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觀
[摘? ?要]教育懲戒與賞識教育同為教育手段,皆有其存在的學習心理學、教育學與法學依據(jù),但懲戒不同于懲罰。文章從懲戒的教育屬性闡述了教育懲戒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并從策略把握角度提出了教育懲戒的規(guī)范性、適切性、科學性與藝術性實施建議。
[關鍵詞]懲戒教育;教育屬性;策略把握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對此,有的教師拍手稱快,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對調皮任性的學生進行懲戒有了依據(jù);也有不少教師感到失望,覺得此規(guī)則硬度不夠,所設置的“禁令”會使教育者放不開手腳,很難改變當前存在的教師不敢管、不愿管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這兩種理解都有偏頗之處。為更科學地實施教育懲戒,首先應厘清其教育屬性,并從屬性出發(fā)探究教育懲戒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懲戒本質的教育屬性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懲戒教育是基于青少年心智發(fā)育尚未健全完善的情況下,與正面教育一起構成德育范疇的底線性手段,是指“通過給青少年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激發(fā)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1],兩者殊途同歸。
1.基于學生心智的成長需要
教師難免會碰到任性的“熊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任性”其實就是學生心智成長過程中的認識偏差與行為自制力缺乏造成的。
學生的認識偏差,可能會導致他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當正面教育不能收到預期效果時,教育者必須考慮先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譬如,許多青少年不認同學校限制“早戀”的規(guī)定,自然會對教師與家長的說教置之不理,或者陽奉陰違地從公開轉入“地下”。
學生行為自制力的缺乏也是導致其任性的原因?!皩医虒曳浮笔且恍﹩栴}學生的共性,他們的成長障礙不一定全是認識問題而是自制力缺乏。譬如沉湎游戲的學生自己也能認識到行為不當,但卻欲罷不能。這種情況下,溫和的正面引導往往“藥效不足”,難以根除學生的“上癮”行為。這時,學生的自制力就需要通過恰當?shù)膽徒浣逃枰耘囵B(yǎng)。
懲戒就是給有認識偏差的對象先畫出一條行為的界線,然后再進行逆向心理糾偏。若學生迷失方向,則當予以當頭棒喝,以促其幡然醒悟。例如,對交通違規(guī)行為就不能只進行正面教育,若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必然會出現(xiàn)更多嚴重違規(guī)行為甚至導致交通事故。讓學生受到懲戒,是為了激發(fā)其悔改,痛定思痛后,對自己的認識與行為真正進行反思和糾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任務是既要激發(fā)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對學生心靈里滋長的一切錯誤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比说脑竿蜎_動并不都是合理的,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依據(jù)社會規(guī)范來約束學生的認識與行為。
2.基于育人目的的終極要求
教育專家李鎮(zhèn)西說:“素質教育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學會做人,學會學習?!苯逃慕K極目的是育人,使學生成人成才。
學生的心智成長具有漸進性與差異性,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無論教育對象是沿著正面引導的預期成長,抑或出現(xiàn)逆反偏差,德育都需通過正反兩面手段承擔起使之健康成長的使命。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毖普T、啟發(fā)式、激將法,抑或批評、懲處,都是教師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與手段,而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朝著社會需要的目標成長,不管是成為精英,還是普通勞動者。
犯錯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正?,F(xiàn)象,當教育者始終對育人終極目標保持清醒,就不會將犯錯的學生置于對立面,任性的學生更需要愛護和引導。許多老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畢業(yè)的學生中,往往是那些一直挨批評、受懲戒的“調皮蛋”與自己更親近,時常感念老師的教誨??梢?,學生會在成長中不斷反思,終將領悟懲戒者的育人初心。
3.基于教師職業(yè)的使命驅使
現(xiàn)代教師的職業(yè)使命是什么?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品德、智力、體質等全面發(fā)展;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等。其中,也應包括學生各種思想認識偏差與成長障礙。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狈湃畏稿e、明哲保身是教師的失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睂W生思想行為方面出現(xiàn)的偏差,教師應理直氣壯地予以糾偏?!皯驼?,以正其心也。”懲戒也是一種教育,教師不能因為個別家長與學生的極端行為而放棄自己的責任與權力。嚴而有度,寬嚴相濟,以關愛之心施以懲戒,應成為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
二、懲戒教育的策略把握
基于懲戒的教育屬性,教師應在實施教育懲戒的過程中注意規(guī)范、科學與藝術性的把握,使德育方式更全面,效果更完善。
1.懲戒教育的規(guī)范把握
提倡懲戒教育的規(guī)范把握,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精神體現(xiàn)。
(1)有利于學校育人的法治建設
教育懲戒是校內執(zhí)法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懲戒不僅是規(guī)避學生違規(guī)違紀行為的手段,還是培養(yǎng)學生民主意識與法治精神的有效路徑。對于懲戒的具體細則,不僅教師要理解把握,學生也要心中有數(shù)。懲戒教育的出發(fā)點應是“畫一紅線,禁止入內”。懲戒總是給人帶來不適,學生為了規(guī)避懲戒,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從而逐漸形成遵規(guī)守紀的習慣。從行為干預的角度考慮,就是要降低學生不良行為的發(fā)生率,這需要通過預警和懲戒機制,糾正學生的偏失,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許多學校都有合乎德育本質的校紀校規(guī),有集體認可的班級公約,即凡事告之于前而禁之于后。而在實施過程中介入聽證、申訴等程序,也將有利于從法治角度避免任意、武斷、錯誤或不當,以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2)有利于懲戒實施的分寸把握
《規(guī)則》第七條列出學生六種違紀情況,說明了教育懲戒的針對范圍;第八、九、十條分別將學生違紀按程度分為三種情況,要求必須根據(jù)不同程度采取相應懲戒;而第十二條所列八種禁止性內容,更是明確了教師在教育懲戒實施中可能出現(xiàn)的模糊判斷與越界行為,以提醒教師避免違背教育屬性與德育初衷,不可對學生進行體罰或人格侮辱?,F(xiàn)實中的師生沖突,起因往往是學生的任性,但“質變”卻多因教師懲戒分寸失當。
2.懲戒教育的科學把握
懲戒失當可能表現(xiàn)為懲戒不足或過度。鑒于一些家長的過度保護或蠻不講理,一些教師也不得不退讓以明哲保身。也有些教師堅守“師道尊嚴”,缺少民主意識,常把對學生的懲戒演變?yōu)閼土P,導致過猶不及。
懲戒教育的科學把握需要有針對性與適切性?!兑?guī)則》根據(jù)程度輕重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較重和嚴重三類。一般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輕微的學生,包括點名批評、口頭或書面檢討、增加額外教學或班級公益服務任務、一節(jié)課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課后教導等;較重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較重或經(jīng)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生,包括德育工作負責人訓導、承擔校內公共服務、接受專門的校規(guī)校紀和行為規(guī)則教育、被暫?;蛘呦拗茀⒓佑斡[以及其他集體活動等;嚴重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嚴重或者影響惡劣,包括停課停學、法治副校長或者法治輔導員訓誡、專門人員輔導矯治等。明確教育懲戒的分類依據(jù),將使懲戒教育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
懲戒的目的是糾偏,是育人。學生各異,違紀原因不同,實施科學的懲戒教育,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因人而異,因人施教,以達到“懲而戒之”的育人目的。
3.懲戒教育的藝術把握
國家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并非要教師對違紀犯錯學生簡單化懲處。要追求學生成人成才的最大值,就必須注重對懲戒教育的藝術把握。
(1)把握好表達方式
批評也可以讓人如沐春風。不同表述的批評也會有不同的收效。好的表述可以讓學生愿意接受,深受教育,“親其師而信其道”;反之,則有可能會讓學生心生厭煩,甚至產(chǎn)生抵觸與怨恨。因為“恨鐵不成鋼”而大加責罰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教育效果。所以,把握表述的藝術性,讓學生心服口服,應是教師的基本德育素養(yǎng)。
(2)把握好教育場合
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心,尤其那些經(jīng)常違紀、對教師成見較深的學生,如果教師懲戒學生不分場合,很容易造成師生對立。筆者從教四十年,凡遇到學生違紀,在大庭廣眾下多為和風細雨、誠懇說理,個別面對時才會義正辭嚴、直擊痛點。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頗有成效。
學生在學校犯錯往往不希望家長知曉,在家中犯錯不希望教師知曉。所以,筆者不會利用學生這點脆弱的心理去擊垮他,反而會保護他們的自尊。如此,犯錯的學生雖然受到懲戒,但仍心存感激,更容易達到口服心服的效果。總之,不分場合的隨意懲戒是缺少策略的表現(xiàn),善于選擇懲戒場合也體現(xiàn)了教育懲戒的藝術水平。
(3)把握好批評時機
教育懲戒的時機應盡量選擇犯錯學生情緒漸趨冷靜的時候。例如,兩個男生由爭吵發(fā)展到動手,筆者趕到現(xiàn)場時倆人正在氣頭上,所以沒有以雷霆之勢壓鎮(zhèn),而是先把他們分開冷靜10分鐘,再讓他們各自思考并整理出彼此的對與錯,冷靜后的雙方都認識到自己的沖動,接下來的懲戒批評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有時,教育懲戒還需要家校配合,涉及學生“隱私”的也要有所“遮蔽”;一些沖突應當場制止,而一些矛盾可以緩一緩再冷靜化解。這些都是對懲戒時機的藝術把握。
三、結語
總之,懲戒不是懲罰?!皯汀笔鞘侄危敖洹辈攀悄康?。教育者要基于學生心智發(fā)展水平和個性特征,不忘教育的終極目標,科學合理地把握懲戒教育之“度”,使教育懲戒成為德育舞臺的邊界,而非教育手段的鐐銬。
參考文獻
[1]勞凱聲,鄭新蓉.規(guī)矩與方圓:教育管理與法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268.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