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良
“ 大米放哪里?”妻子在廚房里問女兒。
女兒方才想起,大米昨天就用完了,立刻用微信下單?,F(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說來讓人瞠目,他們只需一個電話,一條微信,一個下單,就有商家、快遞送貨上門。便利的購物支付平臺,正改變著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念和習(xí)慣,防范意識漸已淡薄。
這時,我忽地想起了在鄉(xiāng)下生活的日子與已作古多年的岳父老人家。
當(dāng)年我家因隨母下放到沙田碧石這個小村莊,寄居在舅舅家,與后來的岳父家是鄰近的生產(chǎn)隊。聽我母親說過,那些年,有幾個揭不開鍋的家庭,會去他家暫借大米或煤餅救急。與鄰里鄉(xiāng)親比起來,老人家當(dāng)時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他家的房子陳舊又低矮,不一定能遮風(fēng)擋雨呢。如果說岳父家還有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他家里的“三多”:盛稻谷的器具多、酒壇多和煤多。
在江西上饒的舊時農(nóng)村,村民的房子大多是“三架屋”。所謂“三架屋”就是一棟房子是由三大間房屋組合成的。有“三架屋”的家庭,在農(nóng)村那是挺有面子的?!叭芪荨边M門是廳堂,廳堂的面積占到了“三架屋”的四分之一吧。廳堂后是后廳,廳堂左右各有一個面積一樣大的臥室,臥室后面分別是偏房,偏房比臥室的房間會小點兒。岳父家的左偏房是專門用來裝碎煤(從煤礦肩挑回來或平車?yán)貋砦醇庸ぃ┑摹K槊憾延么质瘔K壘起來有半人多高。這些慢慢積蓄起來的煤,擠壓著,沉默著,心甘情愿地讓老鼠在它們身上騰挪跳躍。煤餅燒完了,煤堆里的碎煤并沒有成為替補隊員,沖鋒在前的,永遠(yuǎn)有新買回來的碎煤。
囤煤與囤酒一樣,是岳父的嗜好。但囤得最多的,還是糧食。岳父家后廳是個谷倉,杉木做的,四四方方。谷倉下面有條石墊底,防潮也防鼠。谷倉的木板有近兩厘米厚,沉沉的。這樣一個谷倉,大概能裝得下一千多斤的稻谷。后廳除了左邊的谷倉,右邊還放有兩個大大的陶器谷缸,也是用來盛放稻谷的。陶缸與谷倉比起來,只是容量少一點兒,但表面堅硬,蓋上厚厚的木板蓋子,密封好,防水又防潮,老鼠更是無可奈何。岳父家的陶缸里,成年累月躺著暖暖烘烘、熱熱鬧鬧的稻谷。有時,陶缸的蓋板沒蓋好,也會有老鼠乘虛而入,半夜里吱吱歡叫。但有的老鼠就沒有那么好運了,里面的稻谷淺了,聞著稻谷的陣陣誘人香味,一不小心掉下去,任憑它們左蹦右跳,呼天叫地,也逃不脫岳父的大手掌。
岳父不識字,但他深知“民以食為天”的樸素道理,糧食就是他的頭等大事。生產(chǎn)隊時,分到的一點兒自留地,別人用來種蔬菜,他主要還是種紅薯,種小麥。后來分到責(zé)任田,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是他的常態(tài)。水田,水田,有水才有田,才有收成。水浸得太高,禾苗爛根;沒有水,泥土龜裂,禾苗沒精打采。為了適時給禾苗灌水,岳父會通宵達旦地守在田邊路旁。因為放水(給稻田灌水),那些年村里常常上演著一幕幕爭吵打斗的動作劇。岳父深更半夜出場,星星來照明,蟋蟀來伴奏,一個人坐在田頭“吧唧、吧唧”,守候他的幸福生活。別人家的禾苗耘耙一兩次,而他的稻田耘耙三次,一次也不少。偷工減料這不是他的習(xí)慣,哪怕生產(chǎn)隊出工,該出十分力,他不會減到八九分。有一次,在喝過一杯酒后,岳父哆嗦著右手夾菜時對我們說:“種田不勤,哪有收成?解放前,我給別人打長工,現(xiàn)在收的糧食裝進自己的谷倉。你們沒有經(jīng)歷過饑荒,不知道家里無米無柴心里發(fā)慌的日子。菜可以少吃,飯可一餐少不了?!?/p>
我不知道像岳父他們那一代農(nóng)民是否理解傳統(tǒng)年畫里“鯉魚”的寓意,但“飯一餐少不了”不正是他們內(nèi)心希望年年有余(魚)的真實情感嗎?他們沒有太多的想法,也許你會說,綿延數(shù)千年的小農(nóng)思想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和想象力,但他們懂得,懶漢是養(yǎng)不了家,是要挨餓的。青黃不接或者災(zāi)荒年景,倉里有糧,屋內(nèi)有柴,心里踏實,睡覺安穩(wěn)??!岳父沒能看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否則,那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更會瘋長他的長吁短嘆。
也許,“糧食”才是這個社會穩(wěn)定的最后壓艙石。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