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琪 顧建德
(曾令琪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會員,四川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大中華文學》雜志總編輯;顧建德系四川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資中縣文聯(lián)副主席,資中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
《四庫全書》版《資州直隸州志》扉頁,清光緒丙子年(1876)增修
《四庫全書》版《蜀中廣記》封面、扉頁
關于“資中”縣名由來,新版《資中縣志(1986—2005 年)》(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年出版),沒有予以說明。劉炯主編的清光緒丙子年(1876)增修版《資州直隸州志》,也沒有予以說明。但資中流傳這樣的民間傳說:“堯的兒子‘資’協(xié)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因而稱沱江為資江,縣城又坐落在沱江中段,故名資中?!薄褓Y陽、資中地區(qū)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
這樣的說法,不僅網(wǎng)絡隨處可見,在以前資中、資陽、內江的一些地方史資料、旅游宣傳簡冊之中,也比比皆是。
關于“帝堯第九子”云云,試看一則資料:
史書和大量劉姓譜牒都記載,堯帝共生有10個兒子和2 個女兒。如《呂氏春秋·去私》載:“堯有子十人。”《求人》篇也說:“堯傳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孟子·萬章》和《淮南子·泰族訓》則都說“堯使九男二女事舜”。
而《四庫全書》版《四川通志》在“直隸資州”(即資州直隸州)條中,記載一條傳說:“炳靈廟,在州南二里,相傳帝堯第十七子,食邑于資,為土主神。”資中縣城的炳靈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存在多年,在原石膏小學(后改名水南中心校)內。20世紀90 年代拆出,原址上修建一幢六層樓高的教師住房。這里傳說是與“帝堯第十七子”有關。
細細考量,我們資中人從小耳熟能詳?shù)囊恍笆穼崱眳s不免有以訛傳訛之哂。因為:
其一,堯舜之時中原尚處于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時代,遑論相對中原而言相當偏僻、落后的現(xiàn)資中領域。
其二,堯舜之時“禪讓制”盛行,帝堯為部落、部落聯(lián)盟首領,是根本不可能實行夏朝建立之后“家天下”時代才有的“分封制”。
其三,帝堯的兒子有多少?退一萬步說,縱使分封,他只會將其子分封到中原交通相對發(fā)達之地,而不可能分封到2000 年后的秦漢時代發(fā)配犯人、將近3000年后盛唐時代李太白都大呼“蜀道難”的巴蜀之地。
由此可知,資中得名源于“帝堯之九子資”的說法,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
明代曹學佺所撰《蜀中廣記》卷一“資陽縣”條曰:“《華陽國志》:資中縣受牛鞞水?!跺居钣洝罚嚎h本漢資中縣,后周武成于資中故城置資陽縣,以資水為名?!吨尽吩疲撼俏鞫?,資溪縈紆九曲,合流雁江。近掘得宋張方《題資溪橋》詩,有‘資水右旋江會合’之句也。王嵒《資陽江詩》:淡云殘雪簇江天,策蹇遲回客興闌。持缽老僧來咒水,倚船商女得搬灘。沙翹白鷺非真靜,竹映繁梅奈苦寒。阮籍莫嗟岐路異,舊山溪畔有漁竿?!碑敃r的資陽縣,即現(xiàn)資陽市雁江區(qū)。文中的《寰宇記》即《太平寰宇記》,《志》即《華陽國志》。
《蜀中廣記》卷5“資縣”條載:“今邑之山川皆曰‘資’?!蓖怼百Y陽縣”條曰:“邑當資水之陽,齊建元間置,又曾于此縣立資州矣。《通志》云:盤石廢縣在縣北三里,有石狀如盤陀?!薄妒裰袕V記》的作者生活在晚明時代,當時的“資縣”,即現(xiàn)資中縣?!锻ㄖ尽纷髡邽樗未嶉浴?/p>
綜上所述:資中建縣之時,因縣治在“資水”(資溪)邊,所以,最早的縣名叫“資中”,后來的縣名叫“資陽”。按照中國行政區(qū)域名稱往往與地名和所處位置有關的傳統(tǒng),最早的縣治,應該在“資水”(資溪)的中部(中游),或者在“資水”(資溪)的北岸(古人將山南水北謂之“陽”)。考諸資中故城和老資陽縣城的位置,確實如此。只因行政區(qū)劃調整,現(xiàn)在的資中,繼承古資中的名稱,遷治到現(xiàn)資中縣城,管轄古資中的一部分地域;現(xiàn)資陽市雁江區(qū),則繼承古資中的另一部分地域。兩地語音、風俗,甚至文風都大致相同。
置廣漢郡之前的漢初巴蜀地區(qū)示意圖(轉自羅家祥《巴蜀奉縣新考》)
那么,以上引文中的“資水”(或曰資溪),究竟是那一條河呢?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1:“資州,資陽。上。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二。鄉(xiāng)五十三。元和戶二千四百九十九。鄉(xiāng)五十五。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屬,為屬郡。在漢即犍為郡資中縣地也。李雄之亂,夷僚居之。后魏廢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陽安縣置資州,取資水為名也。隋大業(yè)三年,改為資陽郡,武德元年復為資州。”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67“四川二下”條:
資陽縣,州東六十里。東南至資縣百里,西北至府城百六十里。漢資中縣地。后周改資中為盤石,別置資陽縣,屬資州。隋以后因之。元廢。明成化中,復置資陽縣。正德中,改今屬。土城周不及六里,編戶七里。
資山,縣西南三里。迥然秀拔,一名獨秀山。又,威峰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高出云表,為一方之鎮(zhèn)?!鹁湃?,在縣東北。萬歷中,奢崇明作亂,自瀘敘而西,敗官軍于此,遂薄成都?;蛟?,山與資縣接界。
雁江,縣東一里。東南流入資縣界?!吨尽吩疲貉憬涃Y陽、資縣之間,亦曰中水。蕭齊永元初,益州刺史劉季連遣兵襲中水蠻,不克。其地蓋在縣界。胡氏曰:中水在資陽縣西。似誤?!鹳Y溪,在縣西二里??M紆九曲,流入雁江。又孔子溪,在縣南二十里。溪旁有鄉(xiāng)校,祠孔子,因名。亦東流合于雁江?!吨尽吩疲嚎h有栗木鎮(zhèn)、丹山鎮(zhèn)、水溪溝等堰凡二十八處。
可見,顧祖禹對“資溪”美姿“縈紆九曲,流入雁江”的描繪,與曹學佺所撰《蜀中廣記》卷1“資陽縣”條記載“城西二里,資溪縈紆九曲,合流雁江”何其相似!而雁江,就是沱江在資陽境內的別稱,因沱江資陽段舊時多大雁,故稱雁江。
通過上述兩個資料,我們完全可以明確“資溪”在哪里匯合,究竟現(xiàn)在是哪一條河。
資溪,就是流經從前資陽縣城郊的一條小河。小河古稱“資溪”,其中部即古資中縣城所在地。因“縈紆九曲,流入雁江”(彎來繞去,流入沱江),特別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行政區(qū)域的調整,縣治(資中故城)的遷徙,“資溪”后來“華麗轉身”,改名為“九曲河”,沿用至今?,F(xiàn)在,當?shù)剡€有“資溪村”“資溪街道”等地名和基層行政區(qū)域名稱,供人們發(fā)思古之幽情。
1941 年,在老資陽縣城內圣禪寺、北門壩一帶,曾多次發(fā)現(xiàn)條形古城磚,上刻銘文“資中城墼”,是修筑漢代古城的歷史證物。據(jù)專家考證,那些城磚為漢宣帝劉詢元康元年(前65)資中故城的建筑磚(參見《資陽日報》2017 年10 月31 日張方金、曹禮芹《滿載漢代榮光的銅車馬》一文)。
那么,資中又是否建縣于人們常說的西漢呢?
對曾經的建縣歷史,資中、資陽過去一直這樣敘述:“資中建縣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p>
1993 年版《資陽縣志》“政區(qū)建置志”第一章“建縣沿革”、1997 年版《資中縣志》第一篇“政區(qū)建置”,都認為:“資中建縣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碑敶囊恍v史、地理學著作,也持此說。
20 世 紀40 年 代資陽出土“資中城墼”條形磚
上述說法最原始的材料,應該是《漢書·地理志》:
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開。莽曰西順。屬益州?!h十二:豦道,莽曰僰治。江陽,武陽,有鐵官,莽曰戢成。南安,有鹽官、鐵官。資中,符,溫水南至入黚水,黚水亦南至入江?!?/p>
也許,正是《漢書》中“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開”這十個字的記載,引起人們的誤讀、誤解。要知道,武帝建元六年設置犍為郡,并不完全等于資中縣的設置與此同步、同時、同頻。
關于資中的歷史,資陽史學家王洪林先生在《秦資中縣》一文中有一段敘述:
前206 年,漢元年正月,項羽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41 縣,都南鄭。前201 年,梓潼縣潼江岸邊設廣漢郡。前187年呂后元年漢簡列名巴郡資中縣,仍設41縣。前141年漢武帝改歸蜀郡,前115年北置牛鞞縣,1942 年資陽縣出土篆字磚蜀郡作、古隸資中城墼磚文可證。前32 年,資中縣改隸犍為郡。
王洪林所述“前187 年呂后元年漢簡列名巴郡資中縣”云云,其時間有誤;應是呂后二年,即公元前186 年。王先生這一說法,應是出自張家山漢簡的記載。而關于張家山漢簡,周工先生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一文中,介紹得很詳細:
1983 年12 月至1984 年1 月,荊州地區(qū)博物館在湖北江陵張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漢初年的古墓(編號M247、M249、M258)?!瓭h墓中的二四七號漢墓隨葬品中有竹簡計一千二百三十六枚(不含殘片)。包括《歷譜》《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算數(shù)書》《蓋廬》《引書》和遣策。
《二年律令》為出土簡文原有標題,單獨寫在一枚簡上。由于這部分竹簡簡冊同墓中《歷譜》共存一處,《歷譜》所記的最早年號為漢高祖五年、最后年代為呂后二年,因此學界認為《二年律令》的“二年”應為呂后二年。亦即律令應是從漢高祖五年到呂后二年時施行的律令。
張家山漢簡出土之后,立即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各方學者紛紛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王元鈞先生的研究尤為突出,其在《張家山漢墓殘簡綴合五例》一文中明確提出:
第五列有四塊殘片,其中第三塊殘片如圖四左。經比對,應為“二年律令圖版”第四四七枚中間(如圖四中)的左半側,如圖四右。所殘缺文字原整理小組未辨出,補齊后應為“朐忍、郪、資中、閬中”四縣,其中:
“朐忍”,屬巴郡,東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建朐忍縣。
“郪”,西漢初年所置,屬廣漢郡。
“資中”,春秋巴國屬地資州;網(wǎng)上有學者認為資中縣系西漢武帝建元六年設置,屬益州犍為郡。但據(jù)此枚張家山漢簡可知,起碼漢初此“二年律令”頒布時已有該縣,并非建元初設。
“閬中”,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戰(zhàn)國時為巴國國都。
王元鈞先生認為,朐忍(筆者認為應是“朐?”,縣治在現(xiàn)重慶云陽縣雙江鎮(zhèn)建民村)、郪、資中、閬中,這幾個縣級行政單位,當時就已存在。張家山漢簡雖不能證明資中縣為西漢初期呂后執(zhí)政時所設,但其設置時間,應不會晚于呂后二年(前186)。
中國史學界自古即有“孤證不立”的優(yōu)良學術傳統(tǒng)。清末民初,王國維先生倡導“二重論證法”;民國之后,現(xiàn)代學術大家陳寅恪先生力倡導“三重論證法”。從此,多重證據(jù)法已成當代史家之共識。以古代文獻、地下文物、刻石刻字、寺廟文物、家藏譜牒、民間口碑等相互印證,成為當代史學界的一種常規(guī)。
至此,資中、資陽之前習以為常的“資中建縣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的說法,與一些新出土文物資料,已出現(xiàn)重大牴啎。只是,僅僅憑借上述張家山漢簡,顯然還不能立判孰是孰非。
如果說王元鈞在張家山漢簡的研究中關于資中的說法是“孤證”的話,那么,里耶秦簡牘的橫空出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更早、極具參考價值的重大“利好”。
里耶秦簡牘“資中令史”
里耶秦簡牘“資中宕登爽”簡
里耶秦簡牘“司空守巸付資中”簡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古鎮(zhèn)的一口古井中,發(fā)掘出來大批秦代簡牘——蜚聲國內外、堪與敦煌媲美的《里耶秦簡》。《里耶秦簡》多達3.6萬枚10多萬字,其內容多為當時的洞庭郡遷陵縣官署檔案(洞庭郡的存在,刷新了中國歷史上秦朝36郡或48秦郡的傳統(tǒng)說法)。這些內容,涉及當時里耶秦代簡牘包括里耶古城遺址1號井出土的3.8萬余枚和2005年12月出土于北護城壕11號坑中的51枚簡牘。《里耶秦簡》內容豐富,涵括戶口、土地開墾、物產、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等相關政令和文書等方方面面,可以說,這是秦帝國滅亡后的2000余年間,唯一的一部大秦帝國的編年史地方志。其紀年從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前208)止,記事詳細到月、日,十幾年連續(xù)不斷,其文字之多,內容之豐,超過去幾千年對于秦國及秦朝的文獻總和,所以被稱為21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上的“最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
陳偉先生主編的《里耶秦簡牘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第一卷2012年1月出版,第二卷2018年12月出版)記載,在兩批里耶秦簡牘中,出現(xiàn)、涉及“資中”的地方,多達4處。
第一處:(簡8—269)
“資中令史陽里釦伐閱:十一年九月隃為史。為鄉(xiāng)史九歲一日。為田部史四歲三月十一日。為令史二月?!跤?。年丗六。戶計??芍彼究詹??!?/p>
見《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第125 頁和第126 頁。其中,陳偉先生注曰:資中,縣名,……《漢書·地理志》屬犍為郡,治所在今四川資陽市。陽里,里名。釦,人名。伐閱,積累功勞經歷。……隃為史,疑隃、揄并當讀為“逾”,訓為“進”。年丗六,丗六歲。原釋文以“□計”“戶計”相次,而將“年丗六”置于其后。直,疑讀為“置”,安置義。
第二處:(簡8—429)
“罰戍士五(伍)資中宕登爽署遷陵書。”
見《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第147頁。其中,陳偉先生注曰:“宕”或“宕登”,資中縣里名。“登爽”或“爽”,人名。本簡簡首涂黑。
第三處:(簡8—2014)
“丗二年,貳春鄉(xiāng)守福當坐。士五(伍),居秶(資)中華里。今為除道通食。”
見《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第418 頁。其中,陳偉先生注曰:福,人名。秶中,即資中,縣名?!稘h書·地理志》屬巴郡,治所在今四川資陽市。華里,里名。通食,似指送飯。8—1445有類似記載,可參看。
第四處:(簡9—956)
“六責。遷陵司空守巸付資中。”
見《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第230 頁。其中,陳偉先生注曰:巸,人名。資中,縣名,參看8—269注釋。
透過上述4條材料,可知陳偉先生的研究非常細致,為我們解讀里耶秦簡牘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
但其中也有失誤的地方。
其一,第一處注釋曰“資中,縣名,……《漢書·地理志》屬犍為郡”,第三處又曰“秶中,即資中,縣名?!稘h書·地理志》屬巴郡”。如前所引《漢書·地理志》載“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開。資中,符,溫水南至入黚水,黚水亦南至入江”,第三處屬巴郡應予訂正為“犍為郡”。
其二,第三處正文行文,為“士五(伍),居秶(資)中華里?!标悅ハ壬苯釉诙嚭蠹永ㄌ柌⒆⒚鳌埃ㄙY)”,在注釋中又注曰“秶中,即資中”,這是錯誤的。在先秦典籍中,查不到“秶”假借為“資”的用法。這種“孤證”,應予排除。
秦國在商鞅變法(前356 年和前350 年)之后,并諸小鄉(xiāng)為縣,設置縣令,萬戶以上縣的長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縣的長官稱縣長。此制度一直沿用到唐朝建立。唐代的縣分上、中、下三級,縣級長官不再分稱縣令和縣長。
而從前三條材料的簡文可以看到,簡8—269的“十一年”,為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由此可知,資中縣建縣,最晚不會晚于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這個時間,比傳統(tǒng)的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建縣說,提前了至少101年。
關于先秦時期的資中與千里之外的現(xiàn)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古鎮(zhèn),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交流,鄭威先生在《里耶秦簡牘所見巴蜀史地三題》(《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中有較為精辟的總結:
新公布的里耶秦簡牘,所記秦蜀郡縣級政區(qū)共六個,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記秦巴郡縣級政區(qū)亦為六個,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滅蜀后,岷江全流域處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間,在楚人聚居區(qū)設置楚道,沿襲至漢晉未改。巴郡之宕渠為寅人聚居地,秦設宕渠道。在劉邦建漢過程中,寅人因功受賞,蠲免賦稅,宕渠改道稱縣。秦滅蜀置郡在先,滅楚置郡在后,為了加強對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員轉遷楚地各郡任職,里耶秦簡牘記載的蜀郡資中縣令吏到新設立的洞庭郡遷陵縣任職,就是一個十分具體的案例。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令司馬錯伐蜀,滅之。然后推行了一套在秦國舊地已很完備的行政制度,設置蜀郡,郡下設縣。通過對里耶秦簡牘的研究、解讀,我們終于可以明確地得出結論:
一、資中縣建縣時間,根據(jù)目前實實在在的多條資料,最晚不會晚于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這個時間,比傳統(tǒng)的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建縣說,提前了至少101年。
二、隨著更多文物資料的出土,很可能會有新出土文物資料,證實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前,資中即已建縣。
三、資中建縣時間,很有可能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的基礎上還會提前20—50 年,估計會在公元前280 年前后。如將來有這方面更多地下文物出土,資中建縣時間,很有可能會有一個準確的時間。