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法光
入秋之后,早晚溫度較低,如果不注意適時增減衣物,極容易給風寒之邪可趁之機,引發(fā)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多發(fā)病急速,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其中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以口角向一側歪斜和眼瞼閉合不全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因此俗稱為“口眼歪斜”“吊斜風”?;颊邥杂X面部肌肉呆滯、麻木,無法進行鼓腮等一系列動作,漱口時漏水,攝入的食物會停留在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患側唾液分泌銳減。
過去認為,面癱發(fā)病急性期因炎性水腫,不宜進行針灸治療,以免刺激加劇炎性物質(zhì)的分泌。但目前多數(shù)臨床研究與應用均證實,急性期即可行針刺治療,能起到疏通經(jīng)絡,激發(fā)經(jīng)氣,刺激面部神經(jīng)使之向好的方向轉變的作用;但要注意針刺的手法和刺激強度,才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康復。現(xiàn)就臨床常用的周圍性面癱的針灸治療方案介紹如下——
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jīng)腧穴為主,常用穴位有頰車、地倉、顴髎、陽白、四白、翳風、合谷,配穴有下關、風池、水溝、承漿、迎香、足三里等。面癱的早期針刺手法宜輕,以平補平瀉法為主;急性期過后針刺手法宜重,并加用灸法。
此方法適用面癱急性期過后的恢復期,常用穴位有頰車、地倉、顴髎、陽白、下關、太陽。操作方法:每次選2~3組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之后接通電針儀,采用斷續(xù)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微抽動最佳,通電時間控制在10~20分鐘。注意,如果患者的額紋消失或者變淺,對陽白穴應該向下透刺到眉毛中間;如果患者鼻唇溝變淺,對迎香穴應該朝鼻根方向刺;如果患者口角歪斜嚴重,對地倉穴應該向頰車穴方向透刺,對太陽穴向下關穴方向透刺。
對于口角歪斜,鼓腮無力,咀嚼不便,飯粒常常停滯在齒外,甚至漏水或流涎者,可以采用小三棱針,在患側上下口唇或患者口腔內(nèi)側壁黏膜輕輕點刺,促使其微微出血。
一些病患病癥較為嚴重,口歪眼斜不見好轉時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即采用補法針刺患側四白、翳風兩穴(所謂兩點),再從地倉穴向人中穴透刺、人中穴透健側地倉穴、健側地倉穴透承漿穴、承漿穴透患側地倉穴(所謂四圍)。
用2 8號五寸不銹鋼針一支,由患側頰車穴進針,初刺時稍深,漸入漸淺,由頰外可見,待針尖正對口角為度。在距針尖五分處,以一手食指按壓皮膚,另手捏住針柄向一個方向旋捻幾下,持針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則面頰堆累皺縮,使口唇及顏面漸趨正常。每隔3天1次。
對于病程遷延不愈,多次采用針灸治療無效者,可采用“交經(jīng)繆刺”,即在健側面部眼上至唇下選擇3~4個穴位,采用瀉法針刺。依據(jù)《內(nèi)經(jīng)》“左勝則右病,右勝則左病”的原理,只在健側針刺,也可治療疾患。
上述方法,在治療面癱方面成效突出、優(yōu)勢明顯、無毒副作用,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到臨床治療過程中。久針不愈,或確屬由受風寒為誘因者,可加用灸法,療效亦顯。此外,要想保證治療效果,患者的配合程度也很重要,除了遵醫(yī)囑堅持完成療程治療,還要注意在治療期間避風寒,規(guī)律生活,戴口罩,清淡飲食,忌食煙酒,積極鍛煉面部肌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