臄⑹嘛L格的遙相呼應。
《種包谷的老人》中規(guī)避了劉三老漢自然生命的終結,但從另一條線索完美詮釋了落溪坪人與人的親密無間。這是何士光筆下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的另一體現(xiàn)。在長篇小說《某城紀事》(又名《似水流年》)中,何士光寫出了某一時代背景下人物之間情感關系的消逝、“死亡”。在何士光的小說中,呈現(xiàn)出一批類似于知青的群體被分配到農村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遠離家鄉(xiāng),親情疏遠;遠離友人,友情消逝,即使在農村遇到情投意合之人,最終也是以分手作為結局??傊?,這些人正如丁帆所言,“無論是作為敘事的主體還是被敘述的對象,他都成為農村的一個外來者,被介入農村特有的風景、地域特色之中,以‘他者的眼光來看待這里所發(fā)生的一切,并且以此染上鄉(xiāng)土小說的色彩”。從何士光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他的作品的確呈現(xiàn)出一種“他者”眼光來看待農村的萬事萬物,如短篇小說《梨花屯客棧一夜》《鄉(xiāng)場上》《趕場即事》《遙遠的走馬坪》等,中篇小說《青磚的樓房》《草青青》《蒿里行》等,以及長篇小說《某城紀事》都是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敘事方式來呈現(xiàn)人物之間關系的疏遠,展現(xiàn)出“文雅和安逸在當時簡直無人知曉”的時代,一代人的生存現(xiàn)狀可見一斑。
在《種包谷的老人》中,作者同樣寫到對親情“死亡”的規(guī)避:劉三老漢在生命的最后給遠嫁多年的女兒準備好當年欠下的嫁妝。這是老漢的心中遺憾,也是老漢生命中唯一屬于親情的溫暖。
何士光的作品,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在其敘述過程中都帶有一種“感人至深的溫暖和悲憫之情” ,在這種溫情和悲憫情懷的背后,作家植入了他的個人思考??v觀何士光的小說,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幾乎是瑣碎日常的描述—或者是吵架,或者是趕車,或者是回娘家之類的平凡小事,但是對這種瑣碎的日常的書寫中卻含著作者的人道主義情懷—從城市到農村工作的青年人的所見所聞和知識分子對人民的普世情感。何士光受到魯迅和俄國文學的影響,擅長關注小人物的生存環(huán)境。每一派的作家群體都擁有自己的寫作主張,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無論是大膽暴露、幽默諷刺還是隱晦含蓄。何士光的這種對生活中各種“死亡”的規(guī)避的寫作方式,直接影響到他后期的創(chuàng)作。
受過音樂的熏陶和訓練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時往往以音樂帶來的靈感輔助,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或淺或深沾染上音樂的因子。本科畢業(yè)于貴州大學中文系的何士光,曾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貴陽一中,在貴陽一中的日子固然艱辛,但是卻給他留下了許多難忘的瞬間。拉二胡、彈琵琶等音樂練習,使他在中學畢業(yè)時水平已經(jīng)到達能夠在電臺獨奏的程度。同樣,也正是在貴陽一中何士光埋下了文學的種子。在中學時對音樂的熱愛影響了何士光的一生,對其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影響。何士光自己曾說,他最熱愛的曲子是中國著名音樂家聶耳所作的《翠湖春曉》。而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可見他曾經(jīng)學習琵琶彈奏的古典音樂《陽春白雪》《春江花月夜》等曲子的基調相當明顯?!斗N包谷的老人》中,一開篇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奠定小說的基調—幽美、寧靜、和諧,同時卻傳遞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與作者善于二胡、琵琶有著本質聯(lián)系。
重重青山“默不作語”“太遙遠”,也“太寂靜”,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情人性至善至美是作家筆下落溪坪的基本概貌,落溪坪通過一條隱約的山路與外界相溝通,這種環(huán)境的呈現(xiàn),就如沈從文《邊城》中的茶峒,與世隔絕;如廢名《竹林的故事》中的富有古典詩意的鄉(xiāng)村;如汪曾祺《受戒》中和諧的趙莊。落溪坪在時代的大變革中,仍舊保持著詩性,不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它是現(xiàn)代文明席卷下獨存的“桃花源”,是知識分子的“烏托邦”,這里的人們過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的生活。何士光的小說中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具有典型的中國古典音樂當中的古樸美,是音樂化了的世界,它不單純是詩意化的,古典音樂成為一種背景隱現(xiàn)在其小說中,在這種背景下隱含著一種悲涼之感,并使這種悲涼成為小說的基調音。
幽美寂靜的環(huán)境和淳樸善良的人性之間相互造就。作者對劉三老漢悲涼的生命狀態(tài)給予人文關懷,讓老人在苦痛的經(jīng)歷中享受最后一絲溫暖人心的光,這光就是來自作者筆下落溪坪人們骨子里的真、善、美。落溪坪的淳樸、真、善、美與之前蹇先艾的貴州農村的閉塞相異,作者規(guī)避了封建社會殘留下的落后又殘酷的習俗和人性的殘暴,與其他鄉(xiāng)土小說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何士光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溫暖敘寫的突出,這是時代使然,是中國社會不斷解放、不斷突破、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使然。與同時代的小說風格相比,何士光溫情敘事的風格凸顯,沒有傷痕文學或反思文學中充滿對人性回歸的呼喚。何士光堅持自己的寫作風格,在安詳寧靜的敘事中反映人性的真、善、美。
何士光的小說“和音樂一樣具有結構的和諧、旋律的流暢”,在《種包谷的老人》中,一開頭的“重重青山默不作語”與結尾的“成年累月靜靜的石板”的書寫使得小說在結構上和諧平緩,首尾呼應。小說在情節(jié)結構上的安排避開波瀾起伏、激烈的矛盾沖突,一直堅持著平緩祥和的溫馨敘事風格,講述著劉三老漢在失去妻子兒女后,獨自一人在落溪坪的生活。這種敘事風格跟小說中老人的性格格外相似,老人在外貌上“似乎總是一個模樣,仿佛他不曾年輕過,也不能變得更老”,在神態(tài)上“不曾見過他分外高興或者憂傷”,他情感上的憂傷或者歡樂都總是默不作聲,不外露。這種平靜如水的生命和小說在整體上的敘事風格合二為一,成就了文字與音樂之間的通感,在平靜的背后流露出淡淡的憂愁,共同構成了何士光小說的溫情敘事風格。無論是書寫生死,還是書寫人情世故,何士光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
何士光的成就源于他自小就喜歡閱讀的習慣,其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就已經(jīng)閱讀完所有的當時流行的武俠小說和演義小說,隨后又受到魯迅和俄國文學的影響?!斗N包谷的老人》與俄國作家蒲寧的《安東諾夫卡蘋果》的敘事風格有相似之處,都講述了遠離政治、都市等的生活。兩部小說都成就了一幅風景小品畫:人性的淳樸善良和大自然的獨特美景在小說中得以展現(xiàn)。在何士光的小說中對自然景物的書寫是他傳達情感的重要手法,無論是喜悅之感還是惆悵之情,都是在這種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中呈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文化中,把“道”看成世界萬物的本質。在作者后期的寫作中把握了其中的精髓,在這種看似淡泊寧靜的敘事中,潛藏著作者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看法,從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經(jīng)歷和語言文字之間呈現(xiàn)的張力,內心是不滿于現(xiàn)狀,但是通過與語言文字表現(xiàn)的卻是一種出奇的寧靜安詳。
縱觀何士光的作品,營造柔和安寧的氛圍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斗N包谷的老人》規(guī)避了劉三老漢自然生命的消逝,如果把老人生命存在的世間比作一天中白晝的部分,那么他的一生可謂是“白日苦短行”。這種寧靜安詳?shù)?,帶有悲涼基調的敘事,毫無疑問受到作者從小學習音樂的影響,以此規(guī)避一切關于人生不幸的存在。這種規(guī)避的背后,實際上正是體現(xiàn)米蘭·昆德拉所言用小說揭示被人們遺忘的存在。何士光在規(guī)避的背后揭示出自然生命終結的現(xiàn)實。生命的死亡是客觀規(guī)律,是人本身無法抗拒、不可改變的,然而人物之間關系的“死亡”消逝則是更多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作者對以上二者死亡消逝的規(guī)避,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對精神生命的拯救,是一種精神上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