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貴 乙常青
詩人妙用一個“絲”字,新奇醒目,讓人怦然心動,百般品味而經(jīng)久難忘?,F(xiàn)采擷幾例和同學們共賞。
李白之“絲”——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fā)?早晨還是黑發(fā)到了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這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fā)”,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神態(tài)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暫的說得更為短暫,感嘆的是人生在時間上流逝的不可逆轉(zhuǎn)。
白居易之“絲”——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楊柳枝詞》)
前句寫垂柳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輕軟。“金色”“絲”,寫盡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tài)。詩句將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為生動。
賀知章之“絲”——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詠柳》)
詩句把楊柳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案摺弊?,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肢”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寫活了。詩人深深地抓住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馮延巳之“絲”——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鵲踏枝·清明》)
寫傷春之情。放眼望去盡是落絮紛紛,正當杏花盛開,嬌艷無比之際,卻下起清明雨。寫詞人所見:游絲、落絮、紅杏花,這些景物的描寫,暗示春之將逝。依舊由景開始,但是“滿眼”一詞已經(jīng)凸顯了人的出現(xiàn),是從閨中人的視線和心情來看景了?!坝谓z”和“落絮”都是經(jīng)典的春愁繚亂、幽思綿綿的意象,“滿”和“兼”字更說明了一種無聊、無奈的心情。這是突然降下的一陣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張先之“絲”——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千秋歲·數(shù)聲》)
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wǎng),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jié)?!敖z”諧“思”, 諧音雙關(guān)。在這個情網(wǎng)里,它們是通過千萬個結(jié),把彼此牢牢實實地系住,誰想破壞它都是徒然的。
李商隱之“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時才停止流淚,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成為一曲悲壯的千古絕唱。這里的“絲”和思念的“思”諧音。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跋灳娉苫覝I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xiàn)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zhí)著與追求。
秦觀之“絲”——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
視線移向了窗外:飛花裊裊,飄忽不定,迷離惝恍;細雨如絲,迷迷蒙蒙,迷漫無際。見飛花之縹緲,不禁憶起殘夢之無憑,心中頓時揚起的是細雨蒙蒙般茫無邊際的愁緒。透過窗戶攝景著筆于遠處的飛花細雨,將情感距離故意推遠,越發(fā)感生出一種縹緲朦朧、若即若離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詞人將“夢”與“愁”這種抽象的情感編織在“飛花”“絲雨”交織的自然畫面之中。 “自在飛花”,無情無思,格外惹人惱恨,而反襯夢之有情有思。它將細微的景物與幽渺的感情極為巧妙而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難以捕捉的抽象的夢與愁成為可以接觸的具體形象。 “飛花”和“夢”, “絲雨”和“愁”,本來不相類似,無從類比,詞人卻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細”這兩個共同點,就將四樣原來毫不相干的東西聯(lián)成兩組,構(gòu)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詞人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用語奇絕,特別具有一種音樂美、詩意美和畫境美。
蔣捷之“絲”——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虞美人》)
楊柳絲絲,細雨綿綿,柳絲輕拂。煙雨籠罩的遠處,一派迷蒙縹緲的景象。詞句如一幅精心細琢的工筆畫。以“楊柳”“細雨”繪出江南春雨圖。“絲絲”逼真地再現(xiàn)了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也喻指絲絲愁緒。重復出現(xiàn)了“絲絲”這一疊詞,產(chǎn)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強了詞的豐富的內(nèi)涵。讀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shù)美感。詞句點染景物,寫詞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