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蕊
小星星們,你們聽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嗎?這個故事中,郡守田登不許百姓提起自己的名字,甚至把元宵節(jié)的放燈活動改成了放火,告示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卑傩諝獾么罅R:“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這不僅僅是個故事,這其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制度——避諱,簡單來說就是不能直接說出皇帝、圣賢、自己長輩等人的名字,哪怕是單獨提到這個字也不行。為了避諱,古人也展示了種種“神操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神操作”都包括什么吧!
公諱
避諱制度中有一種是全國上下都要避諱的,這種情況被稱為公諱。而為了做到全國統(tǒng)一這一點,最常用的操作就是——改名字。
嫦娥這個神話人物是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其實她之前的名字是姮娥,到了漢代,因為漢文帝名劉恒,“姮”與“恒”同音,因此“姮娥”就被改成了“嫦娥”。而一同被改名的還有恒山,被改為了常山,不過這個名字并沒有流傳下來,漢代之后,又改回來了。被改名的不止嫦娥這個神話人物,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漢代才女蔡文姬的名字都被改過。晉文帝名司馬昭,為了避諱,王昭君被改稱為明妃。蔡文姬的本名是蔡昭姬,為了避諱才改為了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蔡文姬。
除了皇帝的名字要全國上下一同避諱,還有一些圣賢的名字也享有同等待遇,和他們的名字“撞車了”也要改。比如清代規(guī)定,因為孔子名孔丘,所以要求把姓氏“丘”,改寫成“邱”,而且要把這個字讀成“qī”。清代之后,人們恢復了這個字的讀音,不過有一部分邱姓人沒有把“邱”改回“丘”。這就是現(xiàn)在“邱”這個姓的由來了。
私諱
除了上面全國上下都要避諱的情況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叫作私諱,也叫家諱,就是一個人對自己長輩的名字要避諱。這是要求人在讀書時如果看到長輩名字的字不能直接讀出來。因為這個,還鬧出過大笑話。
傳說宋代有一個人,名叫錢良臣,他教自己的兒子讀書,讓兒子看到“良臣”兩個字就要念作“父親”。有一天,他的兒子讀到了《孟子》中的一句話:“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边@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今天所說的這些忠良的臣子,在古時就是人們認為的迫害百姓的壞人。結(jié)果他的兒子老老實實地把這句話讀成了:今之所謂父親,古之所謂民賊也。不知道這句話一出口,這父子倆到底是誰更尷尬呢?
當然這只是個笑話,可是古時被避諱耽誤了的人卻是真實存在的。唐代詩人李賀去考進士,居然有流言說李賀不能考進士。理由是:李賀的父親名為李晉肅,“晉肅”的諧音是“進士”。因此,作為兒子,李賀不能考進士。這個言論一出,李賀感到壓力極大。這件事傳到了文學家韓愈那里,韓愈寫了一篇文章來聲援李賀,他在文中強力反駁道:“父親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如果父親的名字中有‘仁這個字,兒子難道還不能做人了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雖然有韓愈的強力支持,但這一年,李賀最終還是棄考了。
關于避諱的“神操作”還有很多,小星星們?nèi)绻信d趣的話,就去查一查吧!或者你對這種制度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和身邊的人分享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