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文
摘? ?要: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教師積累知識、豐富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解決課堂問題和歸納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一度以來,教師對于教學反思的研究大多著眼于理論,缺少反思內(nèi)容和實踐操作的研究,而從課堂教學操作過程出發(fā),著眼于反思內(nèi)容的確定和實踐操作的規(guī)范,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操作策略。
關(guān)鍵詞:中學英語;教學反思;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20/23-0045-04
反思原本是哲學概念,指人對于事物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這個間接認識有助于思維的提升和知識的積累。對于教育而言,反思則是教師增強自我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開發(fā)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途徑。
美國學者維拉對反思教學的認識是,“反思性教學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努力思考以職業(yè)知識而不是習慣、傳統(tǒng)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chǔ)的令人信服的行動。”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巴赫也認為,反思性教學包括對實踐的反思、實踐中反思、為實踐反思三個具體內(nèi)容。比照二位學者的觀點,維拉的研究著眼于反思性教學的方式,布魯巴赫則將研究指向了反思性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這些重要的理論知識對反思性教學提供了必要的觀點支撐,為反思教學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維論據(jù)。
反觀當下,在西方教學理論的指引下,有關(guān)反思教學的重要性及理論知識的建構(gòu)很多,但很少有人從反思性教學的具體操作層面去認識問題,讓理論指引和現(xiàn)實做法得以有效結(jié)合,從而增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如何讓教學反思在教學實際中真正發(fā)揮作用,成為了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筆者將結(jié)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來闡述反思性教學的內(nèi)容確定和實踐操作問題。
一、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確定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懂得反思對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專家葉瀾就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庇纱丝梢姡虒W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充分認識教學反思的價值,讓教學反思在教學工作中真正發(fā)揮作用是認識問題的核心。然而,認識反思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目前問題的研究重點,而確定反思內(nèi)容才是我們應關(guān)注的核心。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將反思內(nèi)容歸納為五個方面,現(xiàn)列舉如下。
(一)反思教學所得,豐富教學資源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只有書本上的知識才是教學資源,其實書本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我們能放寬眼界,自然世界中的任何東西都能構(gòu)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假如能合理運用這些資源,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知識,同時也會有效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在一次英語課上,筆者向?qū)W生展示了一張暑期在重慶釣魚城風景區(qū)參觀的照片,在向?qū)W生簡短介紹了釣魚城的歷史后,提問道:照片里的“山人足魚”是啥意思?為什么魚下面是三點而不是四點?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經(jīng)過一番討論,學生明白了這里的“足”原來是動詞,借此筆者介紹了英語中的詞類活用問題,并趁機列舉了一些實例:
1.I tiptoed out trying not to wake the baby.
2.She never eats the food fingered by others.
由此學生便明白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古代漢語,英語中同樣存在這一現(xiàn)象。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筆者專門上了一節(jié)英語專題課,題目就叫“英語學科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由此筆者自己也意識到英語教學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fā)空間,只有緊扣時代特征,不斷開發(fā)教學資源,在語文和英語學科之間搭建起有效的橋梁,才能真正意義上讓英語教學落地。而且語文和英語從本源上講都屬于語言學科,如果在二者間搭建起思維的橋梁,讓知識得以有效融通,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反思教學所失,汲取教學經(jīng)驗
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當我們向?qū)W生傳授所謂的知識時,已經(jīng)意味著該知識的落后,所以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一直在努力探求以基礎(chǔ)知識為核心的思維能力的突破。在一定層面上來看,教授學生知識并不是核心目的,真正的教學要借助知識開啟學生的思維,進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的基本原理也在警示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去發(fā)現(xiàn)不足,從而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美國學者波斯納就認為,“沒有內(nèi)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jīng)驗而不對經(jīng)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fā)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滑坡?!彼?,反思的過程既是教師發(fā)現(xiàn)自我失誤的過程,也是教師提升自我知識水平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一度以來,許多英語教師都認為學生學不好英語的原因是詞匯量不足,于是將大量時間用在了指導學生識記單詞上。后來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做不但費力,而且效果也不是很明顯。一次偶然的答疑讓筆者找到了解決策略。
記得有一次,一位學生突然問筆者“gradient”這個單詞的含義,在沒有任何語境的狀況下,面對孤零零的一個單詞,筆者也不認識,于是便向?qū)W生索要原文。原文是:
Some students at West Ranch High School spent a day training to become certified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They gain awareness that mental health is not just black and white, there is a gradient in mental health, it can be noticed and this gives students a way of seeing and recognizing issues when they come up.
看完原文后,筆者便問他:What Grade are you in?他答道:Grade Two.隨后筆者便告訴他:gradient 和grade 應該是一個意思。他問:為啥它倆是一個意思?我指著文中的“mental health is not just black and white”,問:這句啥意思?他答:他們意識到,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問題。筆者追問道:這里的非黑即白是什么意思?他答道:我們都可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階段不同。在不斷追問中,學生輕松掌握了gradient 應該和 grade的意思差不多。學生走后,筆者查閱了gradient 的用法,詞典的解釋和筆者的理解完全相同。
通過這個教學案例,筆者明白了識記單詞的突破辦法。對于識記英語單詞這個難點,教師一般狀況下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單詞的含義,要引導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單詞,在對上下文的思考中猜測單詞含義,只有這樣的經(jīng)過思考的識記才會達到長久記憶。其實不僅是英語單詞,世界上的任何知識,任何事物,只有經(jīng)過了認真思考才能銘記于心。
(三)反思教學疑難,探尋問題真相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一個民族的語言凝聚著該民族累世相傳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影下的語言表達方式,隨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英語學科所表述的內(nèi)容自然是西方文化的載體,在根本上體現(xiàn)著西方人思考問題的基本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受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理解問題定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要突破這些難點,需要英語教師具備厚實的學科文化素養(yǎng)和深度探究問題的意識。一次偶爾的上課,讓筆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深度探究在英語學科中的重要性。
在一次早讀課上,學生詢問下面語段中 beanpole的詞義。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in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both the size and consumption habits of our eating companions can influence our food intake. And contrary to existing research that says you should avoid eating with heavier people who order large portions, its the beanpoles with big appetites you really need to avoid.
學生通過查閱詞典知道了beanpole是豆桿的意思,筆者告訴他其實beanpole還指能吃又不長肉的細高個。漢語也有類似的表達,只不過將豆桿換成了麻桿。
另一個學生問:craning 在下面句子中是啥意思?
When the parade started, people in the high building along the street were craning out of the windows, waving and shouting.
筆者追問道:crane是什么意思?他說自己查字典發(fā)現(xiàn)crane是鶴的意思。筆者又問:鶴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他答:頸長。之后,筆者寫出下面這個句子讓他翻譯。
The boy craned his neck to get better view of the stage.
他很輕松地完成了翻譯。筆者告訴他:在這個句字中crane還可以用另一個詞 rubberneck。接著,筆者又問:除了鶴這個意思,crane 還有什么意思?他答:起重機。筆者問他鶴和起重機的關(guān)系,他答:都是脖子長。
一般狀況下,問題解答到這一步也算完滿了。但經(jīng)過深度思考后筆者發(fā)現(xiàn),beanpole和crane在學生的問句中都涉及到了“意象”這個概念。于是引發(fā)了筆者對于“意象”這個文學理論問題的思考。所謂意象,就是融含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外在物象。作者把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結(jié)合在一起,能更直觀地表達思想,在無形中增強了文學作品的畫面感。
(四)反思教學創(chuàng)意,提升教學能力
目前,困擾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障礙就在于將英語學科當作知識性或是工具性學科學習,很少關(guān)注自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以為,英語不僅是工具,伴隨著AI技術(shù)和時代的發(fā)展,英語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專業(yè)和素養(yǎng)。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對于知識的掌握要更加傾向于用新鮮的思維去引導,通過引導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英語。當然,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許多教師會采用播放視頻或音頻的形式創(chuàng)設(shè)氣氛,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記得有一次給教師講座,筆者向他們展示了一線課堂上學生的上課照片,還有自己多年來在朋友圈不斷更新的感受。比如“打通學生的思維點就是多問學生幾個問題”等。
上午第四節(jié)課上,筆者提到de-這個前綴(意思是去除……)時,想起此課前筆者在看到的中國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隨手就把此文標題寫在了黑板上,并簡述了此文內(nèi)容。之后,筆者問:中印外長同意雙方要逐步降低在邊境上的緊張態(tài)勢,為什么deescalate我理解為逐步降低?escalate是什么意思?你們出地鐵,如果不走臺階,怎么上來?學生回答:扶手電梯。筆者問:扶手電梯用英語怎么說?有學生回答:escalator。
筆者問為什么是escalator? 學生不語。筆者告訴他們:escalate是逐步升級的意思,所以扶手電梯就是escalator。那么deescalate就是逐步降級。從學生的臉上可以看的出他們的恍然大悟。
當然,思維引導不能指望通過一節(jié)課完成。但我們每天都有一節(jié)英語課,高中學段有三年的學習時間,只要找準切入點,從思維層面適時引導,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和提供生活化的語境,我們還是能做到幫助學生突破詞匯學習中的難點的。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反復強調(diào),在未來,知識=體驗×敏感度,該觀點是對知識的重新定義。由此來看,體驗能力是一個人學習的基礎(chǔ)能力,而敏感度則是這個能力效應的系數(shù)。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體驗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將在未來成為一個無知的人。
由此看來,英語教師反思的內(nèi)容具有廣闊性的特征。我們可以反思所得、所失,也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和教學創(chuàng)意。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歸納和梳理,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們的理論研究水平,豐富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讓英語教學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達到高度契合,有效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然而教學反思不僅涉及到內(nèi)容確定的問題,同樣也涉及到實踐操作問題。
二、教學反思的實踐操作問題
教學反思要講求實踐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反思主體的針對性。如果缺少對這兩個方面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教學反思就會趨向于無序性和盲目性,會讓教學反思停滯在淺層次而難以向前推進。為了讓反思更為有效,筆者提出了反思的針對性和規(guī)范性問題。
(一)反思主體的針對性
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關(guān)于教師是中心還是學生是中心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自從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論”后,學者普遍意識到,教學的主體應該定位于學生,充分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立場。對于教學反思的實踐操作而言,更應該遵循這一理念,充分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建構(gòu)起“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反思機制,圍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來確定我們反思的內(nèi)容。筆者以為,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進行反思是教學反思的基點。
(二)反思方式的規(guī)范性
筆者以為,教學反思不僅僅是關(guān)注教學現(xiàn)象,更應關(guān)注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從而找到必要的理論支撐,為規(guī)避或解決問題提供理性支撐。因此,教學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在教學現(xiàn)象基礎(chǔ)上的理性提升。教學反思缺少了思考,就會流于膚淺。教學反思不僅要關(guān)注痛點、疑點和亮點,更應該用理性思維去探尋出現(xiàn)問題的核心原因,只有這樣才會有所得,才能有效用。為此,筆者提出了教學反思的一般程序:
發(fā)現(xiàn)問題→ 探尋原因→ 理論支撐→ 形成觀念→ 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一個教師的教學反思要基于職業(yè)發(fā)展來認識,既不能缺少學生和實踐而大談理論,也不能只關(guān)注現(xiàn)象而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教學反思不能為了反思而反思,而要用反思的情懷去理解、處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用理性的思維讓現(xiàn)象成為規(guī)律性的總結(jié),進而產(chǎn)生獨立而清醒的教育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