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學界,對“誰是甲骨發(fā)現(xiàn)第一人”,眾說紛紜,主要有京、津“兩派”說法。
甲骨(龜甲和獸骨)最早是在河南安陽小屯村被發(fā)現(xiàn)的,但當?shù)卮迕癫蛔R貨,把它當作藥材“龍骨”廉價賣到中藥鋪。
按照“京派”的說法,王懿榮(清廷官員,時任國子監(jiān)祭酒)最早。1899年秋,王懿榮患瘧疾,差仆人到北京宣武門外的藥鋪達仁堂買回一劑中藥,其中一味叫“龍骨”。王懿榮隨手拿起一小塊“龍骨”,瞥見上面刻有似篆非篆的古文字。他錯愕不已,差人將藥鋪里所有帶刻痕的“龍骨”都買回來。反復(fù)揣摩后,他推斷這些“龍骨”為殷商“卜辭”。
而按照“津派”的說法,王襄(祖籍紹興,出生于天津)比王懿榮更早。1898年冬的一晚,王襄家里來了兩位客人:古董商范壽軒、書法家孟廣慧。范氏說,他上個月到小屯村看見一樁趣事:村民把從地里挖出來的“龍骨”當?shù)秱庂u。王襄覺得這“龍骨”蹊蹺,可能是一種古簡,于是催促范氏趕緊去安陽收購一些。第二年秋天,范氏帶著一批“龍骨”來到天津,“計字論值,每字一金”。因財力不濟,王襄只購買了一小部分。隨后,范壽軒去了北京,把剩余的那些“龍骨”賣給了王懿榮。
孰是孰非?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記述,1953年,他曾多次親訪小屯村,聽村民們談到,“龍骨”凡是外表帶有劃痕的,藥鋪一律不收。村民們只好銼掉這些“劃痕”,或者用鐵錘子將“龍骨”搗爛。剃頭匠李成,干脆把甲骨磨成“龍骨粉”后再賣。
因此,從藥鋪購買來的“龍骨”,不太可能有刻痕。而且,王懿榮仆人去購藥的那家“京都達仁堂”,是樂達仁1912年才創(chuàng)立的。當然,王懿榮的仆人記錯了藥鋪名,又恰巧買到了幾塊帶有劃痕的“龍骨”,也是有可能的。但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說“王襄第一個發(fā)現(xiàn)甲骨文”似乎更符合邏輯。
王襄的生活起起落落,甚至有難以為繼之時。但他先后拒絕了日本人、美國人收購甲骨的請求,在1965年逝世前,將珍藏的甲骨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摘自《紹興日報》 劉孟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