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現(xiàn)象考辨二則

2022-05-30 22:23鄧強(qiáng)王敏

鄧強(qiáng) 王敏

摘要:根據(jù)敦煌寫卷中的別字異文,并參考敦煌漢藏對音,對晚唐五代西北方音進(jìn)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特殊方音現(xiàn)象:部分流攝喉音字、舌頭音字演變滯后,韻腹u尚未復(fù)化為?u,韻母仍為(i)u,而與遇攝字相混;開口一等登韻系字韻腹高化,變?yōu)閕,讀入三等,而與曾、梗、通等攝的三等字相混。

關(guān)鍵詞:敦煌寫卷;晚唐五代西北方音;別字異文;漢藏對音

收稿日期:2021-03-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規(guī)劃項目“《資治通鑒釋文》音系研究”(16XJA740001)

作者簡介:鄧強(qiáng),昆明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漢語語音史研究,E-mail:dq1979114@sohu.com;王敏,昆明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

一、引言

漢語歷史方音的研究離不開歷史文獻(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使世人獲得了浩如煙海的敦煌寫卷,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是研究中國古代西北漢語方音的寶貴材料。羅常培較早地利用敦煌出土的5種漢藏對音材料和《開蒙要訓(xùn)》注音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參見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學(xué)出版社1961年版。,邵榮芬又利用敦煌俗文學(xué)中的別字異文對唐五代西北方音進(jìn)行了研究〔1,兩位先生的論著揭示出許多重要的方音現(xiàn)象,為西北方音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為漢語語音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xiàn)。此后又有許多學(xué)者運(yùn)用更多的對音、別字異文、韻文、音注等材料對唐五代西北方音繼續(xù)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敦煌寫卷整理工作的持續(xù)進(jìn)行使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別字異文、音注和對音等材料,仔細(xì)考察這些材料,會發(fā)現(xiàn)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的一些方音現(xiàn)象還未被揭示或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二、新發(fā)現(xiàn)的兩種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現(xiàn)象

筆者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一卷: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二——十五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3-2017年)、《敦煌愿文集》(岳麓書社,1995年)、《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華書局,2000年)中發(fā)現(xiàn)一些晚唐五代敦煌文獻(xiàn)中的別字異文所反映的音類相混現(xiàn)象是前人未曾討論的,有一些前人雖有所涉及,卻由于材料少而未給予足夠重視。筆者將這些散落在不同文獻(xiàn)中的材料整理歸納,發(fā)現(xiàn)可以與對音互相印證,反映出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特殊的語音現(xiàn)象。茲將其中一些材料歸納出二條,先列例證,然后討論,以期豐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

(一)部分流攝喉音字、舌頭音字演變滯后,韻母仍為(i)u,而與遇攝字相混

1.以“於”代“有”(本文一些例證的別字與本字之間存在聲調(diào)的差異,如“以於代有”。邵榮芬在研究敦煌俗文學(xué)的別字異文時已經(jīng)注意到很多例證的別字與本字聲調(diào)不同,他通過調(diào)查研究現(xiàn)代人寫別字的情況,認(rèn)為“別字的資料不宜于拿來作為觀察聲調(diào)改變的工具”,明確指出:“據(jù)此,我們在利用敦煌別字、異文材料上還需要補(bǔ)充說明一點(diǎn),那就是當(dāng)我們利用敦煌別字、異文來觀察聲母和韻母的時候,聲調(diào)不同的例子也包括在內(nèi)?!币娛现抖鼗退孜膶W(xué)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刊于《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第193-217頁。筆者贊同邵先生的意見,對聲調(diào)有異的例子與聲調(diào)相同的例子做同樣處理,不再討論互代中的異調(diào)問題。另,流攝喉音、舌頭音聲母字韻母與遇攝相混的例證中有云、以、影三母兩兩相混的例證,“以於代有”就屬于影云代用。據(jù)邵榮芬研究,敦煌俗文學(xué)中別字異文中有云以互代7條12次,云影互代4條8次,以影互代10條31次,云、以、影三母的相混屬于唐五代西北方音現(xiàn)象,本文這類相混的例子也反映出了相同的語音變化。本文中影日代用、云疑代用也與當(dāng)時的西北方音一致,詳見邵榮芬《敦煌俗文學(xué)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第193-217頁)、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中文學(xué)術(shù)前沿》,2011年第2輯,第14-19頁)。)

(1)《發(fā)愿文范本》:家於(有)大小,並沐沐(休)宜;內(nèi)外親因(姻),咸蒙吉慶。(《敦煌愿文集》第276頁,BD.8672)本文例句后括號里所標(biāo)“BD”表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P”表示法國藏敦煌寫卷,“S”表示英國藏敦煌寫卷,字母后面的數(shù)字為寫卷編號。下文同此。

(2)《亡尼》:性稟沖和,言推溫雅;了達(dá)二諦,啟合三空;是非齊顯於自他,物我兼亡於內(nèi)外;心於(有)慈忍,顏無溫容;為梵宇之紀(jì)綱,作人倫之龜鏡。(《敦煌愿文集》第762頁,S.6417)

2.以“憂”代“如”

《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一似再生東項羽,二如重去(起)定西秦。

校記:“如”,乙、丁、戊、己本均同,甲本作“憂”。(《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五卷第166頁,甲本P.3697)

3.以“有”代“雨”

《五臺山贊》:獨(dú)(毒)能(龍)有(雨)降如大海,文殊震(鎮(zhèn))潛(厭)不能[翻]。(《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六卷第431頁,S.1453背)

4.以“有”代“與”

《南宗定邪正五更轉(zhuǎn)》:頓與眾生開佛眼,皆令見性免沈淪。

校記:“與”,甲、丁、戊、己、庚、壬本同,辛本作“有”。(《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三卷第339頁,BD.3406背)

5.以“遊”代“於”

《韓朋賦一首》:宋王睹之,青石埋於道東,白石埋於道西。

校記:“於”[指句中第一個“於”字。],丙本同,甲本作“遊”,誤。(《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四卷第400頁,甲本P.2653)

6.以“有”代“遇”

《大乘凈土贊》:諸佛在心頭,如(汝)此(自)不能求,甚(慎)物(勿)靈(令)希(虛)有(過),急手早勤修。

校記:“有”,丙本作“遇”,當(dāng)作“過”,據(jù)甲、乙、丁、戊、己本改。本字“過”與“遇”形近,丙本“遇”為“過”之形訛,此處“有”應(yīng)是 “遇”的同音替代字。(《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五卷第241頁,S.3096)

7.以“頭”代“徒”

《繼思狀抄》:繼思切望 司頭(徒),呂押衙身(?)少(?)□□□□,不同別人,況聞城隍役差發(fā)盡到鄉(xiāng)司,均騰之間,方便有多少,人間(?)合緣□事困苦甚煩,應(yīng)料王役,實感不能勝者,料(?)系(?)報□□護(hù)車牛著□無道遠(yuǎn)中,□乞□努力遮攆,□□大□王地年他日,豈負(fù)仁兄思念,不具社邑長辦。(《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二卷第157頁,S.2472背)

8.以“斗”代“都”

《五更轉(zhuǎn)》:四更換(緩)步出門聽(廳),直(織)是(女)到街庭。今夜斗(都)未見流星,奔逐向前迎。(《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七卷第172頁,S.1497背)

以上有8例流攝和遇攝的代用例,牽涉到的遇攝字有魚韻系的“於”“如”“與”,虞韻系的“雨”“遇”,模韻系的“徒”“都”;牽涉到的流攝字有尤韻系的“有”“憂”“遊”,侯韻系的“頭”“斗”,流攝這幾個字中前3字分別是云、影、以三母,屬喉音字,后2字分別是定、端二母,屬舌頭音字。前修時賢對敦煌文獻(xiàn)別字異文和對音的研究涉及到了流遇二攝的相混問題,但所討論的材料主要是流攝唇音字與遇攝字的相混,如邵榮芬對敦煌俗文學(xué)別字異文的研究里就有4例4次尤韻系唇音字與虞韻系字的代用〔1;羅常培根據(jù)四種漢藏對音將虞、魚之半、模侯尤唇音、脂支微合口歸為u韻〔2。兩位先生的論著中都缺少流攝喉音、舌頭音聲母字韻母與遇攝相混的例子,很少討論到這個問題。其實在前修時賢研究所用到的敦煌歌辭、詩歌、文賦等韻文里都有少許流攝非唇音字與遇攝字通押的例子,但由于例子不多,學(xué)者們多將其當(dāng)作例外,未詳細(xì)討論,對此類相混現(xiàn)象關(guān)注不夠。本文在十五卷《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中搜集到8例、9次這樣的例證(見表1),可謂已成條例,有必要解釋清楚其反映的語音現(xiàn)象。

筆者認(rèn)為對于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這類同音替代現(xiàn)象可以參考《切韻》音系來分析。李榮《切韻音系》根據(jù)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梵漢對音等材料構(gòu)擬《切韻》音系的遇攝和流攝的讀音,指出:“東晉至隋,尤屋兩韻的主要元音是[u],模韻的主要元音是[o]。唐朝模韻由[o]變[u],所以模部字兼對[o],[u] ……侯尤兩韻是相配的一三等,所以切韻侯韻是[u],尤韻是[iu]。模虞兩韻是相配的一三等,所以切韻模韻是[o],虞韻是[io]”〔3。對于魚韻,李先生說:“魚部字見於梵漢對音的不多,就方言看,魚的圓唇程度,舌位高度不如虞,所以定為[i?.]”3。李先生又進(jìn)一步根據(jù)梵漢對音的例子“拘盧”舊曰“鳩樓”(原文Kuru)、“信度河”舊曰“辛頭河”(原文Sindhu)、“羅怙羅”舊曰“羅睺羅”指出了“侯尤模虞四韻的元音在隋唐之交的變動”〔3,“舊譯用尤侯部字對u,西域記改用雙聲的虞模部字去對,注里并且說舊譯訛也。理由是很顯然的,隋[o]>唐[u],隋[u]>唐[?u]。[u]變成復(fù)合元音,[o]舌位上升。原文沒有變,漢字音變了,因此要改譯,舊譯當(dāng)然‘訛也”〔3。

再來看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的材料。筆者在《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中發(fā)現(xiàn)流攝字除唇音外,韻母對音基本是i?u、e?u、o?u之類的,說明韻腹已經(jīng)復(fù)化,與虞模韻和魚韻之半的字對u不同,但牙喉音字“猶”“右”除了對ji?u、je?u,還有ju這樣的對音,而游、猷二字則只有ju的對音〔4,如此對音與魚韻的“虛”?hju、虞韻系的“禹”“喻”ju等韻母的對音相同〔4??磥碓诤硪粲软嵟c魚虞相混這一點(diǎn)上別字異文與對音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我們認(rèn)為晚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少數(shù)流攝非唇音字與遇攝字相混,應(yīng)該反映的是尤侯韻韻腹由u舌位進(jìn)一步上升,變?yōu)?u的時候有一些字變化比較緩慢就本文的材料來看,變化緩慢的主要是一些流攝喉音字,也有少數(shù)舌頭音字。,仍然有u的舊讀,而與由o高化為u的魚虞唐五代西北方音魚韻一半對i,一半對u,與虞韻相混,詳見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第32頁,科學(xué)出版社1961年版。模韻字相混了,因此出現(xiàn)了別字異文中少量流攝喉音、舌頭音字與遇攝字代用的例子,對音中也出現(xiàn)了少數(shù)兩類字所對相同的例子2016年在中國音韻學(xué)高端學(xué)術(shù)論壇(安徽大學(xué))會議期間,筆者曾請教黃笑山教授,黃先生提到尤侯韻韻腹后來變復(fù)合元音而讀 (i) ?u之類是由 (i)u變來的,可能有少數(shù)流攝非唇音字變化緩慢,因而會與遇攝字相混。本文觀點(diǎn)的形成受黃先生啟發(fā),在此謹(jǐn)表謝忱!。對音里魚韻字“所”有1次對o〔4,虞韻字“數(shù)”“主”除了有對u的,也有對o的〔4,而模韻近一半字的對音仍然有o,這應(yīng)該是其變u之前的讀音,是較早的層次。

筆者在敦煌別字異文中還發(fā)現(xiàn)了有韻的“有”與通攝合口三等入聲字“肉”代用的例子:

《周公解夢書》:夢見牛肉在堂,得財。夢見豬有(肉),憂官事。(《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一卷第346頁,S.2222)

替代字“有”在本文前述流攝喉音字與遇攝字的代用中也出現(xiàn)過,本字 “肉”,《廣韻》如六切,日母屋韻合口三等入聲。雖然替代字和本字之間聲母和韻尾都有差異,但根據(jù)已有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日母與影、云、以等聲母存在相混,入聲韻尾也開始消變以“有”代“肉”,從聲母看替代字是喉音字,而本字是正齒音日母字。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中文學(xué)術(shù)前沿》,2012年第2輯,第14-19頁)根據(jù)大量敦煌別字異文對日母進(jìn)行考察,認(rèn)為:“僅就唐五代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而言,日母在i韻前和疑、影、以等母應(yīng)已合流。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完全合流,也是合流正在進(jìn)行?!睂嶋H上黎文反映日母變化的例子除了有止攝開口日母字外,還有遇攝魚韻日母字,唐五代西北方音魚韻之半與止攝開口相混,對i,有些魚韻字韻腹則有i和u兩讀,還有一些字則不與止攝混,韻腹只對u,黎文中的以“無”代“如”例,“如”是魚韻日母字,在這條例子里韻母就不可能讀i,根據(j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無”字所有對音中的元音都是u,沒有對i的。黎文中還有藥韻日母字“若”與燭韻疑母字“欲”代用的,“若”的韻母也不可能是i,根據(j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若”字所有對音中的元音都是a,沒有對i的。所以可以說i韻前的日母與疑、影、以等母存在相混,但日母的變化并不限于i韻前的日母字。因而本文以“有”代“肉”當(dāng)也反映日母字“肉”的聲母與云母的相混。根據(jù)《廣韻》這里的替代字與本字之間還存在陰聲韻與入聲韻的差別。黎新第《入收聲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應(yīng)已趨向消失——敦煌寫本愿文與詩集殘卷之別字異文所見》(《語言研究》,2012年第3期,第35-41頁)利用了大量敦煌文學(xué)類寫卷中的別字異文來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入聲韻尾的問題,發(fā)現(xiàn)《敦煌愿文集》《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和《王梵志詩校注》等有42條陰聲韻字與入聲字的互代例,經(jīng)過詳細(xì)論證,黎先生指出:“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入收聲已趨向消失。”。由此可見以上這條代用例中本字的韻尾應(yīng)該已經(jīng)變化,因而可以被陰聲韻字“有”替代。。因此以上兩例中的替代字和本字之間聲母、韻尾應(yīng)該是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據(j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通攝入聲韻母中元音是單元音,主要是u,由這兩條代用例也可以知道與 “肉”代用的尤韻系字“有”還有韻腹尚未復(fù)元音化而仍為u的讀音。

別字異文里還存在“有”與止攝支韻合口字“為”的代用例,也說明“有”仍存在舊讀:

1.以“有”代“為”

《大乘凈土贊一本》:碎未為金礦,礦中不現(xiàn)金,智者容(镕)消(銷)練(煉),真金腹內(nèi)見。

校記:“為”,諸本同,戊本作“有”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二卷第230頁,戊本P.3645)

2.以“為”代“有”

《勵忠節(jié)鈔第一、第二》:《列子》曰:言美則嚮(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故君子慎其言,恐有知之;慎其身,將為(有)隨之。(《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六卷第234頁,S.1441;另見:第二卷第531頁,S.1611;第六卷第2382頁, S.1441;第六卷第2532頁, S.1441)

據(j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支韻合口字韻母基本對u,羅常培就根據(jù)漢藏對音把虞、魚之半、模、侯尤唇音、脂支微合口歸納為u韻〔2。上兩例中支韻合口的“為”有三個對音?u、ju和?ju〔4,其韻母對音與虞韻和魚韻之半相同,由此也可以看出“有”字仍然存在韻腹尚未變?yōu)閺?fù)元音的舊讀。漢藏對音“有”對ji?u、i?u、e?u〔4,顯示其韻腹已經(jīng)變?yōu)閺?fù)元音,之所以沒有表現(xiàn)出舊讀,應(yīng)該是材料欠缺所致。別字異文的多條材料已顯示其韻腹存在舊讀,當(dāng)無問題。

根據(jù)本文的分析,唐五代西北方音里部分流攝喉音字、舌頭音字是由于韻腹發(fā)展相對滯后,仍保持u的舊讀,才與高化為u的遇攝字相混,也與一些方言中韻腹為u的通攝入聲字、止攝合口字相混,故而出現(xiàn)了文字上的代用現(xiàn)象。

(二)開口一等登韻系字韻腹高化,讀入三等

1.以“聲”代“僧”

《亡僧尼捨施文》:惟某闍梨乃美才碩德,釋中高聲;談演則三教俱通,問疑則千人頓斷。

校記:高聲,乙卷寫作“高僧”。(《敦煌愿文集》第764頁,S.5957)

2.以“僧”代“身”

《禪門秘要訣》: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zé)o價珍。

校記:身,斯二一六五、伯三三六〇、斯六〇〇〇均作“僧”指原句第一個“僧”。。 (《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15頁,S.2165、P.3360、S.6000)

3.以“征”代“贈”

《鹿兒贊文》:有一國王長患疾,娑。夜夜夢見九色鹿。娑。逐(誰)之(知)之(此)鹿處,娑。商(賞)金與千兩,娑。風(fēng)(封)征(贈)與萬戶。(《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八卷第346頁,S.1973背)

4.以“眾”代“曾”

“以眾代曾”出自《廬山遠(yuǎn)公話》(S.2073)。據(jù)該卷尾題寫于開寶五年,即公元972年,抄手生活的年代應(yīng)該是跨越五代宋初的,當(dāng)能反映五代時期的西北方音。

《廬山遠(yuǎn)公話》:相公曰:“夫人眾(曾)讀《法華經(jīng)》已否?”夫人曰:“曾讀《法華經(jīng)》?!保ā抖鼗陀⒉厣鐣v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卷第263頁,S.2073)

5.以“贈”代“重”

《南宗定邪正五更轉(zhuǎn)》:一生(坐)還同八萬劫,只為躭麻不重金。

校記:……重金,……甲本作“贈禁”。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三卷第337頁,S.4634背)

6.以“憑”代“朋”

《古賢集一卷》:江妃淚染湘川竹,韓朋守死嘆貞夫。

校記:朋,戊卷作“憑”。(《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151頁,S.2049)

7.以“恐”代“肯”

“以恐代肯”的3次互代都出自《韓擒虎畫本》(S.2144)。據(jù)韓建翎《敦煌寫本〈韓擒虎畫本〉初探(一)——“畫本”、“足本”、創(chuàng)作與抄卷時間考辨》(《敦煌學(xué)輯刊》1986年第1期第51-63頁),此件抄寫于宋初,語音上是緊承五代的,所以可以將其放在這里討論。

(1)《韓擒虎話本》:時有左勒將賀若弼越班走出,啟言陛下:“臣愿請軍去得?!辟R若弼才請軍之次,有一個人不恐(肯)。是甚人?是即大名將韓熊男。(《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一卷第168頁,S.2144)

(2)《韓擒虎話本》:應(yīng)是合朝大臣,一齊拜舞,時呼萬歲。時韓衾(擒)虎亦(一)見箭不解,不恐(肯)拜舞,獨(dú)立殿前。(《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xiàn)釋錄》第十一卷第176頁, S.2144)

以上別字異文中與三等韻相混的都是登韻系開口一等字,有齒頭音字,如“僧”“贈”“曾”;有唇音字,如“朋”;還有牙音字“肯”。根據(jù)漢語語音發(fā)展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以“聲”代“僧”、以“僧”代“身”、以“征”代“贈”等代用例很容易使人將其判斷為章組聲母丟失-i介音而讀入一等韻,但根據(jù)漢藏對音來看,唐五代西北方音登韻系字的語音表現(xiàn)比較特殊,以上代用例未必反映的就是與一般漢語語音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相符的變化,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新考慮。考《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僧”有兩個對音,sa?1次,si?8次〔4,這8次對si?的分布情況是:《大乘中宗見解》6次,《金剛經(jīng)》1次,《唐蕃會盟碑》1次,與蒸韻系開口三等字韻母對音一致??磥怼吧痹谔莆宕鞅狈揭衾飐i?的讀音比較普遍,且占優(yōu)勢。本文代用例中與“僧”同屬于登韻系精組字的“贈”在漢藏對音里沒有出現(xiàn),以“眾”代“曾”中的“曾”僅有1次對音,為tsi?〔4,出自《道安法師念佛贊》?!抖鼗屯罗瑵h藏對音字匯》登韻系的其他精組字如“憎”只對tsi?〔4,2次,出自《天地八陽神咒經(jīng)》和《大乘中宗見解》;“增”對tsi?〔41次,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對tshi?〔43次,出自《大乘中宗見解》;對tse?〔41次,出自《千字文》。看來登韻系開口一等精組字在唐五代西北方音韻母混入三等的讀音比較普遍。不獨(dú)精組字,登韻系開口端組字也是如此?!盁簟薄暗取薄澳堋?也是以對i?為主4,“得”“德”則只對ig〔4,它們與蒸韻系字韻母對音基本相同(見表2)。

以“恐”代“肯”中的“肯”是等韻開口一等溪母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沒有出現(xiàn)此字的對音,登韻系開口牙喉音字的對音很少,但有一個登韻開口一等匣母字“恒”的對音,對hi?8次、?hi?1次、he?1次〔4。由此可以推測“肯”字更可能是由一等變?nèi)肴榷c三等字“恐”代用。此例中替代字“恐”與被替代字“肯”還存在韻母合口與開口之別,前面的以“眾”代“曾”、以“贈”代“重”例也是如此。筆者在考察敦煌文獻(xiàn)中的曾攝與通攝的代用現(xiàn)象時,討論到了這個問題:根據(jù)《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通攝合口三等字“擁”對i?、“種上聲”對e?、“竹”“辱”對ig;回鶻文《玄奘傳》對音中“風(fēng)”對?、“豐”“雍”對i?,這是少數(shù)通攝字由合口變?yōu)殚_口5。這里登韻系開口一等字與通攝合口三等字的代用反映的語音現(xiàn)象應(yīng)該也是如此。

以“憑”代“朋”中的“朋”是登韻開口一等並母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未見登韻系開口一等重唇音聲母字的對音,情況不明,尚不宜判斷。

以上登韻系開口一等字的韻腹雖然以對i為主,但也有少數(shù)對a和e的,筆者認(rèn)為這種情況可能是不同層次的讀音在同一歷史平面共現(xiàn)的結(jié)果,唐五代西北方音登韻系開口一等字的韻腹大概經(jīng)歷了一個*e>i的變化,韻腹在晚唐五代的西北一部分地區(qū)發(fā)生了高化,一些字舊讀未完全消失,故而與新讀并存。

三、結(jié)語

前輩學(xué)者利用別字異文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所利用的主要是變文、愿文、詩歌、曲子詞、小說等文學(xué)類寫卷中的材料,實際上在其他類型寫卷如契約、類書、占卜、雜抄、蒙書、醫(yī)藥、地理等寫卷中也有大量的別字異文,因此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有必要進(jìn)一步擴(kuò)大材料的范圍,在更多材料的基礎(chǔ)上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此外,筆者認(rèn)為在利用別字異文討論方音現(xiàn)象時有必要結(jié)合對音材料來論證。別字異文只能使人看到音類的相混而看不到音值,僅根據(jù)漢字材料并不容易準(zhǔn)確地判斷出音類相混的實質(zhì)。因此,在有對音材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應(yīng)盡可能將它與別字異文等相互比較,相互參證,以獲得細(xì)致而全面的認(rèn)識。

參考文獻(xiàn):

〔1〕邵榮芬.敦煌俗文學(xué)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國語文,1993,(6):193-217,193-217.

〔2〕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61:32,32.

〔3〕李榮. 切韻音系〔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6:145-146,148,146,146.

〔4〕周季文,謝后芳. 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6:70,64、71,55,53、77,58,70,47,7,73,73,73,73,12、39,12,22.

〔5〕鄧強(qiáng).敦煌文獻(xiàn)曾通二攝之間的同音互代現(xiàn)象〔J〕.語言學(xué)論叢,2018,(57):281-298.

Two Textual Researches on the Northwest Dialect Phenomenon in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DENG Qiang, WANG M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Dunhuang(敦煌)written volumes and referring to the Dunhuang(敦煌)Han(漢)Tibetan consonants, this paper makes an textual research on two newly discovered northwest dialect phenomena in the late Tang(唐)and Five Dynasties: the evolution of some words with throat sound and tongue sound lagged behind,whose rhyme abdomen u had not changed into ou ,and the vowel was still (i)u, which was mixed with the words with Yu(遇)She(攝). the opening first class of Zeng(曾)She(攝)was the word with higher rhyme abdomen, which changed into i and read into third class. So opening first class of Zeng(曾)She(攝)mixed with third class of Zeng(曾)She(攝), Geng(梗)She(攝)and Tong(通)She(攝).

Key words: Dunhuang writing volume; Northwest dialect of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different characters; Han Tibetan consonants

(責(zé)任編輯:武麗霞)

毕节市| 孙吴县| 长岛县| 扶绥县| 林州市| 台北市| 民县| 板桥市| 五大连池市| 乐清市| 金阳县| 玉田县| 西平县| 昌都县| 乌海市| 额尔古纳市| 温州市| 额济纳旗| 游戏| 东乡| 达日县| 吉木萨尔县| 和林格尔县| 体育| 和田县| 全州县| 霞浦县| 阜新| 江永县| 怀宁县| 浪卡子县| 陇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兰坪| 扬州市| 蒲江县| 喀喇沁旗| 宜兰县| 孟村| 瑞丽市|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