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笛
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教授穆埃爾·卡普坦博士,對人的不良行為進行了數(shù)十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本質(zhì)很好的人也會做錯事。他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了好人做錯事的14個原因:
1.補償效應
補償效應,是指人們自認為自己積累了足夠多的道德資本時,會傾向于犒勞自己,用惡行來平衡自己的善行,就像一個人為了減肥而成功地堅持吃了一周沙拉后,決定吃一塊巧克力一樣。所以,好人有時候也會自欺欺人,打著“我是好人”或“下不為例”的幌子,做一些錯事。
2.名字的力量
名字的力量不可小覷,因為它會扭曲人們的現(xiàn)實感。如果一個公司把會計欺詐稱為“金融工程”,那么做會計工作的員工就不太可能認真對待自己的不道德行為。IBM的創(chuàng)始人托馬斯曾說過一句名言:“做生意是一種游戲,如果你知道怎么玩的話,那么做生意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游戲?!碑斏獗划敵捎螒蛞粯油?,人們在生意中就對自己可能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的惡劣行為缺少正確的認識。
3.認知失調(diào)
認知失調(diào),是指人們在同時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或行為與信仰不一致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不適感。認知失調(diào)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力量,會強迫心靈去尋求或建立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以便讓認知間相沖突引起的不適程度減到最低。當好人覺得“好人沒好報”,或老實人覺得“老實就是無用”時,好人就可能做錯事,老實人就可能做不誠實的事,以減緩認知失調(diào)帶來的不適感。
4.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是指好人在面對長期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時,會受到暗示和誘導,從而仿效著做錯事。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在19世紀80年代,紐約市曾通過對輕微犯罪加重處罰,降低了重大犯罪率。生活在一個安寧有序的城市里,紐約人開始相信政府的管理,自覺地遵章守紀,重大犯罪率也隨之明顯減少。
5.隧道視野效應
隧道視野效應,是指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視野開闊,方能看得高遠。設定目標并努力實現(xiàn)目標沒有錯,然而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的目標上,以至于把諸如同情心和正義心等道德感拋在腦后時,問題便出現(xiàn)了。
6.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人們傾向于按照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行事。例如,如果員工被視為團隊中正直的一員,他們更有可能采取相應的行動;但是,如果他們受到懷疑等不公平的對待,他們也可能以他們的行為方式證明這種看法是正確的。
7.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是指在社會情境影響下,或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放棄自己原先的意見,而產(chǎn)生和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群體壓力是巨大的,當一個群體從事不道德行為時,個人更可能參與或縱容這種行為,寧愿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也不愿觸犯眾怒,成為眾矢之的。
8.服從權(quán)威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忽視當權(quán)者的愿望是相當困難的。人們還會覺得,如果在別人的教導下行事,就不需要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太多責任,因為“天塌下來會有高個子頂著”。比如,有些員工明明認識到某種行為是不好的,但是只要上司吩咐了,他們還是會積極執(zhí)行。在他們心中,執(zhí)行上司的命令比他們自己決定這么做時,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要少很多。
9.贏家通吃
贏家通吃的原本定義,是市場競爭的最后勝利者獲得所有的或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失敗者往往被淘汰出市場而無法生存。我們生活在勝利者獲得絕大部分好處的社會環(huán)境里。這種競爭文化真的能產(chǎn)生最好的結(jié)果嗎?當一個特定情況下只有一個贏家時,人們便不會坦然面對失敗,而是更容易作弊,更容易為了勝利不擇手段。
10.社會紐帶理論
社會紐帶理論認為人與動物行為無異,都具有犯罪的傾向,因此人需要社會鍵,又稱社會聯(lián)系來減少人犯罪的傾向。如果一個企業(yè)讓員工覺得自己獨特、重要、有價值,他們就更有可能對這個企業(yè)忠誠。他們越是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他們就越有可能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
11.權(quán)力盲目效應
一些好人掌權(quán)后,也可能產(chǎn)生特權(quán)思想,認為自己區(qū)別于普通人,有特權(quán)做一些普通人不可以做的事情,因此他們可能會跨越道德界限,卻不自知或認為理所當然。
12.炫耀性消費
一個社會環(huán)境的奢靡之風會助長人們的不道德行為。當人們過分看重自己的財富和地位時,就要盡其所能去攀比,一些人因此變得價值觀扭曲,為了滿足欲望而放棄原則和法律,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做正確的事情之前。
13.小事小節(jié)無人管
有些人一開始只是在小節(jié)上犯了些無關痛癢的錯誤,算不上壞人,比如從工作單位拿回家諸如紙和筆這樣的小東西,而工作單位的管理層對此未加重視,不聞不問,那么這些人就有可能加大賭注,做出更壞的事情,比如挪用公款。
14.阻抗理論
阻抗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人們會努力保持他們個人行為的自由。當這種自由受到威脅時,人們會用他們所能夠采取的一切行動進行抵抗。人們總是會竭力守護他們個人行為的自由,當規(guī)則過于嚴苛時,他們會覺得自由受到了威脅,從而通過拒絕遵從或者以相反的方式行事來維護自己的自由。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