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
音樂鑒賞師/徐珊李曉朦
向北,再向北,一路向北,你來到內蒙古。城市的暑氣與喧囂被你遠遠拋在身后,迎面而來的空氣舒爽又清新。天空遼遠,水草豐茂,牛羊成群。喝著香甜濃郁的奶茶,聽著穿過曠野的牧歌,你仿佛也成為草原長卷里的一景。
可你有沒有想過,當冬季的暴風雪襲來,如畫的草原遭遇巨大的災難,一切美好都被摧毀時,若你身處其中,你會怎么做?
蒙古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這樣做的:1964年2月9日中午,暴風雪來了,羊群驚恐四散。阿爸常說:“羊是集體的財產,一只也不能丟!”于是她倆不停地奔跑、攔擋,驅趕羊群回家。但是狂風暴雪就像一道無形的墻,阻擋著羊群的歸路。龍梅與玉榮在風雪中整整堅持了20多個小時,直到大伙找到她們。龍梅與玉榮為保衛(wèi)集體財產不怕犧牲的事跡傳遍了中華大地,她們被稱為“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時,龍梅11歲,玉榮還不滿9歲。
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以同名動畫片主題歌和一支內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作為音樂素材寫成,全曲一共約15分鐘,分為5個部分:草原放牧、與暴風雪搏斗、在寒夜中前進、黨的關懷記心間和千萬朵紅花遍地開。今天,我們來欣賞它的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掃一掃下方的二維碼,邊看解讀,邊細細聽這首樂曲。
引子
圓號奏響,引入全曲,隨后是一個由低到高、由弱漸強、生機盎然、富有動感的樂句。這既表現(xiàn)出“小姐妹”的天真可愛,也透露出蒙古族人血脈里的英雄氣質;既表現(xiàn)出內蒙古大草原明朗、清新的景象,也展示出它蘊含著的浩然、雄渾的北方特質。
第一樂段
第一樂段取材于同名動畫片的主題歌,節(jié)奏輕快活潑,旋律靈活跳蕩,速度較快,具有舞曲的特點。小姐妹在晨風中緩緩揮動羊鞭,輕輕地落在小羊的身上?!斑氵氵恪?,喜歡粘著姐姐的小羊委屈了,氣呼呼地跑向遠處。散開的羊群如同珍珠一般灑落草原。姐妹倆“咯咯”地笑了。
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摘用了一首內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斷,音調寬廣起伏,氣息悠長,速度徐緩,凸顯了蒙古族音樂的風格。小羊在認認真真吃草,阿爸和阿媽在加固蒙古包。當草原的風吹起,姐妹倆放聲歌唱,歌聲里滿是她們對草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贊美。
對比
第一樂段刻畫“小姐妹”歡快的放牧情景,曲調包含舞蹈性因素;第二樂段抒發(fā)“小姐妹”內心的禮贊,雙簧管的加入,讓樂曲更具抒情性。這兩個“性格”不同的樂段既有鮮明的對比,又和諧地結合,勾畫出“小姐妹”豐滿的藝術形象。
今日主場
琵琶:屬于彈撥類樂器,一般由木或竹類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有四弦,頸與面板上設有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各指按弦于相應品位處,右手戴假指甲撥弦發(fā)音。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豐富,表現(xiàn)力位于彈撥樂器之首。
明日大師
蒙古族的舞蹈節(jié)奏明快、熱情奔放,抖肩、翻腕等標志性動作表現(xiàn)出蒙古族人熱情開朗的性格。大家模仿圖片動作,隨音樂舞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