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芬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為自己的學生劉和珍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既沒有悲傷的吶喊,也沒有痛苦的呼叫,但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卻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悲痛。這種極為克制的抒情方式更能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感受到“為中國而死的青年”的無畏與堅強。作者在哀悼劉和珍這位年僅二十二歲的女學生的時候多用到“微笑”一詞。接下來,筆者就談?wù)劇拔⑿Α币辉~的作用。
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劉和珍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lǐng)袖之一,她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勇敢地帶領(lǐng)學生們與封建勢力、反動勢力作斗爭,被魯迅先生稱為“真正的勇士”。她先是就讀于南昌女子師范學校,后考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在讀期間被選為學生自治會的主席,一直勇敢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面對強權(quán)也未曾退縮過,遇到問題總會迎難而上。魯迅先生在文中總共五次從正面提及了劉和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次是“她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第二次是“見面的回數(shù)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第三次是“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第四次是“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第五次是“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這些細節(jié)描寫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位勇敢而又謙和的女學生的形象。作者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如此一位溫柔和藹的女子最后卻是那般悲慘的結(jié)局。她處處對人報以微笑,但反動勢力并不會對她報以微笑,子彈更不會對她報以微笑。她在二十二歲花一樣的年華里被一顆子彈穿進心肺。這本來就是致命傷。然而,官兵還嫌不夠,拿大棍棒在其頭部和胸部猛擊,終于使她立時斃命了。
劉和珍不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學生。作者反復提及她的微笑,意在說明這個人物是心地善良、和藹可親的。同時,“微笑”也代表了這個人物的心態(tài),展現(xiàn)了她在艱難時局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如此始終微笑的一個人卻被反動勢力無情地殺害了,怎能不令人感到悲傷呢?
二、反襯出執(zhí)政府的兇殘
“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溫和的劉和珍君”最后竟然在府門前喋血,前后巨大的反差讓作者難以置信,也讓讀者難以置信。但這是血淋淋的事實?!白髯C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楊德群君的尸??;而且她們身上的傷痕又證明她們不僅僅是被殺害了,簡直是被虐殺了”。這樣一個待人溫和、始終微笑的人競被如此殘忍地殺害了,可見施虐者是多么的卑劣!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在腐朽的執(zhí)政府面前,在萬惡的強權(quán)面前自然是弱小的,但是她為了心中的道義依然“欣然前往”了,卻沒想到最后會以這樣慘痛的方式收尾。去世后,竟還要受到人們的詆毀和誹謗。劉和珍是謙和的、微笑的弱者,反動勢力是兇殘、卑劣的強者,兩相對比,突出了愛國青年的大無畏以及反動派的殘暴。
三、表達出強烈的情感
常常微笑著的劉和珍被殘忍地殺害了。這讓人感到既悲痛又惋惜。作為她的老師,作者自然也感到十分的悲憤,彷佛還能看見四十多名青年的血。因此,作者生出這樣一種想法:不能只是自我哀傷,而要在痛定之后,將這非人間的悲涼和哀痛傳播開來,讓世人看清這悲慘的一幕,警醒世人,讓更多的人爆發(fā)。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只有全中國的人都團結(jié)起來,一起對抗反動勢力,一起為了消滅“非人間”的黑暗而努力,我們才能最終迎來光明??梢哉f,“微笑”一詞是作者強化情感的催化劑。他想借此來讓讀者感到憤怒,催人奮進,以避免慘劇再次發(fā)生。
總而言之,“微笑”一詞在文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既突出了劉和珍的和藹與溫柔,又反襯出反動勢力的殘暴,讓讀者感受到了愛國青年的勇敢無畏,還讓更多的青年看見了“微?!钡南M?,從而化身為真正的勇士,奮勇前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