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陸文 陳亮
為了適應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以及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仙桃市沔州小學開發(fā)了《愛上科學》家庭系列校本課程。
《愛上科學》家庭系列課程按照年級設置了以下六項內容:一年級為家庭種植園。學生領取種子、種植、記錄種子的生長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與大自然對話,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二年級為家庭飼養(yǎng)園。學生飼養(yǎng)動物,在飼養(yǎng)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與耐心。三年級為家庭科考隊。組織以多個家庭為單位,確立一定的主題,帶領學生進行科學考察。四年級為家庭科技館。學生通過“飛天創(chuàng)客”,學習航空航天的基本知識,了解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學生自己動手組裝無人機、殲20航模,用廢舊的水瓶制作水火箭,鍛煉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廢物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五年級為家庭實驗室。由學校引領帶動家庭,利用暑假讓學生在家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比如“水往高處走”“用檸檬汁制作汽水”“探尋顏色的奧秘”等。六年級為家庭天文臺。轉變課堂形式,組織全體六年級學生觀看太空授課直播,航天員不時地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在實驗過程中耐心詳細地講解實驗器材、原理和步驟,并及時總結實驗要點。
組織科考活動。一是組織開展?jié)h江文明探索考察活動。學校每年暑期組織四年級學生赴漢江流經地襄陽、十堰等地考察,讓學生走進南水北調水源地,走進恐龍蛋化石群,走進三國文化,感受漢江文明的輝煌。二是組織開展市域內水質、水系、水利考察。
5月7日至8日,沔州小學三年級家庭科考隊走進仙桃市域內的漢江、東荊河、通順河、通州河、仙下河等重點河流,調查了解水質、水系、水利情況,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水利的情感。頂著炎炎烈日,學校師生及部分家長代表,來到漢江北壩閘、通州河張溝先鋒村黃鱔養(yǎng)殖基地、東荊河沙湖濕地公園、仙下河城區(qū)大洪橋沿線水域等4處取樣點進行取水采樣。教師示范了水樣采集的基本步驟和保存方法,指導學生取水采樣,并迅速填寫好標簽,注明采集時間、地點等信息,最后記錄水樣的初始狀態(tài)。在沙湖濕地采樣后,學生在特邀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用PH試紙對水樣標本進行酸堿度檢測,運用TDS水質檢測筆檢測水樣中的溶解固體含量,再結合樣本的顏色、氣味與取水地點周邊環(huán)境等特征對水樣標本進行物理觀察。學生從開始的笨拙摸索、實驗、觀察、獲取數(shù)據(jù)到熟練完成所有的觀測流程,經歷了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的全感官參與,高效地完成了觀測報告。學生經過取水檢測,反復比對后發(fā)現(xiàn):漢江北壩閘水質較好,是由于漢江發(fā)源于秦嶺,流經工業(yè)區(qū)少,污染少;通州河張溝黃鱔養(yǎng)殖基地水質較好,是由于黃鱔養(yǎng)殖戶精心護理,水體中有充足的溶氧量;東荊河沙湖濕地水質較好,是由于濕地屬于動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流動性大,水草豐茂、植被豐富、生物繁多;仙下河城區(qū)大洪橋水質相對一般,是由于途經城區(qū),河水流動性小,且有排污、人為污染等情況。
依托《愛上科學》校本課程,學校將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銜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進行實踐學習活動。轉變課堂形式,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有目的地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