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如
[摘 ? ? ? ? ? 要] ?隨著智能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我國高職院校也在積極尋求思政教育網絡實踐平臺的新發(fā)展,借助互聯網龐大的信息資源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但隨之而來的是網絡信息種類龐雜、良莠不齊等基本特征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困境。對思政網絡平臺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加強思政教育實踐網絡平臺建設,維護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對新時期推進思政網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 ? ?鍵 ? 詞] ?思政網絡平臺;實踐教學;整合;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32-0031-03
如何理解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本質內涵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笨梢哉f,人類的認知過程及認知客體都是從屬于實踐的,教育教學過程本身更是通過不斷尋求新的教學實踐模式為學生建構起理論基礎與價值教育之間的橋梁,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學生主體的成長發(fā)展與智能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緊密連接,精準利用大數據技術的數據計算、動態(tài)分析、精準預測功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點和切入點,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管理的融合提供切實可行的新路徑。思政網絡實踐平臺通過篩選、整合海量信息資源精準分析新時代大學生的個體特征,有效形成網絡資源合力,守好網絡思政空間的大門,進一步增強思政育人的實效性。于是從把握“以人為本”的教書育人規(guī)律出發(fā)做好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管理工作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高職院校思政網絡平臺的現狀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網絡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網絡教學平臺和不斷更新的網絡教學資源為思政教育發(fā)展帶來新的探索。為深層次落實思政教學工作“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理念,各高職院校積極推動集校外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現場教學、校內實踐活動、網絡優(yōu)質教學資源分享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式網絡實踐教學。但在資源整合方面,尤其是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互通共享、線下學習與線上數據分析的精準對接、平臺間的協(xié)同育人實效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建構完整的教學體系,致使師生互動未觸及思政教育教學的根本層面——育德鑄魂。經研究,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一)網絡平臺資源出現學科門類構建不規(guī)范、資源分散不統(tǒng)一的現象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涉及不同年級、多門課程的教育教學,學生隸屬于不同年級、不同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于網絡平臺的選擇繁多,各類平臺大多只就思政教育實踐的某一方面進行單一重點研究,導致出現教育資源分散、原則理念模糊、教育過程不完整的局面,使學生無法準確掌握學科間的聯系,無法完成線上線下的轉換。同時,現有的網絡平臺教學資源沒有依據學科門類進行科學劃分和體系化整理,只是網絡海量信息的簡單疊加,忽略已有學科間所具有的邏輯架構和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元分散的網絡資源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產生一定阻礙,難以保證學習過程的完整性。
(二)在現有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率低的現象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多采取學生自行上網搜集資料并參觀校外紅色教育基地或觀看網絡視頻資源、撰寫實踐報告的形式。從實效性上來講,首先,統(tǒng)一組織學生參觀校外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受到組織管理困難、人力資源不足等方面的阻礙,無法有效完成實踐教學資源的深度轉化;其次,高職院校學生撰寫社會實踐報告的理論基礎較差,網絡有效資源整合能力欠缺,致使實地考察、參觀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同時缺乏實踐教學的后期反思性考核;從師生互動層面來講,簡單地上傳學習資源和發(fā)布作業(yè)與討論難以建立良性且深度的師生溝通渠道,互動溝通不及時、形式乏味單一,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呈現重形式輕內容的割裂,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難以提高,無法凸顯出網絡資源的教育作用。
二、思政網絡平臺教學資源整合的重要性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空間的限制,降低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與實體教室在教學中的主導性占比,如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大班授課模式、純理論教學難以真正使思政育人觀念入腦入心,集體實地參觀等實踐教學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多方限制,這使得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始關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整合。思想政治教學資源整合工作要求探索和構建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切實融合的教學新模式,通過對網絡資源的科學甄別和有序整合,做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導工作,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轉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與網絡信息技術的革新和發(fā)展同向而行,這種高度重合意味著人的主體生活、關于人的社會統(tǒng)一性問題的思考、信息資源的獲取路徑都更多依賴于網絡客體,雖然資源更加豐富,但存在網絡異化現象,如關于人的本質理論中通過勞動得以滿足需求、實現發(fā)展的合理關系容易被數字化的網絡空間所侵蝕和異化。當然教育主體中的教師也因為技術手段的發(fā)展而陷入工具理性的思潮中,缺失價值理性。從這一維度出發(fā),整合和建構網絡實踐教學平臺資源,將思政教育主客體互動延展至網絡空間,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思政教學的智能信息化和學生自主協(xié)作式學習是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探索工作的重大創(chuàng)新。通過做好網絡平臺數據資源的計算和分析,有效摸索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多維度實現對學習成果的可評測、可分析,從而有效發(fā)揮思政教育工作對培養(yǎng)現代化職業(yè)人才的引領作用,實現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發(fā)展的有機突破。
優(yōu)化教學資源整合,加強價值觀引導。我們知悉,關注“人之為人”的本體性意義和價值屬性是思政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隨著國家與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傳播與輸出模式悄然發(fā)生改變,如何做好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工作成為新時代教育之問。學生對于網絡信息資源的自主使用往往伴隨雙重性,在新知識的快速更新中又缺乏條例梳理和準確度考量。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建構的重要時期,片面搜集和吸收網絡信息易受負面信息影響和誘惑,同時常態(tài)化自我索取信息資源的習慣致使他們的自我奉獻意識和誠信觀念缺失,隨之而來的是精致利己主義思想的催生和泛濫粗糙的文化復制現象,這種價值觀偏差無形中對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沖擊。那么,“何為思政”應該是我們做好網絡資源整合工作思考的重點,一方面,思政實踐網絡平臺資源整合意味著應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網絡空間加強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規(guī)范網絡陣營的輿論主導工作,拓展思政育人空間,增強育人實效性;另一方面,思政本意為“思行善政”,通過實踐教學平臺進行師生共建共享思政教育資源,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政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是網絡思政空間建立的本質意義。
三、思政課網絡平臺教學資源整合的路徑研究
網絡思政空間的探索是立足于網絡實踐教學平臺對于受教者和施教者理念的適度融合。對于受教者而言,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的整合應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學習習慣與理念,讓受教空間不斷擴大,多維度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施教者領域出發(fā),意味著從案例整理、資料拓展、實踐活動設計等多角度整合教學資源,結合網絡社會交往的基本特征發(fā)揮思政育人作用。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持續(xù)性生成過程,即在人格的培養(yǎng)過程中,知識儲備、情感價值觀、行為意識都是教育應該關注的層面。新時期網絡技術的革新拉近了學生與網絡之間的距離,從網絡客體到學生主體,主流意識形態(tài)思想以多種傳播方式進入學生視野,或隱匿或碎片式。學生主體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參與者”,教育者的主導性地位有所下降,但本質層面教育主體和客體的地位并未發(fā)生轉變,教育者應充分發(fā)揮資源合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主動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指導作用。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主體特征,思政課實踐網絡平臺應立足育人根本,注重優(yōu)化資源的選取和推送工作。加強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教學資源的整合,樹立責任意識和時代使命擔當,積極構建網絡空間校園育人文化,從情感層面積極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借助自身專業(yè)知識甄別網絡信息,理性建構和整合網絡教學資源,提高主流價值觀引導的實效性,解決新時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
另外,優(yōu)化教學平臺資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哲學家馬克斯·舍勒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個人與其團體是一個整體,人在團體內直接認知其中的成員,也在邂逅他人中達到自覺?!惫膭顚W生個體加深在網絡實踐平臺的交往互動,通過自主獲取資源和交流分享,培養(yǎng)他們自主抉擇的能力,推動個性化育人理念的進一步完善。
(二)實現教學資源的多維度整合
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流動與共享是推動思政網絡平臺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加強教學平臺的專人負責制度,對平臺資源學科門類的精準劃分、網絡資料的準確性、深度挖掘有效資源進行科學規(guī)劃,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多維度整合。
1.實現不同知識模塊的精準劃分
高職院校思政網絡平臺嚴格根據不同學科門類對課堂教學資源、理論文獻鏈接、拓展閱讀、互動討論、實踐專題等精準劃分資源庫區(qū)域,完成課上與課下的無縫連接;優(yōu)化平臺網頁排版工作,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2.充分保證網站資源的實效性
為提高學生對網絡資源的使用率,立足學生網絡視角擴充多種類資源分享,如網絡視頻、優(yōu)質文章、慕課鏈接等。因此必須注意:一要加強網絡層級安全監(jiān)測,上傳資料必須經過嚴格審核和篩選,確保學習資源的政治性和準確性;二要認真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精準制定解決方案,保證教學資源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推動思政教師及時做好互動討論板塊的創(chuàng)意探索工作,針對時事熱點話題及時答疑解惑,從一人思考到生生互動聯合,增強學生合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深度開發(fā)、挖掘校內外有效資源
為保障思政教學育人工作理念的落實,思政網絡平臺還應深度挖掘校園文化建設、學科建設、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理念、大學生價值觀引領的有效資源。以“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為例,思政大課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四門高校公共基礎必修課,分門別類地結合典型案例構建專題教學,使得“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在建構中國話語和敘事性體系層面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和柔性互動,有效塑造中國形象,加強學生的情感價值認同。
(三)建構多元化學習模式
優(yōu)化考評機制,打造個體自主學習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特殊課程屬性,更要求在不斷完善全過程考核機制的基礎上關注差異性教學、關注學生個體。立足大數據計算、分析技術對學生學習全過程形成科學評測和動態(tài)分析,除了通過基本信息設置、定點測驗和基礎考核工作外,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喜好形成評測,及時更新學習資源。從學生角度來看,有助于從宏觀角度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形成整體性認知,從而主動制訂學習計劃,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從教師層面來看,通過后臺大數據計算及時掌握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關于不同學習模式的占比,從而有效調整授課模式和教學資源模塊占比,優(yōu)化課程管理。
立足現代教育教學觀念,推動多元學習模式建構。在網絡實踐教學平臺中,引進優(yōu)質資源開放課程,設計多元學習方案,加速教學資源流動和更新,實現教學過程由點及面的全方位轉化,幫助學生優(yōu)化時間管理觀念;集知識、思想、情感于一體的師生交流平臺,推動師生關系從“單一向度”轉向雙向互動,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呈現獨立的個體學習模式,而是實現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大融合,在加強學生對和諧社會交往關系的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實現思政教育教學的全方位、全過程覆蓋。
四、結語
整合思政網絡平臺教學資源有利于教育資源的科學分配和完整知識體系的建構,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的轉換。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思政網絡平臺的本質特征,扎實做好思政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整合工作。首先,教學資源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為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為主線,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切實符合新時期高職學生教育工作發(fā)展理念,從立德樹人的根本層面解決引領人、塑造人的問題。其次,堅守好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大門,實現良性引導的實踐教學目的。最后,通過整合教學資源,打通教學門類、教學空間、教學實踐的隔閡,真正推動大數據視域下的技術手段與思政育人價值體系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關永中.謝勒與知識社會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46-47.
[3]羅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書育人規(guī)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4]陳小華.大數據時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策略分析[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31(7):32-33.
[5]萬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資源開發(fā)與整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1):56-57.
[6]馬福運,侯艷娜.深度整合:“四位一體”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5):118-12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