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回歸博物學精神的幼兒園課程實踐

2022-05-30 10:48王麗
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 2022年8期
關鍵詞:博物博物館科學

王麗

習近平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典型的博物學包括關于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特別是動物、植物、礦物的觀察、記錄、考察等。吳國盛在《什么是科學》一書中提出:博物學是人類在自身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直接打交道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大環(huán)境知識和生活知識。[1]當下提出“回歸博物學精神”,強調直接的生命體驗和世界感受,弘揚“博物學”的多樣性和本土化,能彌合人與自然的分裂、科學與人文的分裂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分裂。[2]

在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當下,教育需要回歸博物學精神。我園秉承“博教育、全兒童”的辦園理念,建構“兒童博物”課程,以班級為博物場所,結合幼兒園各大活動區(qū),將班級的博物主題與活動區(qū)結合,并延伸到園外,使班級活動室、專用活動區(qū)、戶外場地、大自然等都成為兒童的實踐基地,讓兒童通過觀察、比較、合作、分享等獲得全面發(fā)展。

一、關愛生命,鏈接人與自然

(一)樹立敬畏的態(tài)度

回歸博物學精神的第一要義是“樹立博物學固有的敬畏自然態(tài)度”,建立對待自然物如動物、植物有情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熱愛與關懷,“聆聽自然、傾聽自然,對自然保持一種虔誠的態(tài)度,認為人類的一切真知識本質上都來源于活生生的自然”。[3]在幼兒園的博物課程實踐中,圍繞自然生物產生了許多的主題,有關于動物的“恐龍博物館”“海洋博物館”“鳥兒博物館”,也有關于植物的“花草博物館”“棉花博物館”等。在和這些生物互動時,兒童就像博物學家那樣,保持著高度虔誠的態(tài)度,每天午餐后,“帶著小鳥去散步”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幼兒園戶外就是一個大大的“樹博物館”,兒童通過對各種樹木的認識,激發(fā)對自然生物的關愛。兒童還會像博物學家那樣,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他們嘗試用簡單的表征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觀察和記錄,呈現(xiàn)大樹的秘密。他們數(shù)數(shù)、比較、測量、分類,尋找多種方式保護大樹、給大樹取暖、給大樹做名片,從而萌發(fā)關愛自然、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二)形成生態(tài)的意識

“生態(tài)學” (ecology)一詞首先由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藸枺℉aeckel)提出,指關于生物與其外部世界環(huán)境的關系,通常被稱為“博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以來, 因為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環(huán)境問題日益復雜和嚴重,“生態(tài)學” (ecology) 這個詞也逐漸被大家提及。[4]生態(tài)學的早期歷史就是博物學,在幼兒園的博物課程中,我們將生態(tài)學的理念融入其中,引導兒童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包括與其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動物和植物,不管是友善的還是有害(風險)的,都值得關注。

在“棉花”博物課程中,兒童從種棉花開始,關注棉花的生長周期、生存環(huán)境,親歷棉花種植、生長、收獲的整個過程,在悉心照料中感受植物生長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感受陽光、空氣、水與動植物生長及人類生活的關系。之后,兒童收棉花、彈棉花、搓棉線,在一系列自主調查、親身實踐、記錄表征、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拓展對棉花及棉布的認知經驗,了解自然棉與人造棉對環(huán)境的不同影響,感受事物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并與生命成長產生共鳴。

(三)堅定和諧的立場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2010年第22屆國際博協(xié)代表大會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習近平在關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中,主張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內在的有機組成要素。人是自然之子,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人乃自然之產物,是無法從自然界中被剝離出來的,人類源于并依賴自然。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需要順應自然之道。[5]

兒童時期需要養(yǎng)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習慣,這可以在日常的生活、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我們在幼兒園的戶外場地中開辟了一大塊種植園地,種上各種花花草草,兒童欣喜于幼兒園的這片“花草博物館”,在與植物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兒童感受到的不僅有關于各種花草的特征,更有與自然同呼吸的習慣。他們共同維護這這片花草,誰也不會輕易去破壞這片大自然。發(fā)現(xiàn)花草中有蝴蝶、蜜蜂等許多小動物,他們便商量空出一塊地方,放上畫板給動物畫像——人與自然共生的畫面,和諧又美好。

二、關注情感,溝通科學與人文

(一)融合科學與藝術

博物館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追求都呼喚科學、藝術與人文的融合。

追求“科學之真”和“藝術之美”,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這一點貫穿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信守的理念就是“人文”。應該說,人文是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紐帶,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既互相制約又缺一不可,以不斷提高人的自身素養(yǎng)。[6]內在性科學探索可以看成是一種人性修煉、一種審美行為。[7]

在幼兒園博物課程的建設中,筆者結合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幼兒園科藝整合實踐研究》,一是立足科學、藝術各自的特點,尋找核心點;二是相互聯(lián)系,找到整合點;三是不斷延伸,發(fā)展拓展點。這不只是科學與藝術簡單拼湊、二元相加,而是全方位的有機滲透、合理整合,體現(xiàn)課程統(tǒng)整。在“房屋”博物課程中,兒童欣賞世界各國的房屋造型,尋找周圍生活中不同的房子,延伸出用各種材料設計、搭建房屋的活動。在搭建的過程中,兒童一方面豐富關于房屋結構、平衡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在進行藝術想象,設計搭建“房屋博覽會”。這是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過程,也是科學與藝術結合,感受社會人文的過程。

(二)融入時代與生活

博物館在面向大眾、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要體現(xiàn)出它特有的時代性,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和活動,為時代創(chuàng)意提供表達的機會,人們可以結合各自的生活,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與交流。博物館的現(xiàn)代化擴展了其社會價值和內涵。面向兒童的博物課程,需要遵循兒童的興趣與生活,統(tǒng)整經驗、社會、知識和課程設計,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相關的真實任務,并在實踐操作中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習者親歷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8]立足于兒童的生活經驗,既體現(xiàn)“兒童”,又體現(xiàn)“博物”。兒童博物館的學習由計劃與決策、探究與表征、尋訪與體驗、回顧與反思、評量與收藏五個步驟組成,并不斷循環(huán)。這是一個發(fā)現(xiàn)、探索、建構和分享的快樂過程。[9]

今年“六一”,大班幼兒商量著要舉辦一次“服裝設計展”。為了活動的順利進行,他們早早開始準備,了解各種服裝,就此便誕生了大班組的“服裝博覽館”。在此過程中,家長、教師和兒童一起查找資料、收集各種衣服,了解關于衣服的科學知識,之后又經歷了明確任務、前期探索、設計制作、測試改進等過程,最后一場充滿時代氣息的服裝發(fā)布會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整個博覽館充滿了創(chuàng)意,充滿了時代感與生活味,也是兒童人文世界的表達。

(三)融合教育與文化

任何一座博物館都是在傳播一種文化。從根本上說,博物館教育也是一種文化教育。教育性和文化性是博物館教育區(qū)別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關鍵,可以改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兩者相輔相成,用完整而全面發(fā)展的文化培育完整而全面發(fā)展的人,兒童在博物館中獲得有教育價值的文化經驗。[10]缺了教育或者文化,博物館教育都是空洞的。

南通有風箏博物館,結合幼兒園的課程,我們帶兒童前往了解風箏文化。在風箏博物館里,有著各種制作風箏用的器材、工具、實物、照片等,還有“嗡聲”“啜子”“哨子”“葫龍”等各種極有特色的器樂。博物館里陳列著各種頗具特色的風箏,除了可看、聽、摸外,還有一小片空地可以讓兒童動手制作風箏和學習放風箏。風箏博物館提供的網站資料也成了兒童學習的重要資源。這種對當?shù)匚幕约捌渌貐^(qū)文化的認同和理解,都能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三、關心世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一)感受廣博文化

回歸博物精神的第三個要義是溝通中西方文化,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2017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這是弘揚民族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然要求。[11]中國有56個民族,地大物博,民俗文化以族群為單位,呈現(xiàn)出多元性、豐富性及廣域性。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文化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園進行的“民俗博物館”課程,主要聚焦當?shù)氐拿袼孜幕龑和私馍磉叺囊?、食、住、行以及地貌風光等,也通過多種情境感受民俗習慣、節(jié)日禮儀等。這一課程涵蓋了從物質生活到社會生活,以及藝術、人文等多個角度的豐富內容,讓廣博的民俗文化資源植根在兒童的內心。我們把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納入課程體系, 為繼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埋下種子。

(二)建立文化自信

在當代意義的背景下談博物精神,要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提供話語框架。正確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與作用,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中國人民是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構筑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12]這種自信表現(xiàn)在兒童身上,那就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民俗博物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兒童從家鄉(xiāng)開始,了解南通風箏的由來、體驗藍印花布制作過程,萌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再逐步擴展到熟悉的或者他們到過的城市,了解北京的故宮建筑、西安的兵馬俑、蘇州的絲綢、上海的東方明珠等。通過欣賞體驗、操作實踐、游藝交往等形式,我園將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融入兒童生活,改善幼兒園民俗文化缺失現(xiàn)象,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我們還邀請民間文化藝人走進幼兒園,讓兒童在觀賞、嘗試制作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神奇魅力,塑造他們的民族精神氣質,積淀文化意蘊。當然,堅定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做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把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讓兒童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民族性、獨立性的基礎上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 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2] 吳國盛.追思博物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8-25(5).

[3] 吳國盛.回歸博物科學[J].博覽群書,2007(03):21-23.

[4] 林祥磊.梭羅、海克爾與“生態(tài)學”一詞的提出[J].科學文化評論,2013,10(2):18-28.

[5] 王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要論述略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63-67.

[6] 徐善衍.探索科學、藝術和人文融合的理念[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6,2(6):394-396.

[7] 龍宮.吳國盛:自由是科學的靈魂[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51.

[8] Beane J.A. 課程統(tǒng)整[M]. 單文經,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 宋宜,王藝澄.兒童主題博物館的創(chuàng)設與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5(9):67-69.

[10] 郭嵐.從博物致知到以文化人:博物館中的兒童文化教育[J].博物院,2021(1):46-51.

[11] 李冰,魏萌萌.試論博物館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探索實踐[J].漢字文化,2018(14):104-105.

[12] 張雅光.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N].中國文化報,2021-09-29(3).

猜你喜歡
博物博物館科學
博物館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博物館奇妙頁
露天博物館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過長知識
科學拔牙
《最美最美的博物書》
博物館
新田县| 屏东县| 沂南县| 栖霞市| 翁牛特旗| 惠水县| 乌拉特前旗| 格尔木市| 平顶山市| 东莞市| 白水县| 山西省| 灌云县| 淳化县| 布尔津县| 澜沧| 金秀| 嘉义县| 冀州市| 阿勒泰市| 阿图什市| 富顺县| 绥芬河市| 新平| 南澳县| 宿州市| 固原市| 九寨沟县| 五莲县| 桃园县| 揭东县| 昌平区| 通城县| 正宁县| 通化市| 阳新县| 庆阳市| 大兴区| 焉耆| 二手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