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中
工作中的劉錢平
在南京裱畫行當里,提到“劉錢平”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說到“裱畫小劉”,認識的人一定不會少。
十八九年前,“裱畫小劉”還是南京一家食品廠的工人。年輕人好動,閑來無事,他喜歡找安徽銅陵老鄉(xiāng)串門聊天。老鄉(xiāng)姓左,開了家裱畫店。每次他裱畫,小劉就在一邊陪著說話聊天,時間一長就對裝裱字畫有了興趣。左老板跟他開玩笑說:“你還在工廠上什么班,干脆來跟我學裱畫算了?!?/p>
一句玩笑話,劉錢平卻當了真,很快就從廠里辭職,向左老板報到做起徒弟來。從那天起,劉錢平白天圍著店里的裝裱桌轉(zhuǎn),晚上就睡在裝裱桌上,一門心思學習裱畫手藝。
常言說“三分畫,七分裱”,一幅畫光是畫得好還不夠,還須裱得好。書畫裝裱要經(jīng)過托芯、鑲料、覆背、打蠟砑石、天桿地軸等二十多道工序,對手法、力度都有嚴格要求。小劉跟在師父后面,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個月,小劉就初步掌握了裝裱的各項基本技能,開了自己的裱畫店。
小劉是個勤勉的人,總是上門為客戶取字送畫。有一次,他在江東門公交站候車時,突然有個人問他:“你是裱畫的?”原來是小劉背著的幾份立軸引起了對方的注意。交談中,小劉知道對方姓徐,曾在揚州開過裱畫店,現(xiàn)雖在南京,仍癡迷著裱畫。對方熱切希望到小劉的店里參觀一下。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徐師傅到店里一看,立刻就知道小劉剛剛?cè)胄胁痪?,于是主動提出幫助小劉。此后幾個月時間,徐師傅每天都到店里來,毫無保留地傳授各種裱畫技巧,風雨無阻。在徐師傅的幫助下,小劉的裝裱水平突飛猛進。從那時起,兩人結(jié)下了亦師亦友的感情。
都說同行是冤家,可小劉一直以為:同行是幫助他入行和提高技藝的恩人。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暖意融融的關(guān)系,促使“裱畫小劉”從“手藝人”升華為“守藝人”。
從事裝裱一行近二十年,小劉經(jīng)手裝裱的書畫作品早已數(shù)不勝數(shù),而特別值得他驕傲的是一批上千幅重新裝裱的書畫。這些書畫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原裱不佳,有的收藏不善,從而導致空殼脫落、受潮發(fā)霉、糟朽斷裂……一般來說,裝裱師都愿意裝裱新的,不愿費時費事去重裱舊的。但小劉認為舊畫能留傳在世必定有其獨特的原因,每次都是來者不拒。一次,一位顧客帶著幾個紙卷來到工作室,進門就問:“師傅,這幾幅畫還能重新裝裱嗎?”隨著其中一個紙卷被小心翼翼地鋪開,小劉愣住了:這還能叫畫嗎?整個是一卷碎紙條啊!四尺對開的畫上布滿了上百條裂紋,都是橫向裂開的,且大部分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裂到邊上,勉強可以看出是一幅畫,其他幾幅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畫”,小劉絞盡腦汁。他明白,這些畫若稍有不慎,便毀于一旦,其艱難程度不亞于故宮博物院修復古畫。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先花費幾天時間將破碎的畫心一點一點從原來的覆背紙上揭下來,然后再將相鄰的碎片一點一點用薄宣紙拼貼在一起,全部拼好后再重裱上覆背紙,有些地方還添些色彩修舊如舊。終于,這幅創(chuàng)作于1897年的作品重新裝裱后,幾乎看不出修復的痕跡,其他幾幅也用相同的方法“起死回生”了。
無獨有偶,一位顧客竟挾著一塊木板來找小劉。原來這是他從家里翻找出的一幅三尺國畫,當初不知道什么原因,裱畫者只將這幅畫托了畫芯后直接裱在了木板上。由于年代久遠,整幅畫已經(jīng)粘在木板上,且嚴重破損發(fā)霉,無法將畫與木板分離開來。思索再三,小劉最后想到既然畫揭不下來,那就把木板鏟掉。他將5毫米厚的木板一點點地鏟除。最拙的方法反而成了最巧的辦法,最終得到一幅完整的原畫。重新裝裱后,這幅畫顯出了氣韻生動、顏色滋潤、飽滿渾厚的本色,重新綻放出生機勃勃的藝術(shù)魅力。
隨著裝裱技藝的提高,慕名前來的顧客漸多。2011年的一天,小劉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南京大學的老師,想請小劉過去商談合作事項。抱著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小劉去南京大學美術(shù)研究院找到了打電話的尚蓮霞。原來尚蓮霞正在編著明代周嘉冑的《裝潢志》一書,為了方便讀者,需要配上各類裝裱操作的實景圖片。朋友向她推薦了小劉。得知這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裝裱書籍,也是裝裱師們夢寐以求的工具書,小劉一口承應(yīng)下來,提供了幾十幅實景照片。尚蓮霞專門在書籍前言中表示了感謝。從那以后,小劉與南京大學一些老師一直保持合作,包括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大展,也是由“劉錢平裝裱工作室”配合完成的。
2021年國慶前,泰州美術(shù)館慕名找到小劉,請他幫忙裝裱五六十幅參展的書畫作品。由于是國慶美展,時間緊任務(wù)重,小劉來到美術(shù)館現(xiàn)場裝裱。他看到其中兩幅作品都是從前沒有遇到過的巨作,最大一幅要由十八幅畫拼接而成,最后的成品將高255厘米,長1500厘米。他先將十八幅畫單獨托好畫芯,然后一幅幅拼接起來,再在四周鑲上綾邊,然后托上覆背紙,待晾干后上墻繃平,效果非常好。有了這幅作品的實踐,另一幅高240厘米、長750厘米的畫自然就沒有問題。在裝裱這兩幅巨作的間隙,他又托裱另外五六十幅書畫作品。前后忙了十多天,終于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了任務(wù),主辦方非常滿意,“裱畫小劉”也為自己實現(xiàn)新的突破而高興。
現(xiàn)在,小劉的裱畫店已掛上了省國畫院書法家吳連桐專門題寫的“劉錢平裝裱工作室”的牌匾。正是因為小劉技藝精湛,不但省、市許多藝術(shù)家與他多有交集,榮寶齋、明孝陵博物館也成了他的固定客戶,連遠在北京、上海、福建的一些書畫名人也常舍近求遠,將作品寄到“裱畫小劉”來裝裱。
雖然“裱畫小劉”名聲在外,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手藝人。平時,除了“靜得下心守得了寂寞”的裝裱外,還像以前一樣自己上門收畫送畫?,F(xiàn)在“裱畫小劉”已先后培養(yǎng)出五個徒弟,他的父母、妻子也都跟著他在工作室忙個不停,做軸桿、砑裝、打蠟、鑲綾邊……
一件件裝裱作品就是從這間工作室出去,掛在百姓大眾的廳堂,掛進了輝煌高雅的展室……在南京這樣一個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城,“裱畫小劉”感到自己是遇上了一個好時代,裱畫大有用武之地。
工作室題字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