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莉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墨梅》一課,以探尋詩中三種不同的梅花(家中梅、畫中梅、心中梅)為切入點,在資料的選擇上千淘萬漉,在資料的運用上聚焦語文要素,可謂匠心獨運、創(chuàng)意十足,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選擇和運用資料具有示范意義。
片段一:源頭資料,尋覓源頭
師:一般人種梅花,要么種在自己家的花圃里,要么種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可是,王冕卻把自己家的梅花種在洗硯池頭,這是為什么?一起看下課件,請大家默讀一分鐘。
課件呈現(xiàn):洗硯池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居”內。傳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刻苦練字,經常到池塘邊洗刷筆硯,結果池塘里的水都被染黑了。王冕說他家有洗硯池,意思是自己也要像王羲之那樣勤奮刻苦。
師:看懂的請舉手。
生:王冕說他家有洗硯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一樣勤奮刻苦。
師:剛才留心最后一句話的,請舉手。(生紛紛舉手)這說明,你們都看懂了。王羲之家的洗硯池,象征什么?
生:勤奮、刻苦。
師:王冕把自家的梅花種在洗硯池頭,表明他要向誰學習?
生:王羲之。
師:學習王羲之什么?
生:勤奮、刻苦。
師:是啊,這口洗硯池,是王冕立志向書圣王羲之學習的象征;這口洗硯池,是王冕立志學畫,最終成為“畫梅圣手”的見證。而王冕家的梅花,就種在洗硯池頭。這梅花,同樣見證了王冕學畫的志向和刻苦。
【賞析】一些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呈現(xiàn)的資料,多是整段直接剪貼而來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讀一讀??瓷先ァ霸丁?,實際上說明教師在選擇和運用資料時缺乏思考——為什么要用這一資料和怎樣用。王老師關于洗硯池的介紹,是為引導學生體會《墨梅》第一句詩的“家中梅”而出示的,也是本節(jié)課呈現(xiàn)的第一份資料?,F(xiàn)在的小學生寫字習慣用一次性筆芯,遠離以毛筆蘸墨汁的書寫,更不要說接觸“洗硯池”了。王老師立足這一學情,從詩句中提取了“洗硯池”這一容易被忽視的詩意的源頭之物,以資料的形式來解決學生認知的缺失。值得重視的是,王老師所呈現(xiàn)的這份資料雖不足百字,以精練的語言指向詩歌的起點“家中梅”的種植點,明顯是經過精心編輯的結果。所呈現(xiàn)的資料不僅交代了洗硯池的典故以及兩處洗硯池之間的關系,清楚明白,一讀就懂,而且突出了洗硯池在詩句中的表達指向——勤奮、刻苦學習獲得的精神底蘊。這一點又能夠體現(xiàn)王老師具有用資料的強烈意識,即課堂上呈現(xiàn)資料不是讓學生一看了之,還需要學生看懂,為閱讀理解服務。王老師在學生默讀資料后,還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洗硯池對王冕成長的積極影響,成了王冕人生追求的源頭所在。由此看來,王老師此處呈現(xiàn)的關于洗硯池的資料,具有一箭雙雕之效。
片段二:關鍵資料,聚焦品格
師:天底下沒有淡墨色的梅花,而王冕居然把自家的梅花畫成了淡墨色。這是為什么?猜猜看。
生:我覺得他是想表達自己的獨特。
生:我覺得是他想突出梅花不與百花爭艷,獨自在冬天開放,不鮮艷。
……
生:淡墨痕這種顏色顯得很冷淡,畫出來之后能顯出梅花的孤傲,同時也能表現(xiàn)出他的性格十分孤傲。
師:五種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你們的這些看法都跟王冕這個人有關。是吧?那咱們來看看,王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課件呈現(xiàn):
史書記載,朋友李孝光想推薦王冕去作府吏,被他拒絕了。
史書記載,老友泰不華多次舉薦王冕為官,被他拒絕了。
史書記載,他的老師王艮勸王冕做官,被他拒絕了。
史書記載,元朝的達官貴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畫,被他拒絕了。
史書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為由也拒絕了。
師:五句話,五件事,人物不同,情節(jié)不同,但是,有關王冕的一個詞完全相同,這個詞是——
生:(齊答)拒絕。
【賞析】王老師此處呈現(xiàn)的資料,表面上看是為理解王冕為什么把梅花畫成淡墨色(畫中梅),實際上是為領悟王冕的個性特點與追求。王冕作為著名詩人,其特點是值得大段介紹的,但王老師用五條“史書記載”的資料來呈現(xiàn)并不是為了全面介紹,而只是為了聚焦在一個特點上。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一是每條僅一個句子,在強調資料來源可靠的同時,也突顯王老師編輯的效果,再一次體現(xiàn)王老師在選擇資料上追求精當?shù)娘L格;二是五條資料中出現(xiàn)的人物既有王冕的師友,也有達官貴人,甚至皇帝,他們的做法原本想幫助王冕擺脫生活的困境,但都被“拒絕”了,也就是說這些資料聚焦的就是王冕的“拒絕”(有辱個性追求的“好日子”)這一為人處世的關鍵態(tài)度。值得欣賞的是,王老師選擇的五條“史書記載”雖然沒有點出是哪些史書,但從出現(xiàn)的人物的身份、朝代,可以看出這些資料是從眾多史書中千淘萬漉后才選定的,是為了達成課文所承載的“感受人物的品質”這一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而呈現(xiàn)的。在王冕生活的時代,拒絕為官、拒絕發(fā)財,無疑就是拒絕美好的生活享受,留給自己自然就是平淡,甚至是清苦的生活了,而這正是王冕以淡墨色來畫梅花的寄寓所在。在資料呈現(xiàn)之后,王老師引導學生借助資料重點體悟的就是王冕在淡墨色中所體現(xiàn)的精神追求。足見這些資料起到了把學生引向詩句背后和詩句深處,有效從“淡墨痕”字面捕捉到深刻的內蘊,令人咀嚼“淡墨”中濃郁的情懷、高潔的情操、堅定的信念。
片段三:拓展資料,合一清氣
師:鮮艷的紅色我不畫,亮麗的白色我不畫,我只畫看起來不鮮艷不亮麗的淡墨色。那是因為,我只想把什么留在天地之間?
生:(齊答)清氣。
師:把“清氣”這個詞圈出來。(板書:清氣)據(jù)我所知,很多人寫梅花,寫的不是“清氣”,而是“香氣”。
課件呈現(xiàn)并引讀:
數(shù)點梅花滿院香——[宋]錢時《睡起即事》
梅花至老香猶在——[宋]胡仲弓《寄適安》
落盡梅花尚有香——[宋]楊萬里《寒食相將諸子游翟得園十詩》
師:剛才大家讀這些詩句時,感受到所寫的梅花強調的都是“香氣”。我查了100首寫梅花的詩,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有65首寫到了梅花的香氣。但是,請注意,王冕寫的不是“香氣”,而是——
生:(齊答)清氣。
師:王冕就是這樣的人!他一身清氣,所以,當那些達官貴人拿著重金購買他的畫作時,王冕用這樣的詩回應他們——
課件呈現(xiàn)并引讀:
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猍元]王冕《素梅·四八》
我的素梅凌寒綻放,一個一個冰清玉潔;
不管羌笛如何吹奏,我的素梅永不凋謝。
師:我們知道,這里的素梅象征誰?
生:(齊答)王冕。
【賞析】詩學習到最后,必然要在詩眼上玩味,“清氣”無疑就是《墨梅》一詩的詩眼,指向的是對“心中梅”的體悟。為此,王老師在教學中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兩組拓展性資料:一是與其他詩人寫梅花普遍突出香氣的詩句進行比較,以顯示王冕寫梅花選取清氣的視角別具一格;二是用王冕其他詩中同樣寫梅花的句子,進一步印證他所寫的梅花就是他自己這一象征。王老師在小學生學習《墨梅》的課堂上運用以詩解詩的方法。在引入的資料中,既有三位宋朝詩人寫梅花“香氣”的詩句,又有王冕自己的《素梅》組詩中的詩句,但教學沒有出現(xiàn)半點節(jié)外生枝的情形,學生沒有糾纏如何理解新出現(xiàn)的詩句的意思,而是一直努力探尋對詩眼“清氣”的感悟。原來王老師在資料運用上下足了功夫:對資料中三位宋朝詩人的詩句引導定向理解;對《素梅》組詩中的句子直接配上了自己精煉的內容理解,讓資料的教學指向清晰明確。學生讀《素梅》中表達梅花獨特品性的詩句,也讀王老師配上的精煉理解,更加強化了對王冕具有清氣品質的高度認同感。最讓人驚異的是,王老師出示的《素梅》中的詩句,竟然是為了回應前面所呈現(xiàn)的“史書記載”中的人物言行,這樣既延伸了前面呈現(xiàn)資料的作用,又使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的資料之間形成有機聯(lián)系,幫助學生對詩眼乃至整首詩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這充分體現(xiàn)了王老師在資料的選擇與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總之,王崧舟老師在《墨梅》一詩教學中呈現(xiàn)了為數(shù)眾多的資料,這些資料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精心選擇并精細化處理的結果,既方便學生在探秘詩中表達的三種梅花時直接運用,又能夠聚焦單元語文要素“感受人物品質”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在理解“詩格即人格”中達成教學目標。這樣融合了資料選擇和運用的教學藝術,值得教師研讀、學習和借鑒。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