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宇
高三備考,上承經(jīng)驗,下接變通,緊扣考點,步步為營。考場閱卷,縱觀文本,細究題目,依托考點,斟酌分數(shù)。在一教一閱之間,我對小說備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就選題而言,鏈接教學,穩(wěn)中求變
2022年全國新高考I卷沿襲了2019年全國I卷《理水》的故事新編的文本樣式,改編歷史故事又推陳出新,故2019年設題“9.《理水》是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參考答案:“9.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據(jù),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獻,富有歷史韻味;②“新編”表現(xiàn)為新的歷史講述方式,如細節(jié)虛構、現(xiàn)代語詞摻入、雜文筆法使用,作品充滿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性;③對“故事”進行“新編”,著眼于對歷史與現(xiàn)實均作出觀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本膫淇嫉膶W生會對這一文體樣式有基本的認知,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史記》等大量史書或者當年明月《明朝那事兒》等歷史小說的閱讀中、探究《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的成書過程中獲得對這種文學樣式的初步認知:史實是敘述框架、歷史背景,具體細節(jié)、行文的語言風格、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人物形象來實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
溫故知新,且看2022年新高考I卷現(xiàn)代文閱讀II《江上》設題“9.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相較于2019年,2022年第9題切口更小,明確指出歷史依據(jù),新編聚焦在人物身份的變化上,并據(jù)此設問。不禁想起了教材《項羽之死》的難點置疑:“田父為何會給項羽指錯路?A.田父是劉邦的人。B.田父被嚇蒙了,說錯方位。C.項羽不被人民擁戴。D.純屬偶然,并無深意。E.天欲亡項,非人力可為?!盇B項著眼于人物身份,CDE著眼于身份變化帶來的主題的差異。均為逃亡,均為引路人,身份的不同(自己人、敵人、普通人)在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主旨、藝術手法維度均可能引發(fā)文學效應。 田父如果為普通人則暗示了社會環(huán)境(環(huán)境)中的民心走向,田父與項羽(人物)構成了對比襯托(藝術手法)關系,這一情節(jié)推動了下文情節(jié)(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在很大程度了凸顯了主旨——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就題目而言,考點突出,靈活多變
該板塊“2道客觀題+2道主觀題”的題型設置及版面順序未變,但8題分值由4分提至6分,凸顯了對這一板塊及主觀題的重視。具體情況我們逐題分析。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6題就“內容與藝術特色”設問,是經(jīng)典題型,是2021年新高考I卷第6題(內容)、第7題(藝術特色)的合體。A項考點為“所見風景”(自然環(huán)境)對“心情寫照”(人物心理)的作用。B.項由“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情節(jié))推敲“子胥的心態(tài)”“平和地欣賞風景”(人物心理)。C項由“有些囁嚅”“半吞半吐”(人物神態(tài))推敲“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人物心理)。D項由“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情節(jié))推敲“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主旨)。一道題涉及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旨四個考點,要求考生梳理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在此過程中把握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進而提煉小說的主旨。這道題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小說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礎上鎖定答題區(qū)域,推敲細節(jié)。從第8、9題反饋,部分考生沒能從整體上把握伍子胥心境的變化過程——渡江是人物精神化繭成蝶的蛻變過程,B項用靜態(tài)的眼光看待人物,“只有”“才”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故答案為B。
7. 關于文中江邊人們談論季札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第7題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觀題型,就某一情節(jié)、細節(jié)或物象的作用設問。如:(2021年浙江卷)13. 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2020年新高考II卷)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這是富有意味的細節(jié)。請分析這里“板凳”的用意。(6分)(2017年課標全國I卷)6.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6分)《江上》第7題A.B.兩項著眼于情節(jié)內容本身。C.D.探究情節(jié)對情節(jié)本身(鋪墊)及主旨的作用。答案可以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旨、藝術手法、讀者6個維度展開,以下角度僅供參考。環(huán)境: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暗示社會環(huán)境;情節(jié):線索,設置懸念,伏筆鋪墊,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戛然而止、余韻悠長;人物:暗示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理,豐富人物形象;主旨:凸顯或升華主旨;藝術手法:象征,對比,襯托,以小見大等;讀者:懸念吸引讀者的興趣,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本題型,需要我們結合文本具體分析藝術效果,切記生搬硬套,轉化為客觀題,難度下降。從8、9題反饋,部分考生將小說的主旨誤解為厭惡戰(zhàn)爭、渴望漁夫田園式的隱逸生活,故本題答案為D。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fā)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8題聚焦一段具體情節(jié),分析人物思想的變化過程,這是一道經(jīng)典題目,頻繁出現(xiàn)在各套高考題目中,如:(2021年全國乙卷)9.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岳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6分)(2020年課標全國I卷)8.兩人在喝完酒離開客棧前有一段一再相約的對話,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對話者的心理。(2018年課標全國III 卷)5.請簡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該題目要求考生鎖定答題區(qū)域——舟行江上,回歸文本——所見所感,提煉升華——子胥的思緒,并注意作答的規(guī)范性——逐步生發(fā)展開(分層次順序作答),本題目劃分情節(jié)的變化層次并據(jù)此提煉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為重中之重。
9. 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這道題目是高三下半學期模擬題中頻繁出現(xiàn)的一種題型,就文學效果、敘述特點設題。如:(2022年珠海一模)8.小說在敘述人稱的變化上頗有特色,請簡要分析其妙處。(4分)(2022屆高三第二次T8聯(lián)考)9.本小說情節(jié)運行張弛有度,請以⑩—{13}段的內容為例,簡要說明并分析其效果。(6分)(廣東省大灣區(qū)2022屆高三4月聯(lián)合模擬)9. 小說中,王香火和孫喜兩個人物的活動穿插展開,有人認為這種展開方式效果不好,你同意嗎?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6分)(長沙市2022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8.“姜莊子斧頭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最激烈時的一次真實的模范戰(zhàn)例。本文作為一篇小小說,在敘述上別具匠心,請結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4 分)
新版教材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為小說單元,單元學習任務涉及小說如下考點:社會環(huán)境對人物命運的影響;情節(jié)中突發(fā)事件的作用,情節(jié)的曲折起伏,懸念、抑揚、意外(反轉)等敘事技巧的運用,細節(jié)描寫;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敘述視角。這一學習任務更為全面地關涉了小說敘述特點的相關考點:1.敘述視角:敘述視角——全知視角,有限視角;敘述人稱——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及其作用;特殊的敘述視角及其作用(如《變形記》中甲蟲的視角)。2.五種敘述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及其作用。3.常見的情節(jié)安排技巧及其作用:懸念,抑揚,照/呼應,伏筆,對比,襯托,鋪墊,突轉,線索等。4.常見的謀篇布局技巧:對話,心理,回憶,敘述與寫景結合,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時空集中等。2022年珠海一模第8題考查敘述人稱變化及作用。2022屆高三第二次T8聯(lián)考第9題考查情節(jié)的張弛有度及其之于人物(烘托緊張害怕的心理)、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主旨(升華主旨)的作用。廣東省大灣區(qū)2022屆高三4月聯(lián)合模擬第9題涉及敘述視角的轉換(王香火和孫喜)、平敘、對比三個考點。長沙市2022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第8題涉及特殊敘述視角(一把斧頭)、線索及順序(以“一把斧頭”的回憶為線索順序展開故事)、敘事中注重場景描繪和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三個維度。本題目需要考生在熟記考點的基礎上結合文本分析,抓住小說的突出特點分維度作答,如果單一維度分若干點作答,也只給一個維度的分值。
三、就閱卷而言,審題為先,作答規(guī)范
本人有幸參與現(xiàn)代文版塊的閱卷工作,在不影響閱卷保密原則的基礎上,就主觀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簡述一二。
首先,需要判斷題目為內容型題目還是藝術手法型題目。第8題為內容型題目,作答需緊扣題目,回歸文本,提煉升華。在試卷中頻繁出現(xiàn)如下詞匯:移步換景,觸景生情,動靜結合,細節(jié)描寫,線索,第一、第三人稱,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豐富人物形象,并就此結合文本展開論述。這是第9題的答題思維,識別文本突出的藝術手法,并結合小說具體展開。如何判斷兩種題型的區(qū)別呢?當題目中出現(xiàn)“效果”“用意”“作用”“表現(xiàn)手法”“功能”“好處”“如何表達的”等相關字眼的時候,就需要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旨、藝術手法、讀者6個維度或者就小說敘述特點的相關考點來識別手法,分析效果。
其次,要確定答題區(qū)域。第9題漁夫普通人的身份貫穿始終,需著眼于全篇思量。而第8題“舟行江上”明確鎖定了答題區(qū)域起于:“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苯K于:“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漁夫倒有些驚奇了?!绷钊诉z憾的是,上船前的“子胥望韶關以外的山水”“岸人話季札”“漁夫高歌”及船靠岸后的“贈劍拒劍”等表述卻頻繁出現(xiàn)在考試答案中,甚至四個答案要點中占據(jù)三點。
最后,最重要的是圈點勾畫關鍵詞。重要的事情需要說三遍,這也是備課中我們反復叮囑學生的審題箴言,請把題目閱讀三遍,并圈點勾畫出關鍵詞。
第8題初步判斷為內容型題目,鎖定答題區(qū)域后,需回歸文本找出“所見所感”的具體內容,并在縱觀全文的背景下提煉各個情節(jié)層次中子胥的思緒,“逐步生發(fā)展開”要求我們分層次順序作答?!?題參考答案】1.呼吸水上清新的空氣,感受到水的溫柔,聽到和諧的櫓聲,(所見所感)心情平靜(思緒)。2.船到中央,月涌江水,水流變得急驟,流水滔滔不絕,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所見所感)伍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有了復仇的想法,想把污穢的城市洗刷一次(思緒)。3.看到漁夫的行為,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所見所感)希望和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暫時釋懷(思緒)??紙鰰鶕?jù)考生作答做出相應的補充細則,例如第1點“所見所感”三句話答出任何一點均可得1分,“思緒”為如下答案“安寧”“寧靜”“放松”“悠然自得”“品味到了美好”“撫慰了疲憊”均可得1分。雖然補充細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寬,但相關要點不能缺少。
第9題“漁夫拒劍”脫胎于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歷史真實人物漁夫作為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自盡。而《江上》中的漁夫是普通人,渡伍子胥過江乃順便偶然行為,拒劍之后翩然離開。兩個情節(jié)三處不同,人物身份、渡人目的、渡后結局。設問于“改寫帶來的文學效果”,屬于藝術手法型題目,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旨、藝術手法、讀者6個維度思考,這一情節(jié)改寫對漁夫本身(人物)、文章主旨都發(fā)揮了作用,同時漁夫作為次要人物,在藝術手法維度對主要人物伍子胥起到了襯托的作用?!?題參考答案】1.把漁夫寫成一個普通人(人物身份),寫出了平凡人的博大(塑造人物形象,結合文本展開)。2.借漁夫來書寫散淡的處世境界(結合文本分析對比手法),與伍子胥形成對比(藝術手法)。3.放棄寫驚險的外界沖突,轉向人物內心的沖突。4. 故事傳奇寫成了現(xiàn)實,寓意增加。3、4點著眼于主題,改編后小說的矛盾沖突發(fā)生了轉移,由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間的矛盾沖突轉向伍子胥自身精神的建構,消解了小說的傳奇色彩,更具現(xiàn)實意義。本題最大的問題在于不能分維度作答,同一維度重復作答現(xiàn)象明顯。
高考已經(jīng)落下帷幕,學習還在繼續(xù),如何深入分析這一具有導向性的大型考試,并使之成為自身備考的方向指南,是我們高三學子高效備考的關鍵。必要的反思是備考的助力,我們要深諳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深意。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