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冰
[摘? ? ? ? ? ?要]? 新文科建設是一項國家重要戰(zhàn)略,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設進入全面啟動新時刻,非通用語學科具有重要的使命。新文科的首要任務是“育人育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標是“立德樹人”,然而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成為關鍵。高校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如何改變才能擔當如此重任,成為當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當務之急。如何將課程和思政在課堂上有機融合,對專業(yè)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部分高校為了進一步強化高校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的能力,已經(jīng)開展了很多交流培訓活動,全面促進課程思政有效開展。將從專業(yè)教師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確保非通用語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有效開展,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的大學生。
[關? ? 鍵? ?詞]? 新文科;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35-0072-04
一、引言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吳巖司長(2020)認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大發(fā)展的時代,文科教育是主要的軟實力、是關鍵的巧實力,是硬實力和銳實力的支撐。龍寶新(2021)指出,中國新文科建設的精神要義是:塑造時代精神,凸顯中國價值,迎接世界挑戰(zhàn),回應科技文明,使之有力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育。關于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教育系統(tǒng),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新文科建設重塑了外語學科定位及育人任務,進一步明確了外語人才的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課程思政建設為如何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教育教學實施方法,進一步對外語學科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凡(2021)認為,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緊密結合新文科“價值引領”的概念,通過角度、深度和溫度來拓展課程思政的內涵,設計課程相對應的目標、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和教育方法。唐析(2021)認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必須擔負起的責任,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yè)教師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課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課堂思政是課程思政得以實現(xiàn)的主要方法。目前高校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實踐探索,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實現(xiàn)課堂思政,教師肩負了重要的使命。加強對課堂思政的理解、探尋課堂思政有效實施的機制構建迫在眉睫。因此,高校要立足推進教師課堂思政的開展,進一步提高非通用語專業(yè)教師課堂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思政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具體要求,教師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不僅需要對課堂思政有正確的認識,而且需要具備豐富的課堂思政素養(yǎng),還要掌握先進并且合適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積極沿著教育改革的方向,主動求變,從自身的教育意識、教育方向和教育能力開始改變,把思政教育搬進每一節(jié)課。這成為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認真學習和對待的教學改革,也是一次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改革。
二、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的困境
課堂是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思政如何實現(xiàn)成為每一位專業(yè)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高校非通用語專業(yè)教師開展課堂思政教學活動中普遍面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一)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缺乏思政意識
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時間為兩年左右,各個省份都已經(jīng)逐漸開始了試點,進一步深入探索課堂思政的方法與策略。目前,大部分學校對課堂思政缺乏明確要求,沒有具體落實責任制,也沒有開展針對性指導改革。因此,一些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意識薄弱,導致思政內容無法具體落實到課堂上。當前,制約學校課堂思政建設有序推進的主要困難是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缺乏課堂思政建設的育人理念以及將其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意識。一些專業(yè)課教師使命感不強、育人意識較薄弱、對時事政治不敏感。教書育人的觀念還沒有發(fā)生較大轉變,還認為教書育人就是把每一堂課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就可以了,沒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沒有把國家的教育方針擺在首位,導致課堂思政意識嚴重缺乏。同時,一些學院沒有落實工作責任制,對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沒有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致使教師對課堂思政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個別還處在觀望狀態(tài)。因此,校方急需成立一套完整的督導評價體系,促進專業(yè)教師認識到課堂思政的重要性,全面推進課堂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需緊跟時代潮流,了解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同時積極落實學校課堂思政的具體要求,全面提升育人意識。
(二)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缺乏思政元素
教師如何提高思政知識儲備是課堂思政教學實施的必備條件。隨著課程思政大浪潮的來襲,專業(yè)課教師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實施方法不適應,進而感到焦慮或者困惑。因要求全面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而焦慮,因不知何為課堂思政元素而困惑。思政元素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思政元素是專業(yè)課教師開展課堂思政教學的首要條件。在課堂思政建設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成為重要的一部分。面對課堂思政這種全新的育人方針,要求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和政策要求中確立具體的育人目標,根據(jù)育人目標研究出適合的育人教材,也就是擁有足夠的思政元素儲備。事實上,高校的大部分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缺乏思政素養(yǎng),因為傳統(tǒng)的課堂外語教育模式都是偏西方化的。外語教學一直以來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外語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解有關對象國的國情、歷史、文化元素,導致學生忽視本國的國情、文化、精神等。并且,在現(xiàn)階段的課堂實踐教學中,一些專業(yè)課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有失偏頗。由于專業(yè)課教師目前沒有系統(tǒng)的課堂思政教學模板、教科書可以使用或者模仿,思政元素主要是通過專業(yè)教師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社會理解等因素決定,課堂教學內容既不系統(tǒng)也很片面。由于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因人而異,導致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觀點,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如何打破這一困境,全面開展課堂思政教育,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學校全面打造、教師積極探索,只有三方共同推進課堂思政教育改革才得以實現(xiàn)。
(三)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缺乏教學手段
課堂思政的全面開展急需一種既能提升教學效果,又能滿足外語專業(yè)學生能力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大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改變,許多課堂已經(jīng)廣泛使用PPT、視頻、音頻等輸出的教學模式。但是,為了迎合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部分教師的課件內容只是將課本知識直接搬到PPT投屏,沒有對知識點及時進行補充和輸入與時俱進的元素,導致學生沒有受到有效的啟發(fā)。因此,專業(yè)課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的思政元素容易出現(xiàn)生搬硬套、抓不住重點、偏離教學內容等問題,因為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容易戳傷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以往大部分教師都是無意識地將西方的文化、經(jīng)濟、知識等不斷輸入課堂,特別是外語類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并盡快掌握所學語言,更重視輸出有關對象國的具體情況。而課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好語言的同時,能用該語言自信描繪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情況。課堂思政并不要求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不斷輸入有關政治的知識,而是將專業(yè)類課程與思政元素在價值引領和育人導向方面有機結合與深度融合。這就要求專業(yè)教師轉變觀念,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國元素。其實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非常多的教育手段已經(jīng)應運而生,需要專業(yè)教師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找出符合課堂需求的教育手段,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思想,重視思政元素的運用,使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強化育人意識
外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從課堂的點滴做起,既講授語言知識,又潤物細無聲地結合教材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思政教學,從課本入手,完善教材,使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覺悟,樹立較高的道德水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一代接班人。外語教學肩負重要使命,非通用語教學是部分大學生向對象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的主要途徑。課堂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xié)同育人,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其教學模式、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然而“育人”先“育德”,要求教師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前提,更好地開展課堂育人工作。只有從觀念上進行深入、徹底的改變,才能在行動上做出與之相符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錘煉師德師風,擁護國家的政治路線,熱愛祖國的方方面面,洞悉國際發(fā)展動態(tài)。同時,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思政改革講座及培訓,進一步掌握課堂思政的方法,緊跟所在學校的課堂思政實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課堂育人意識。除此之外,還需要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扶持,學校落實工作責任制,雙管齊下,讓教師積極投入課堂教學改革中,從積極應變到主動求變,實現(xiàn)外語教育教學深刻且全方位的變革,把課堂思政的育人意識轉變?yōu)閷嶋H行動。
(二)找準育人角度
課堂思政需要專業(yè)課教師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元素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xiàn)為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重新規(guī)劃和分層設計課程的教育教學內容。通過培養(yǎng)“外國通”式的外語人才,幫助學生感知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積極因素,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培養(yǎng)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國家民族情懷,堅定中國文化立場,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實現(xiàn)不同文明互鑒(安豐存、李柏年2021)。由于國內非通用語教材普遍使用對象國語料,本土內容偏少且不系統(tǒng),導致大部分專業(yè)教師的課堂思政素養(yǎng)和教學理論嚴重缺乏。找準育人角度成為專業(yè)教師實現(xiàn)課堂思政的必要條件。面對如何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文明文化等語言知識和技能,大學生能用外語直接表達中國特色的新觀點、新詞匯等,需要專業(yè)教師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素養(yǎng)的大學生。目前,國家為了提高高校教師課堂思政的教學能力,專門開展了全民教師參與的“教師研修專題”等課程培訓。而全國課程思政大賽更是給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教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啟發(fā),為教師實施課堂思政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一些院校內部也舉辦針對性的或者階段性的課堂思政指導性活動,著重培養(yǎng)一支具有代表性的課堂思政專業(yè)教師隊伍,起到引領的作用。通過在教師間開展的課堂思政的交流分享會使其相互學習,也能及時了解教師開展課堂思政教學的困境,指導他們學習成長,快速掌握課程思政需要的政治素養(yǎng)。同時,學校也可以努力打造一些關于課堂思政的精品課程,讓廣大教師學習借鑒。思政元素僅靠個人的經(jīng)驗無法取得,因此,教師要積極參加培訓,認真交流學習挖掘出更多專業(yè)課課堂思政元素。教師只有自身掌握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將其融入課程;只有把課堂思政落到實處,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大學生;只有通過非通用語課堂思政的不斷建設,全面提升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有效提升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的能力,才能找準課堂思政的育人角度。
(三)提升育人能力
新文科建設要求教師通過將專業(yè)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教學,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潛移默化地發(fā)揮專業(yè)課教學的隱性育人功能。隱性教育是一種以間接含蓄的方式施于學生的教育方式。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需要通過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潛移默化地把思政元素帶進課堂。因此,專業(yè)課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手段顯得十分重要。信息化時代給教育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與教育對接,學習到更多高效的教育方法。一種好的教育模式既能減輕教師負擔,又能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目前,我們常用的教學模式有項目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問題導入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等。為更好開展課堂思政教學,下面將重點介紹項目式教學法和混合式教學法。
項目式教學法是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具體任務,通過小組協(xié)作教學而實現(xiàn)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在課堂情境導入、主要知識講解后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其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協(xié)助性,3~5人為一個小組,收集資料、制訂方案、開展任務;然后,教師對其點撥引導、過程檢查;最后,學生展示結果,修改完善方案。這種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運用能力、獨立工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講解知識點,融入思政元素,安排具體任務給學生,要求其對國內相對應的人文、歷史、經(jīng)濟等內容進行拓展研究,小組學生按教師的要求,使用外語討論分工,深入了解我國的人文素養(yǎng)。這種項目式教學模式特別適用于翻譯課、報刊選讀課、閱讀課程等。
混合式教學法是一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高校非通用語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要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對象國的單詞、語法、句子等基礎性知識,又要引導學生了解對象國的文化、風俗等,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課程思政的提出,要求學生更注重了解自己國家的人文、歷史,能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因此,教師結合學生能力發(fā)展需求,完善線上預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線上提前掌握詞匯、語法、文化背景等知識,用外語深入挖掘中國元素,或者中外文化對比等,并完成教師布置的線上預習檢測任務。結合線上預習情況,教師將學生線上突出的問題作為重點,在線下課堂進行講解。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特別適用于基礎課、聽辨課、演講課等。
四、結語
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要立足新文科建設的要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不同層面提升教師的課堂思政能力。基于廣西外國語學院非通用語課程教學實踐,從自身素質的提升、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及個人與單位組織關系三個方面對非通用語教師的能力提升進行初步探索與實踐。實踐結果表明,非通用語專業(yè)課教師課堂思政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幾點影響:有利于強化外語專業(yè)教師的課堂思政意識,從而促使高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促進外語專業(yè)教師課堂思政的育人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質量;有利于幫助外語專業(yè)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科建設剛剛起步,課程思政的提出也才幾年,大部分高校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關于課堂思政的研究還不成熟,因此,要真正全面開展課堂思政教育教學,非通用語課堂思政的教學改革未來還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141.
[2]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35-143.
[3]王欣,陳凡.角度、深度和溫度:新文科背景下價值引領與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J].外國語文,2021,37(6):16-22.
[4]唐沂.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J].海外英語,2021(21):172-173.
[5]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5):105-114.
[6]趙鳴歧.高校專業(yè)類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任務與標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5):86-90.
[7]安豐存,李柏年.新文科視閾下外語課程思政與外語人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外語電化教學,2021(6):7,
45-50.
[8]姜鋒,李巖松.“立德樹人”目標下外語教育的新定位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J].外語電化教學,2020(6):27-3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