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荊浩在傳承唐代繪畫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新的創(chuàng)作技巧與系統(tǒng)的繪畫理論體系。荊浩的《筆法記》是我國古代繪畫理論的精華和結晶,對于人們深刻分析、認識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美學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繪畫史具有巨大的影響?!犊飶]圖》集中展現(xiàn)了荊浩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技法,對其進行分析,并闡述荊浩山水畫《匡廬圖》的藝術價值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山水畫;《匡廬圖》;荊浩
《匡廬圖》是荊浩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現(xiàn)了他描繪山水畫的技巧,他傳承了李思訓的運筆技巧與王維的水墨風格,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自己的繪畫特征與繪畫理論體系。他被稱為北方山水畫派鼻祖,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繪畫理論體系,為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荊浩山水畫《匡廬圖》
(一)山水畫《匡廬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
唐朝末期出現(xiàn)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時常爆發(fā)戰(zhàn)爭,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無處安身。朱溫掌握了朝政大權之后,繼續(xù)對外擴張,期待能夠統(tǒng)一天下,不過他后來逐漸變得脾氣暴躁、驕奢墮落。朱溫病危的時候,他的兒子朱友珪發(fā)動宮廷政變,后朱友珪被他的兄弟朱友貞殺害。當時,正值國家局勢大亂,還有半個世紀之久的抗戰(zhàn),跨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階段。其間,很多有名的畫家都開始離開中原去往蜀國。在進入五代之前,荊浩的繪畫技巧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他的隱居思想也逐漸加深,到了五代后期,社會政局動蕩不安,他不得不離開戰(zhàn)爭繁多的家鄉(xiāng),到太行洪谷山隱居。
荊浩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隱蔽的環(huán)境中,除了睡覺吃飯之外,幾乎都在崇山峻嶺之間。山中景色宜人,他可以洞察周圍環(huán)境,得到深刻的體會,并將心得體現(xiàn)在圖紙上,以境生情。他生活在大山里,并對寫生非常感興趣,于是對天空、山、水等周圍環(huán)境都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把生活寄托于山林,卻又不失世外的人情世故,堅守純潔的品德,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與人生選擇,清正廉潔。正因為如此,荊浩才有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與藝術成就,在他的山水畫作品中,他充分地描繪出了天的壯闊、水的活泛、山的威武等。荊浩在作品《筆法記》《畫山水賦》中都對山水有著獨特的研究?!豆P法記》中言:“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里面所講到的“景”和“思”是構成一幅畫的關鍵要素:“景”是指在重點描繪自然環(huán)境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不能太局限于繪畫模板;而“思”指的是應選擇、加工、創(chuàng)新素材,是提升畫面美感的關鍵,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除此之外,荊浩認為“二病”包括有形之病和無形之病,其中,有形之病是指在畫面的構造上出現(xiàn)的失誤,由此可以看出荊浩十分在意繪畫的經(jīng)營位置。荊浩在《山水節(jié)要》中說道:“山立賓主,水注往來。布山形,取巒向,分石脈,置路灣,模樹柯,安坡腳?!背浞终宫F(xiàn)了荊浩對圖畫構圖的高度重視。
(二)山水畫《匡廬圖》的內容
荊浩的《匡廬圖》是一幅山水畫。從構圖來看,是一幅全景式山水畫。全景式即為涵蓋各個方面的景色描繪,并以宏大的敘事結構,用相對含蓄的筆墨來刻畫意、象、形、色、神。在《匡廬圖》中,山峰層巒疊嶂,云氣彌漫,還有林中村舍、一葉扁舟,處處都符合中國人對山水的審美。荊浩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充分結合了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減法”取景的方式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山水畫所蘊含的閑情逸趣。同時,樹木形態(tài)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了荊浩賦予古松的堅毅精神。在畫面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中,荊浩在古松叢生的地方畫有村舍、院落,將扁舟、農(nóng)夫、院落體現(xiàn)在山峰、澗水、樹木之中,形成了“大山水”“小人物”的自然景象。
二、荊浩山水畫《匡廬圖》的藝術價值
(一)傳世孤品
《匡廬圖》是荊浩的傳世孤品,這種“孤”不只是傳世意義上的,也可說是畫的品格意義上的。這幅作品與之后受他影響的李成、范寬等人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在荊浩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中,也許是受青山綠水的影響,隱約存在著一種裝飾風格,卻又能形成一種如鐵水澆鑄而成的氣象。這樣的視覺效果是通過水墨的暈染與皴擦形成的。因此,畫面中整個山體猶如影子般如夢如幻、虛幻莫測。這種虛幻的視覺感受是水墨透明的屬性自然而然帶來的。同時,荊浩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能夠將所要描繪的對象落在實處,通過對細節(ji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堅毅的意象。荊浩創(chuàng)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并在其所描繪的山、谷、溪中均有所體現(xiàn)。從此看來,荊浩所描繪的不僅僅是山體,還有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精致建筑。荊浩又在畫作中配以云氣、橋梁、樹木,使得畫面的內在架構更加精妙,猶如不同零部件相互嵌合、緊密相連,構成了這絕妙的景色。
(二)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在隱居期間,荊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得融入繪畫,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通過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研究創(chuàng)作技巧。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來說,創(chuàng)造能力是必備的素養(yǎng),創(chuàng)造不是被動地模仿和一味地改變形式,而應在了解與繼承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現(xiàn)有的繪畫技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從過去到現(xiàn)在,繼承與借鑒傳統(tǒng)主要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在不違背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情況下去掌握規(guī)律,最后再對規(guī)律進行概括。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繪畫貫穿社會發(fā)展的始終,是和社會同步發(fā)展的,有時也是不平衡的,但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永遠是繪畫藝術所追求和遵循的規(guī)律。人們在欣賞荊浩的山水畫作品《匡廬圖》時,可以進一步了解他的繪畫技法與風格?!犊飶]圖》是全景式山水畫,荊浩運用墨線勾勒和皴染的方法作畫以及嘗試用側鋒的筆法表現(xiàn)山石的轉折,這些新的繪畫技法是中國山水畫一次重大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將《筆法記》中的“六要”和山水畫創(chuàng)作相結合論述,體現(xiàn)了《筆法記》中美學思想在古代畫論中的重要性和開創(chuàng)性以及對現(xiàn)代繪畫理論的深遠意義。
(三)藝術修養(yǎng)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不但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從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荊浩在山水畫領域中具有很大的成就,他應用全景構圖技巧創(chuàng)造了我國山水畫新篇章,加快了山水畫藝術的發(fā)展進程。在理論方面,荊浩的《筆法記》中記載了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要求,在寫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不僅對五代之后的宋元時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現(xiàn)代藝術領域仍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荊浩被認為是北方畫派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
三、荊浩山水畫《匡廬圖》的藝術特色
(一)作品選題
荊浩將山水作為繪畫主題,擺脫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依賴,構圖取景與自然實體截然不同,用展開的模擬圖像映出自然的情景意象,體現(xiàn)主旨精神。從荊浩的家庭背景與畫面分析來看,有學者說,這并不是廬山而是太行山。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地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地點并非很關鍵,重要的是看畫家在選擇題材時會不會利用色、形進行情景設計,從而使畫面具備審美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因此,山水畫中的情景表達并非格式化磁盤陣列或海市蜃樓那樣美好,畫家只有通過對造型、元素進行分解、組合,才能打造出仙境般的畫面,從而將內心的情感、文化追求依靠畫面表達出來。在《匡廬圖》中,荊浩使用多種主觀造型,充分地展現(xiàn)山水的“假象”,用來彌補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差距,從而實現(xiàn)意境的營造。由于圖像是體現(xiàn)真實心靈的載體,畫家要想達到自己所追求的審美效果,就一定要將已經(jīng)確定好的主題作為有效支撐,使分散的畫面更加集中。
(二)虛實結合
在《匡廬圖》中,山河之間虛實結合,相輔相成,整體布局非常巧妙。荊浩不僅把山峰的雄偉氣勢展現(xiàn)在了畫紙上,而且還運用特殊的審美視角與高超的繪畫手法,將山水之間看不見的靈氣與山峰的雄偉氣勢體現(xiàn)出來,開啟了一種新的繪畫格局。荊浩運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山、水進行描繪,形成了虛實結合的意境。同時,荊浩還利用水墨描繪山峰和巖石,突出了山林中的靜景,使得整幅畫流露出一種真實感,極具感染力,充滿了韻味,帶有一股天然壯闊的氣勢,把北方的山水之美、壯闊山河展現(xiàn)在人們眼中。荊浩大多采用縱向布局的方式從下往上描繪郁郁蔥蔥的森林、房屋茅舍、路上行人、幽幽小路等,之后再向上將山峰之間的森林、迷霧、瀑布等依次用筆尖描繪出來。在聳立的山群中,最高的山峰向蒼穹趨近,不僅能體現(xiàn)出山體的造型之美與結構的層次感、立體感,而且還體現(xiàn)了荊浩水墨技法的獨特韻味。他將遠處屹立的群山與廣闊平地處的幽谷相互襯托,打造出一種十分幽靜、奇妙的意境。畫幅上部危峰重疊,高聳入云,山巔樹木叢生,山崖間飛瀑直瀉而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處院落,山道蜿蜒盤旋,道旁溪流婉轉曲折,最后注入山下的湖中。水上有漁人撐船,不遠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慢行。在畫面的中部,一座座高聳連天的山峰上,柏樹與松樹疏密相間,與深山老林中的飛流瀑布構成了一幅渾然一體的畫面。
(三)層次豐富
《匡廬圖》層次豐富,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近景,位于畫面下端,澗水與扁舟映入眼簾。扁舟之上,漁人正撐船向岸上靠攏,好像要將觀賞者從河流帶向岸邊。視線從石坡往上而行,山麓之中藏有院落,籬笆樹木環(huán)繞,屋后石徑環(huán)山,逶迤而上。山崖之下,煙霧水汽繚繞,蒼茫碧波,有一人正趕著毛驢環(huán)繞周圍景觀,悠閑自得,令人羨慕。第二層為中景,位于畫面中端。山崖之間有瀑布傾瀉而下,與山崖上的石塊碰撞,轟然作響。視線從山石往上而行,有一座橋梁橫架在溪水之上,橋梁兩邊高崖危聳,松柏茂密。在橋梁左方,有一林蔭院落映入眼簾,小巧別致,令人神往。第三層為遠景,位于畫面上端。遠處景色格外醒目,主峰聳入云霄,兩側山崖環(huán)擁相簇,山峰層巒疊嶂。旁側有飛瀑直流而下,落入虛空之中,讓人不禁聯(lián)想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睆恼w畫面來看,這一層為畫中的最佳景色?;秀敝g,觀賞者仿佛已經(jīng)走入畫中,移步換景,山水相逢,極具視覺效果??偠灾?,《匡廬圖》的層次十分豐富,山峰與水墨之間的層次被處理得十分巧妙,避免了山中的瀑布由于線條處理不當而顯得生硬。在《匡廬圖》中,荊浩運用了水墨暈染的方式,通過豐富的層次展現(xiàn)了山、水、樹之間的距離與關系。不論是近景,還是中景,抑或是遠景,荊浩都通過精妙的筆法勾勒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論是山石,還是巖塊,不論是溪流還是松柏,在荊浩的筆下都栩栩如生,意境天成。
(四)形神兼?zhèn)?/p>
為了體現(xiàn)北方山水畫中特殊的審美視角,荊浩運用線條凸顯主峰的結構與輪廓,從畫面的整體結構可以看出,不僅邊緣十分整齊,而且筆墨的運用也充分地展現(xiàn)出了山體的自然景象,并且非常重視留白。同時,水墨隨著山上石頭的結構的輪廓進行快速轉變,最后運用淺淺淡淡的筆墨依次染出凹凸不平的山石,給人一種筆鋒濃厚的輕快之感。與此之時,在《匡廬圖》中,荊浩將事物描繪得完整而精致,其畫面具有一種洶涌的氣勢,達到了水墨均衡、形神兼?zhèn)涞睦L畫藝術效果。
四、結語
合理與巧妙地運用繪畫作品的構圖形式能給人們的審美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畫家要直接以自己的精神作畫,感受自然之生命,用筆用墨要精,要回歸自然的天真。通過長期的寫生和對生活的觀察,荊浩在描繪自然風景的基礎上,展現(xiàn)了自然界山水萬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萬物間的內在氣韻?!犊飶]圖》中每個景物的設計都比較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具有獨特的魅力,因此成為經(jīng)典作品?!犊飶]圖》是荊浩山水畫技法的充分展現(xiàn),同時荊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山水畫技法與系統(tǒng)的繪畫理論體系,為我國山水畫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鷂.以“神”“妙”“奇”三點看荊浩山水畫之《匡廬圖》[J].大眾文藝,2017(5):137-138.
[2]宋君慶.從《匡廬圖》分析荊浩的繪畫藝術[J].藝術評鑒,2019(14):21-22.
[3]楊春玲.從《匡廬圖》看北方派山水畫風格[J].北方文學,2016(14):89.
[4]姚麗雅.荊浩“圖真”論中“真”之體現(xiàn):以《匡廬圖》為例[J].美術大觀,2018(1):62-63.
[5]李書志.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賞析荊浩山水畫《匡廬圖》[J].長江叢刊,2016(5):30.
[6]范琛.從顧愷之《洛神賦》到荊浩《匡廬圖》看山水畫的發(fā)展與辨?zhèn)蝃J].收藏與投資,2020(3/4):34-37.
[7]王盼.《匡廬圖》中的“意”與“象”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8]王祖剛.雄偉壯闊 意境幽遠:讀荊浩《匡廬圖》[J].美術界,2015(1):84.
作者簡介:
陳秀彬,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