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深遠的影響,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抗日救國活動。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于193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作品。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國民黨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的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白色恐怖威脅而舉家搬遷。在1934年郁達夫經(jīng)由青島從杭州再次返回北平,重回北平后作者感受到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結(jié)合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和回想到自己1926年在北平病逝的小兒子,多重因素讓他觸景傷情,為了排遣自己內(nèi)心的憂慮、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寫下了這篇具有特殊的情感意義的《故都的秋》。這篇散文因為郁達夫先生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對北國秋天的精彩描寫和時代背景賦予的特定情感,引起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故都的秋》全篇文章洋洋灑灑一千五百余字,運用了42個“秋”來表達“清”“靜”和“悲涼”,這是因為文章中分析自己體驗北國之秋的原因,南方的秋天來的比較緩慢,還常常伴有陰雨天氣,所以北方的秋天有更讓他留戀的感情,這其中有他看到磨難中的祖國和人民而引發(fā)心中的痛苦和無能為力,加上自己的小兒子也是病逝在北京,這里的傷痛與捉摸不透的秋纏繞在一起,使得郁達夫心中那份消極與積極情緒的沖突和斗爭愈加明烈。
一、行文結(jié)構方面的藝術特色
(一)《故都的秋》的謀篇布局
郁達夫的散文作品包括小品、游記、雜文、日記體、傳記體等多種形式,但是其作品的個人風格卻相對統(tǒng)一,其中小品類型散文的藝術成就最高,《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小品文創(chuàng)作中的代表作品,在謀篇布局上展現(xiàn)了精妙的層次感。
1.以議論開篇,統(tǒng)領全文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以開頭第一段中的議論開篇,一方面起到了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一方面既承接了題目又與文章的尾段前后呼應形成了嚴密的回環(huán)往復的結(jié)構。
文章開篇的第一個詞語就是“秋天”,承接了題目中“故都的秋”,開門見山的點明了本文的寫作主題。文章的第一句運用一個議論句總結(jié)性的點明北國秋天特別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接下來說明不遠千里的從杭州經(jīng)青島進入北平就是為了飽嘗故都的秋味,既展現(xiàn)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又再次的點明本文的寫作內(nèi)容就是“故都的秋天”。
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愛子的家庭悲劇因素,又有對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擔憂因素,所以《故都的秋》在整體的情感基調(diào)上既展現(xiàn)了濃濃的悲傷之意,又體現(xiàn)著作者對家國情懷的拳拳赤誠之意。
2.通過對比手法展現(xiàn)了極強的層次感
作者在《故都的秋》一文的寫作中,多次運用了對比手法,展現(xiàn)了極強的層次感。作者在本文的寫作中多次寫到了江南秋天與北方秋天的對比,突出了北方秋天更“清”“靜”“悲涼”,更具有秋天意境的特點。
這種對比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以下幾個地方的描寫:文章中第二段落描寫江南秋天的整體印象,與第三段落中描寫回憶中的北方秋天整體印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作者的心目中,江南的秋天只能感覺到一點點清涼的秋意,但北方的秋天卻能感受到十分的秋意。
文章中對“秋蟬”與“秋雨”兩個部分的描寫也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從細節(jié)方面展現(xiàn)了南北方秋天的差異。北方的秋蟬殘聲充斥在“無論什么地方”,而南方的秋蟬聲只有在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到。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的更“奇”、更有“味道”、更“像樣”,甚至連北方人的語言聲調(diào)都更符合秋天的意境。
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總結(jié)了南方秋天的特異的地方,但通過全文的對比還是得出南方秋天“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結(jié)論。作者還用了一個排比句式將南北方秋天的對比,通過南北方各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酒、主食、海鮮、動物等的對比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南北方秋天的差異。
(二)景色描寫與議論抒情相互結(jié)合
《故都的秋》在行文結(jié)構上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將景色描寫與議論抒情相互結(jié)合,夾敘夾議而不亂,展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與才情。
文章的開頭一段運用議論描寫總結(jié)北國秋天的特色,點明文章主要寫作內(nèi)容。文章第二段則運用了抒情描寫的手法寫出了作者對江南秋天“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的遺憾之情。
文章的主體部分對北國秋天的景色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選取了“回憶中的北方知名景點的秋色”“牽?;ā薄氨眹幕睒洹薄扒锵s”“秋雨”“果樹”等北方秋天的特色景物進行了橫向的詳細描寫,塑造了充滿韻味與意境的北方秋天。
正當讀者沉浸在北方秋天的精妙景物描寫之中時,作者筆鋒一轉(zhuǎn)開始講述中外文學家對于秋天“頌秋”“悲秋”感受的描寫,講述了人類對秋天的共有情感不受地域和國別的影響。此段結(jié)尾的一句最為點睛:
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文筆之含蓄,議論之深刻,只要是憂國憂民關心時局的愛國之士,讀之無不有雋永深刻、警醒的痛切感受。
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中通過南北方各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酒、主食、海鮮、動物等的對比淋漓盡致的詮釋了南北方秋天的差異,為結(jié)尾的抒情作了鋪墊和緩沖。
文章最后一段的抒情一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一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發(fā)自肺腑的熱愛之情,這種令人熱血沸騰、蕩氣回腸的愛國熱情的表述深深感染著每一個讀者。
二、情感表達方面的藝術特色
(一)憂國憂民意識與人生體悟的情感表達
1.憂國憂民意識的家國情懷
郁達夫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正值國家局勢動蕩不安,國家前途和命運未卜。作者先后歷經(jīng)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竊取的失敗、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白色恐怖致使國民革命的又一次失敗。雖然作者在文化領域的革命數(shù)次失敗,但他的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沒有被磨滅。
《故都的秋》是作者為逃避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的白色恐怖的迫害,一路輾轉(zhuǎn)終于在1934年返回到闊別十年之久的北平。作者在這年秋天游覽北平,眼見到故都皇城的衰敗荒涼猶如秋蟬衰落的殘聲,不由的懷念起那想念了十余年的多處名勝秋景和美麗的牽?;?。
《故都的秋》中對于北方秋天的景色描寫其實是加入了作者隱喻的情感色彩的,文中第三、四段落中對于回憶中北國秋天“名勝秋景”“碧綠天色”“馴鴿飛聲”“槐樹葉底的日光”“牽牛花”“北國槐樹”等景色的描寫,展現(xiàn)了溫暖、清閑、積極的情感基調(diào)。文中首段對“北國秋天”的總結(jié)性議論描寫,文中對“秋雨”“秋蟬”“各國文學家的悲秋感悟”等的描寫,則展現(xiàn)了悲涼、傷害、憂慮的情感基調(diào)。
整體上而言,《故都的秋》展現(xiàn)了作者對于北平秋天的熱愛之情,尤其文中最后一段的情感抒發(fā),將這種熱愛之情運用單純的情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這種熱愛背后還隱藏著作者對于北平、對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擔憂。
2.排遣憂慮的人生體悟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將自身遭受白色恐怖迫害,內(nèi)心的苦悶、憂慮、借由對秋天景物的描寫進行排遣,從而尋求到某種內(nèi)心的平靜。文中江南的秋是清淡的、混混沌沌的、無法賞玩到十足的,這其實是作者在南方的秋天景色中尋找不到與其人生體悟共同的地方,在郁達夫的心目中,更“清”“靜”“悲涼”的北國之秋,更能展現(xiàn)作者在嚴酷的社會環(huán)境下依然積極投身革命的精神狀態(tài)與人生體悟。
情有景生,相反,作者也會觸景生情,在這樣特別的情感背景下,寫出的故都的秋,依然是特別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秋。
(二)崇敬自然與自適的情懷表達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通過生活化的秋天景物選取,表現(xiàn)了其對自然的崇敬之情和自我抒發(fā)的自適情懷,文中這一藝術特色重要展現(xiàn)在以下幾處描寫之中:
作者在第三段中,以皇城人海中的普通人家的視角,對北平秋天的“碧綠天色”“馴鴿飛聲”“槐樹葉底的日光”“牽?;ā钡染吧M行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展現(xiàn)北平秋天溫暖、愜意、秋高氣爽的一面。
文中對于“槐樹葉底的日光”“牽?;ā边@兩處的景色描寫與全文的悲涼、憂慮的情感基調(diào)有所出入,暗含深意,借助平民百姓的生活視角暗喻對國家命運、前途充滿希望的革命精神。對于“牽?;ā钡木吧M行了詳盡的描寫,其他的景色則是簡要描寫,這種對“牽?;伾南埠妹鑼憽焙蛯Α盃颗;ǖ紫伦詈糜星锊菖阋r的中國畫構圖式的描寫”,充分反映了作者對于大自然美感的體悟及熱愛,從細微之處展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和自適情懷。
作者在文章第四段中對“北國槐樹”的描寫取材于真實的日常生活,又巧妙地使用側(cè)面描寫。作者沒有費盡筆墨去描摹槐樹的特點和樣貌,而是通過槐花落地時踩在上面的觸感描寫和清掃槐花的場景描寫展現(xiàn)了“落葉知秋”的清閑、落寞。這樣的描寫既貼近現(xiàn)實生活,能夠迅速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又將個人情感的自適情懷表達融入到作者自我想象的生活空間當中來。
作者在文章描寫北方的果樹的部分時,將棗樹在哪里都能扎根存活、適應性強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在艱難的自然條件下,棗子在淡綠微黃時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子全紅了冬天也就要馬上到來了。
《故都的秋》中棗樹的描寫突出了其堅強的抗爭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這種自然萬象所呈現(xiàn)出的堅強的生命形式,作者對此進行了盡情的渲染,寄予了作者對這種理想生命生存形式的追求和感嘆。
三、意境塑造方面的藝術特色
《故都的秋》在意境塑造方面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塑造了景情交融的散文境界之美。文章的開篇就用精練的“清”“靜”“悲涼”三個詞語總結(jié)了北國秋天的特點,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這樣的描寫在表面上是要凸顯北國秋天的特色,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表述了作者內(nèi)心的如北國秋天般的“悲意”,下一句講述作者經(jīng)由青島由杭州到北平是為了飽嘗北國的秋意,這里交代的寫作背景實際上是隱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滿、憂慮和感傷。
《故都的秋》一文,選取了北國秋景中的“秋晨”“秋蟬”“秋雨”“秋植”等景致進行描寫,運用了大量的文字篇幅來描寫北國的秋景,看似是描繪了一幅幅秋天的景色圖畫,實則是借助這些悲涼的秋景影射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環(huán)境的恐怖、晦暗,因此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和厚重感,也讓該文章更加具有藝術的張力和感染力。
《故都的秋》的詩意表達。雖然《故都的秋》營造了一種清凈悲涼的意境氛圍,但在作者的筆下也充滿了詩意氣息的藝術特色。這種詩意意境的塑造主要展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作者對于秋天景色的描寫取材于日常生活,描寫的濃淡相宜。作者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對北國秋天的景色進行大肆渲染,而是克制地對生活原態(tài)稍加點染就將秋天的自然神韻還原在讀者面前。
其二,色彩感和圖畫美的完美雕琢是郁達夫《故都的秋》的一大特色,色彩畫面亦是作者心之所寄,語言的婉轉(zhuǎn)描繪,意在涂抹成畫,借畫之景,抒情達意。
作為郁達夫散文的重要代表,《故都的秋》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時代氣息,呈現(xiàn)出一種借景抒情,由景生理的藝術效果。作為教學中的名篇,如何把握該文章的藝術特色,開展多元教學成為當前思考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陳子善.王自立.郁達夫研究資料[M].花城出版社,1985.
[2]廖倫建.談《故都的秋》的審美情趣[J].文學教育,2009(07).
[3]劉如輝.也談《故都的秋》的主題[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5(07).
[4]邱洪慧.悲秋情懷與戀國情結(jié)的融合—評郁達夫的《故都的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版),1997(07).
鐘翠婷,廣東省廣州市真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