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容
近年來,隨著各項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許多疾病均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腎功能衰竭仍然是治療難點,由其導(dǎo)致的死亡率已在我國內(nèi)科疾病死亡中位居第三。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指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緩慢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最后導(dǎo)致尿毒癥和腎功能完全喪失,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生化內(nèi)分泌等代謝紊亂組成的臨床綜合征?;颊咴缙谂R床癥狀及體征并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開始出現(xiàn)尿少、水腫、貧血、厭食、身體乏力、呼吸聲長、嗜睡或昏迷等癥狀;進入終末期后,由于腎功能損害嚴重而發(fā)展為尿毒癥,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構(gòu)成極大威脅。
臨床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尚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需要通過透析或者腎臟移植來緩解決,這也是目前僅有的可行方案。但長期的透析容易導(dǎo)致貧血和營養(yǎng)不良;腎臟移植則要面臨器官來源的短缺、移植物的長期存活及排異反應(yīng)等難關(guān)。因此,對于無法進行腎臟移植者及長期進行透析治療者,可以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采用中藥內(nèi)服、中藥灌腸、穴位貼敷等特色療法,來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
腎衰竭在祖國醫(yī)學(xué)中被歸屬于“水腫”“虛勞”“癃閉”“腰痛”“關(guān)格”等范疇,認為其可因先天因素、稟賦不足、臟腑失健而發(fā)生,抑或因久病失治、傷及脾腎后出現(xiàn)水腫、淋證、腰痛諸疾,久之不愈而加重脾腎損傷引發(fā)本病,亦可因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常、勞累過度引發(fā)。由于病程延長,病機變化多端,可見諸多證候。
脾腎氣虛型 癥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腹脹納差,腰膝酸軟,大便稀溏,苔厚黃膩,脈數(shù)細滑,治療以健脾強腎、益氣和胃為主,推薦中藥方劑香砂六君子湯合黃連溫膽湯(黨參、白術(shù)、薏苡仁、山藥、木香、砂仁、黃連、茯苓、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甘草)加減。
脾腎陽虛型 癥見食少納差,嘔吐清水,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舌淡體胖,苔白潤,脈沉細,治療以溫補脾腎、化濕降濁為主,推薦中藥方劑實脾飲合腎氣丸(白術(shù)、茯苓、黨參、草果、淫羊藿、山萸肉、菟絲子、附子、干姜、陳皮、枳實、甘草等)加減。
脾腎氣陰兩虛型 癥見氣短,腰膝酸軟,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尿少色黃,舌紅,苔薄黃微膩,脈沉細帶數(shù),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清化濕滯為主,推薦中藥方劑參芪地黃湯或大補黃芪湯(知母、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藥、丹皮、黃連、黃柏、茯苓、丹參、甘草)加減。
肝腎陰虛型 癥見口干舌燥,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大便干結(jié),舌淡紅少苔,脈弦細,治療以滋補肝腎為主,推薦杞菊地黃湯合二至丸湯(山萸肉、熟地黃、淮山藥、澤瀉、丹皮、枸杞、菊花、女貞子、旱蓮草、益母草、生茜草、生地榆、川芎、桔梗)。
陰陽兩虛型 癥見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清長,舌淡齒痕,脈沉細,治療以陰陽并補、養(yǎng)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為要,推薦中藥方劑金匱腎氣丸合二至丸(肉桂、丹皮、山萸肉、熟地、茯苓、澤瀉、淮山藥、女貞子、旱蓮草、熟附子)。
中藥保留灌腸法主要利用腸壁的半透膜的滲透性被迅速吸收,起到全身治療作用,特別對臨近的器官,如腎臟等作用更為顯著。治療腎衰竭,選用生大黃、制附子、丹參、蒲公英、紫花地丁、煅牡蠣,或大黃、大黃炭、丹參、三七粉、附子、細辛,濃煎至200毫升,睡前保留灌腸1~2小時。
選用桃仁、莪術(shù)、三七粉、半夏、黃芩、白芥子,研磨成粉,與生姜汁、食醋、清水混合制成硬幣大小,睡前貼于腎腧、涌泉、腰陽關(guān)、足三里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