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美娟 于斌山 溫劍峰 李款
摘要:文章以消防理論為基礎,從人—物—環(huán)—管4個維度出發(fā),總結出影響古建筑火災的14個要素,構建古建筑火災危險性的遞階結構模型(ISM)。同時,結合溫州市古建筑實地調研與檢查情況,建議加強建筑消防設備維保,多渠道探索消防文化與知識宣傳培訓,積極探索“互聯(lián)網+”安全治理,從而助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治理。
關鍵詞:解釋結構模型(ISM);古建筑;消防設備;“互聯(lián)網+”
旅游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之一,然而,在文旅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容易遭受各種因素的破壞。其中,火災是文物古建筑受到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也有一系列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研究。韓嘉興[1]對北京市12個區(qū)域,共計77座古建筑進行火災荷載調查研究,統(tǒng)計古建筑的結構形式與內部可燃物分布情況,分析得出古建筑固定火災荷載值與活動火災荷載值。Julio Tozo Neto[2]對葡萄牙269棟建筑的狀況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這些建筑中中度至重度的火災風險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在“互聯(lián)網+”與古建筑消防結合方面,林麗[3]對“互聯(lián)網+”在文物古建筑火災預防方面應用的意義進行分析。在理論評價模型方面,謝旭春[4]以管理、防滅火能力為出發(fā)點構建了在建建筑的火災風險指標體系,針對在建建筑的不同施工階段采用層次分析和模糊評價方法,發(fā)現(xiàn)用火用電在所有風險因素中最突出。從總體上看,國內外關于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也有實踐層面,同時也在嘗試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在古建筑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有的評價指標體系,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但同時我們亦發(fā)現(xiàn)國內古建筑消防安全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缺乏古建筑隱患數(shù)據(jù)的分析及標準的治理體系。例如事故隱患排查標準不規(guī)范,網格員專業(yè)技術水平差,在評價模型中指標不夠全面,缺乏實地考察及分析。
因此,文章針對文物古建筑的特點,基于現(xiàn)有的消防理論知識,采用ISM法分析了文物古建筑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文物古建筑ISM模型。進一步實地調研分析溫州市古建筑消防安全現(xiàn)狀,為提高文物古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據(jù)。
一、文物古建筑危險性ISM模型
(一)影響文物古建筑火災的因素分析
ISM為解釋結構模型方法,該方法對若干具有內部關聯(lián)性的要素進行分析,以多級階梯結構模型來闡述復雜的系統(tǒng)問題[5]。
根據(jù)ISM理論的建模流程,對文物古建筑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然后構建鄰接矩陣、可達矩陣,最終建立ISM模型,針對計算結果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通過專家調研訪談并結合古建筑實際特點,從人—物—環(huán)境—管理4個維度出發(fā)選取了14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二)鄰接矩陣的建立
經過專家的嚴格打分及訪談咨詢,課題組確定了14個要素中兩兩相對的影響關系。兩兩之間若有影響則記為1,無影響則記為0。
則其鄰接矩陣Q為:
(三)結果分析
課題組通過建立可達矩陣和ISM遞階結構模型,采用Matlab進行計算,根據(jù)計算結果建立古建筑火災危險性的ISM模型,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文物古建筑火災的影響因素體系是一個具有多層遞階有向結構的復雜系統(tǒng)。通過對人為因素、火災荷載及設備、建筑物及外部環(huán)境和安全管理這4個維度以及其下面的14個要素進行分析,文物古建筑相應的交互關系為:
表層直接影響因素:可燃物種類、可燃物使用頻率、消防設備配置、消防設備維保、消防供電、周邊可燃物及建筑、環(huán)境溫濕度、與消防隊距離、應急預案及應急處置。可以看出可燃物種類、可燃物數(shù)量等是導致文物古建筑火災發(fā)生的直接原因,而消防設備配置、消防設備維保、消防供電是保障文物古建筑安全務必要重視的直接影響因素。
中間層間接影響因素:消防安全意識和建筑物耐火等級。其中,消防安全意識關系著整個建筑的消防安全,游客無消防安全意識、網格員、村民消防安全意識差易導致火災事故的發(fā)生。
深層根本影響因素:受教育程度和老年人比例。當前溫州市大多數(shù)建筑處在山林中,而這些建筑主要居住者為老人、村民,他們受教育程度低,老齡化嚴重,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消防安全培訓,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消防設施操作技能差,這也將導致火災的發(fā)生或發(fā)生后無法進行有效控制。要保障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必須增強網格員、村民及旅客的素質,加強理論與操作能力學習,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消防安全教育,老人的宣傳教育方面可以采用情景劇、戲劇等形式開展。
二、溫州市古建筑消防安全現(xiàn)狀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溫州市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狀況,筆者在2020年12月—2022年4月深入溫州永嘉、泰順、文成進行調研,包括縣保、省保、國保建筑200余家。
由于古建筑隱患問題錯綜復雜,為了清晰地表現(xiàn)出隱患類別,更好的通過專項整治對各文保場所進行管理,課題組將問題大致歸為四大類,以便能直接、清晰的說明隱患問題,分別是標識安全、電氣安全、消防安全、其他安全。
(一)標識安全
標識中文物保護碑作為識別文物種類,了解其文化背景、故事的載體,具有警示后人、保護文化的作用。日常巡檢時,觀察其外觀是否完整,有無缺漏即可。標識中還有一處檢查重點,即安全責任人信息銘牌,它具備完整的管理員信息,通過網格架構,完善、落實安全責任,可以有助于人們對文物場所安全保護的監(jiān)督,巡檢時,需要將它告示于大門側明顯處。當前溫州市標識牌相對較完善,信息完整,進行網格化治理效果明顯。
(二)電氣安全
電氣問題是文保場所的主要隱患,各類諸如電線裸露、廢棄電線、電線老化、私拉電線、電線接口裸露、未進行套管等問題顯現(xiàn),民居建筑、宗祠建筑尤為明顯,電線改造需要有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進行整改,鄉(xiāng)鎮(zhèn)部門組織整體改造,杜絕隱患升級。電燈、插座等其他用電設備應符合規(guī)范,不使用白熾燈,不應用大型用電設備,不私拉亂接。當前溫州市文物古建筑中電氣問題占比為30.5%,占比較大。
(三)消防安全
古建筑應急疏散條件先天不足,當前發(fā)現(xiàn)古建筑中存在連接部分單體古建筑的小路狹窄難行,防火間距小,消防車無法駛入等隱患。滅火器作為消防場所的最基本的滅火設施,應每月完善滅火器安全檢查記錄表,及時清除廢舊滅火器,當前存在的隱患為滅火器維修不及時、滅火器配置不足以及安裝高度不符合要求等?;馂淖詣訄缶到y(tǒng)及消火栓系統(tǒng)能保證在火災時及時預警和撲救初起火災,調研發(fā)現(xiàn)溫州市當前古建筑中安裝的獨立式煙感無法使用,煙感安裝位置不符合要求。當前溫州市文物古建筑中消防設施問題占比為59%,占比最大,說明當前設備設施存在嚴重不足或設備無法使用現(xiàn)象。
(四)其他安全
其他安全主要包括水患、風患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問題。經過溫州市文物古建筑現(xiàn)場調研,政府安全管理相對到位,臺賬相對清晰,其存在問題所占比例為10.5%,占比相對較低。
三、建議與對策措施
通過以上理論與實踐調研,結合溫州市文物古建筑特點,筆者特提出以下措施推進溫州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建設與管理:
(一)以鄉(xiāng)村振興建設為目標,指引文物古建筑安全建設
當前溫州市大多為山區(qū),政府積極投入資金,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設背景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設施投入也日益加大,溫州大部分古建筑都配置了微型消防站、手動報警按鈕、獨立式煙感以及室外消火栓。但建設的過程中部分施工單位不夠負責,加之日常網格員消防設備知識薄弱,存在部分設施布置后無法使用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加強專業(yè)人士的檢查與管理,加強宣傳教育培訓(尤其是當?shù)乩夏耆耍┎拍鼙WC設施的完好有效。
(二)積極探索使用智慧消防產品,助推古建筑消防管理
溫州市文物古建筑基本位置都在山區(qū),起火后消防隊難以到達,一旦發(fā)生火災,后果嚴重。加之檢查調研中發(fā)現(xiàn)消防設備設施無法使用問題嚴重。因此,智慧消防產品的使用,及時預警消防系統(tǒng)的有效有利于加強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積極探索網絡化、智慧化文物古建筑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三)推進“互聯(lián)網+安全”閉環(huán)管理模式,保障古建筑安全建設
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溫州市推出了溫保場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保點進行安全隱患巡查,同時采用平臺登記隱患,下屬鄉(xiāng)鎮(zhèn)整改后消除隱患,形成隱患閉環(huán)管理,效果顯著。因此,地方政府應當考慮以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為契機,加大資金保障力度與資金扶持力度,引入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協(xié)助文保場所監(jiān)督管理,完善基礎性設備設施建設,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管理。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寬文物古建筑資金籌集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文物古建筑安全建設。
參考文獻:
[1]韓嘉興.古建筑消防性能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8.
[2]Julio Tozo Neto,Tiago Miguel Ferreira.Assessing?and Mitigating Vulnerability and Fire Risk in?Historic Centres:A Cost-benefit Analysis[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20,45: 279-290.
[3]林麗,周大火.“互聯(lián)網+”在文物古建筑火災預防方面的運用[J].今日消防,2021,06(08):99-101.
[4]謝旭春.在建民用建筑火災風險評估模型構建及應用[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0,39(08):1100-1103.
[5]陽富強,蔡逸倫,宋雨澤.基于ISM和ANP的高校實驗室消防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07):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