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大國。文字是文化延續(xù)和繁榮下去的載體,文言文體現(xiàn)了古人圣賢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寶藏。數(shù)千年的歷史興衰告訴我們,歷史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視傳統(tǒng)文化,才能保證不被別的國家和民族所同化,才能保證我們民族的生存基礎。然而,閱讀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對中學生而言常常感到難以理解。在新課標要求下,推動文言文的教學改革和提升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素養(yǎng)迫在眉睫。
一、新課標對中學文言文的具體要求
新課標對初中生的文言文要求比以往更高,通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查閱,新課標對初中文言文教學要求大概有以下四點:
(一)掌握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技巧,翻譯不僅要體現(xiàn)文言文表達的內(nèi)容意思,還要注重翻譯語句的文雅性。
(二)具有評價文章主旨內(nèi)容,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傳達出的情感的能力。
(三)具備掌握中考要求必會字詞用法的能力。
(四)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二、新課標教學要求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革策略
(一)適量多教,多多誦讀
多教并不是指課堂上教師帶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一字一句的講解,而是指教師可以在開啟一篇文言文學習之前,將該文言文高頻出現(xiàn)的重要字、詞組與之前學過的文言文相關聯(lián),做出一份參考資料供學生學習。或者是講授一篇相對簡單的文言文,而這篇簡單的文言文出現(xiàn)的字和詞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即將學習的文言文。適量多教講究的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效果。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韻律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吟詩頌詞的能力。通過多次誦讀,對學習的文言文產(chǎn)生了語感?!皶x百遍,其義自見”,反復的死讀不能讓學生明白其中要義,但是多次反復的誦讀會加深學生的印象,會讓學生在誦讀中開始思考句子含義。適量多教,多多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感性材料,對文言文的句式、用詞以及表達習慣有清晰的認識,這就為閱讀文言文打下了基礎。
(二)點撥指引,課堂互動
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過程中,可以將關鍵詞組的含義告訴學生,在課堂上采取互動的方式讓學生根據(jù)幾個關鍵詞組串連整句的意思。學生根據(jù)幾個關鍵詞組的意思依舊無法發(fā)揮想象力得出整句意思,這就會形成一種驅(qū)動力去迫使學生從之前的被“灌輸式”的教育中走出來,去自行查閱古漢語字典或課外輔導書?!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蓖ㄟ^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師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課堂互動形式可以是多樣性的,如可以進行分組討論,組員之間可以通力協(xié)作查閱資料,利用課堂時間各抒己見。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個看客或課堂秩序的管理者,而是引路人,指引學生如何查閱資料,如何將分散的知識點匯集為一個整體。
(三)靈活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師能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的多種形式向?qū)W生展現(xiàn)文言文所描述的故事和背景,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即便學校沒有配備多媒體硬件設施,教師也可以從歷史角度講述文言文背后的小故事。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歷史底蘊,教師應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地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情景,引導學生對歷史文化探索,接受國學文化的熏陶。文言文的教學應堅持因文而異、因生而異、靈活多變的方法。不同的文言文,文體不同,主旨、寓意不同,教師應改變傳授策略,有針對性地講解相關內(nèi)容。即便是同一篇文言文,教師也應考慮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靈活調(diào)整教學方式。
三、結(jié)語
教師是實施新課標教學改革策略的執(zhí)行人,學校在關注新課標教學改革策略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標教學改革策略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存在一個適應過程,學校在教學上既要追求創(chuàng)新又要在改革中尋求一個平衡過渡的方法。
參考文獻:
李新宇.語文教育學新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焦圣新(1981—),男,漢族,山東泰安人,本科,漢語言文學(中文)專業(yè),中教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